【香港跳格舞蹈影像節2022】如何從影像看舞蹈?Daniele Wilmouth與卓翔的跨媒介風景

(【編按】本屆「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的焦點藝術家環節選映美國實驗電影導演Daniele Wilmouth及本地導演卓翔的作品,藉以進入舞蹈與影像兩種跨媒介對話。)

觀看「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下簡稱「跳格」)總會引來如此疑問:怎樣才算是「舞蹈影像」?如不懂舞蹈,那應如何觀看舞蹈影像?大抵,從本屆兩位焦點藝術家——Daniele Wilmouth與卓翔以影像介入舞蹈的形式,展示了電影與傳統表演藝術、身體與鏡頭調度等的關係,由此思考舞蹈與影像兩種藝術形式的互通性,開展對話,勾勒跨媒介的風景。 

來自美國的Daniele Wilmouth,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與導演洪尚秀及阿彼察邦同校,學習實驗影像創作。1990年,她於日本大阪駐留六年,隨舞踏老師習舞,自此展開她的跨域之旅。未曾習舞的香港導演卓翔,則持續關注傳統表演藝術,包括粵劇與崑曲等,並曾於「進念.二十面體」進行有關戲曲與劇場作品的研究。其影像作品亦圍繞傳統藝術所面對的困境,如《乾旦路》(2011)從男身出演女旦的困境折射粵劇演員在香港的窄路;《戲棚》(2019)則以空間與物質作座標,探索粵劇文化的消失危機。其新作《靜行》(2022)亦從武術重新觀照舞蹈。兩位出身自電影的創作者同樣醉心於傳統表演藝術,並以迥然的方式來探索兩者的幽微連結。

詩意與幽默:特殊的跨域性

從本屆「跳格」所選映二人的作品,能窺探出數種不同連結舞蹈與影像的方式。如Daniele Wilmouth早年結合日本舞踏、身體律動等的影像藝術(包括以十六米厘菲林及錄像所拍攝),既以影像媒介拓寬對身體的想像與再現,亦重新發掘舞蹈與影像的關係。如作品《凝視》(Curtain of eyes, 1997)與《追踪脈絡》(Tracing a Vein, 2001)皆深受其在日本駐留所習的舞踏影響。《凝視》以眼睛的極近鏡開展,讓人聯想到1929年由布紐爾執導的早期實驗電影作品《安達魯之犬》中割劃眼睛的著名場景。也許這並非巧合。導演坦言作品基於她的夢;而片中出現一位沉睡的女性,亦讓虛幻影像儼如其夢。在《凝視》與《追踪脈絡》中,黑暗裡燈光下呈現了局部的身體,鏡頭打破了單一的凝視——不管是移動的或固定的鏡頭調度,還有激烈閃動的影像,也將身體重繪,超越我們肉眼所觀看的模樣。

生成在戰後日本的舞踏,人們以律動抵抗外在的虛無。舞踏驅動蟄伏在人心內的底層欲望,身體被塗成全白,以扭曲的形態現身;情感流竄遍身,予人黑暗且瘋狂之感。《凝視》與《追踪脈絡》的影像鏡頭除了連結觀者與被拍攝的身體外,更猶如詩意的通道,引領我們看見另一種在媒介轉化(mediated)下的日本舞踏——被影像拆解的身體形成畸零的碎片與欲望,將原來舞踏中的豐沛情緒推往極致。有趣的是,在Wilmouth的作品中,她總沿用西方男子的身體,改變我們對傳統舞踏的美學想像。她亦坦言,這是一場跨文化的實驗旅程,讓我們思索傳統與當代的邊界。

Daniele Wilmouth 《凝視》(1997)
Daniele Wilmouth《步操樂隊的開場小號》(2012)


往後,她的作品依舊以影像的神奇力量來轉化我們對身體的認知,以及身體與不同外物的關連。好像《容器》(Containers, 1999)以表演藝術家Joseph Ravens的身體在舞台上與詭秘且斑爛的物件與藥物互為對話;《圓》(Round, 2002)則讓身體沐在無以名狀的白色數碼世界之中,思索身體的主體性是否依然存在。Wilmouth後期的作品,不單聚焦於對身體形態的表現,更注滿跳脫的幽默感——不管是《步操樂隊的開場小號》(Fanfare for marching band, 2012)裡格格不入的樂團穿梭於城市的不同場景,行人視若無睹,讓音樂與現實空間猶如斷裂;還是《關於愛與盡力的異教入門手冊》(A Heretic’s primer on love & extertion, 2007)中男身女裝的雜技表演者與滑稽的對白,皆以一種怪誕歧異的方式來揭破社會的表象風景。從早期純粹且強烈的風格形式,蛻變成以身體回應當代社會的影像文本,Wilmouth的作品展示了特殊的跨域特質(transgressive-ness),亦是舞蹈影像的跨媒介實驗性示範:電影與舞蹈的連結,並非簡便的揉合,而是互相進入其肌理及語境,成為深思與拓展的重要動力。

以影像自省表演藝術的變化

對比Daniele Wilmouth以影像介入舞蹈的方式,卓翔的作品則顯然是抱持批判性的躬身自省,更著重於傳統表演藝術所處身的社會結構。卓翔在首作《乾旦路》描述兩位不同年紀的粵劇男演員,他們分別堅持扮演乾旦與面對現實改演生丑的路上掙扎,難掩孤獨。是次節目選映的《一個武生》(2015)也依舊關注在傳統表演藝術中的寥落生命,如何在現實中匐匍前行。主角楊陽乃崑曲的武生,肩負傳承的責任,但同時因武生在崑曲的演出機會稀罕,而導致他陷入生活中的困境。在這部紀錄片,卓翔的影像落在表演者的心理境況與真實生命之中,鏡頭如靜默的觀察者,將無法輕易展露人前的生命段落一一翻開、展現。楊陽在崑曲道路上的難,也折射了複雜的體制狀況,以及傳統表演藝術當下的困局。不論是崑曲演員無以為繼,難以維生;還有更深遠的問題——傳統表演藝術應否作出改變、與時代俱進?

卓翔《一個武生》(2015)


《一個武生》中除了訪談楊陽與其崑曲老師、拍攝其生活與練習外,更聚焦於他如何步進當代劇場,讓崑曲結合新媒體。楊陽在片中不違言欲當導演,說自己想說的故事。於是,他銳意翻新崑曲的傳統美學,將之置於小劇場的空間,以簡約的燈光與空櫈來轉化傳統的表演。他亦與近年時常將傳統表演藝術融合當代劇場的「進念.二十面體」創辦人榮念曾合作,亦因此與導演卓翔結緣。如此大膽的突破,自是引來不少質疑,也讓原來獨行之路更顯艱難。片末楊陽演出《319.回首紫禁城》中崇禎一角,也是另一種自況——既有時不予我的悲壯,也是歷史走向終局的隱喻。這不正是崑曲與傳統文化同樣面對的困境?

《一個武生》對傳統表演藝術的深思延續在卓翔的新作《靜行》(2022)。《靜行》記錄了香港舞蹈團的舞者接受持續的武術訓練,在嶄新的方法學中經驗美學與身體上的衝擊。當傳統舞蹈訓練面臨疲乏,跨域的藝術連結能否有效地重新喚醒身體?若從武術的角度來觀照身體與舞動,又會否為傳統舞蹈帶來新的形式轉向?《靜行》訪問了接受訓練的舞者,他們均閉眼回應,彷彿在沉思與求索未知的藝術路途,又彷彿在進行一場漸漸改變身體的儀式。

卓翔新作《靜行》(2022)


結語:混雜的文化匯流,跨越傳統表演藝術

從Daniele Wilmouth與卓翔以影像介入傳統表演藝術的方式,引起思索:身體是否存在文化與地理邊界?不同風格、流派的舞蹈或表演藝術承繼了根植的文化土壤與哲思,如日本舞踏、中國舞與戲曲等,皆盛載了地區深遠的歷史根源,並聚合於身體律動的姿態,構成超越言語的抽象形式。不過,當文化交流與連結更趨頻繁,過去涇渭分明的地域性仍有效地讓我們理解與進入舞蹈(影像)?還是正正如此混雜的文化匯流打破了舞蹈傳統的堅固美學?大抵這些詰問,可引領我們思考兩位藝術家的「跨域」作品--不僅是文化與地理的域界,更是影像與舞蹈、歷史與當下、身體與空間,甚或性別身份的界限,皆一一跨越。

【香港跳格舞蹈影像節2022】

焦點藝術家#2 丹妮爾.威爾茅斯(Daniele Wilmouth)
日期:2022年9月2日 21:00
地點:香港逸東酒店1樓Kino
放映及購票詳情:jumpingframes.com

焦點藝術家#3 卓翔
日期:2022年9月8日 21:30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放映及購票詳情:jumpingframes.com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