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跳格舞蹈影像節2022】葬禮前的故事:淺談《離別之前》(Before We Go)

  於俗世觀點上「生、老、病、死」為生命的週期過程,甚至是輪迴論,但「死亡」是否為每個人終將必經結束之路,在本片中提出另一種觀點與描繪。三位將於生命結束前的展演,透過類戲劇的彩排與搬演,從旁紀錄與觀察他們的身體、心靈狀態,是如生命返還重新檢視與建構。

  

靈魂的概念

  「靈魂的不朽」這個概念來自於柏拉圖的斐多篇有其論述,雖然至今已被多位學者反覆推敲其中的缺陷甚至拋棄這些論點,不過若嫁接於本片之中,不禁仍讓筆者想像「靈魂」的其來有自,亦或它的組成(compose)與遷移性(mobility)。

  影片正式開演前,身穿骷髏裝的舞蹈家西蒙娜.奥特洛尼(Simone Aughterlony)躺臥在劇院地板上,惺忪雙眼直視從拱頂緩緩迎來諾大的水晶吊燈相互照映出如夢似幻般的現世光景,當溫黃的燈光亮起為此卻感到震撼;豎起「靈魂」的抽離與回返反應在肉體的組件系統有如恍如隔世的苦痛與脆弱,但這並不是負面的,而這些是真實展現在眾人眼前的撫摸性,不該忽視的,藉此揭開帷幕。

死亡是信仰的問題。你能斬釘截鐵斷定自己會死,這是完全正確的。它會引領你。如果你不相信它,你能忍受你現在的生活嗎?如果我們不堅定地傾向於那個確定性,你能承受這一切即將結束嗎?(Jacques Lacan,Jacques Lacan Parle〔TV Movie〕)

  持着低伏的攝影機以若近若遠的距離凝視着三位臨死被攝者的裸露身軀,穿帶着呼吸器深怕掉了而無法喘息、腰間的破口處是進食的孔洞、殘缺的身軀需倚靠輪椅才能行動,這些無法近視的缺陷,於此卻大方地展露在觀眾眼前。試圖營建這是自然的現象,一如老舊的物件終究會殘破。然而,肉體上的缺失直至死亡是否會伴隨着「靈魂」一同消逝?還是會流動至另個軀體刻印原有記憶持續運轉,在這些鏡頭裡的移動過程,被攝者們與舞蹈家們的互動,雀躍跳動、擁抱、追尋、吟唱也能否為此刻找到延續的方式,亦非淡然離世。

  因為身上的呼吸器而有所顧忌,使得肢體伸展顯得更加笨拙,但心情是讓人振奮地,累了就隨意躺在地上並雙手撫摸着臉龐是自己的,是現有的,無法被複製;當西裝與骷髏互換的同時彼此引領緩緩走向陽台,陽光是刺眼的,縱使腐爛身軀僅剩一具白骨,卻仍保有絲毫地觸覺;如同冷櫃般的狹窄空間,遠處卻傳來陣陣樂響,即便未有知覺的狀態卻能安然地雙眼合閉,它是如此的溫厚。雖這些鏡頭看起來滑稽又不失趣味性的影像語彙,是引領的方式呼喚那無瑕、膽怯的內核情狀,而身體向外被牽動的律動、伸展、蜷縮式在在形成系統般的表象檢視。

  然而,三位舞者臨摹臨死被攝者們的苦痛,縱使是肉體複製的「模仿」,仍難逃不了被貼上「死亡」的直接恐懼。有趣的是,舞者梅格.史都華(Meg Stuart)痛哭失聲地浸淋在被攝者的肢體遲緩無力於原地扭動,是雜亂的、沒有秩序的甩動舞步,失序中的秩序性是驅使她將怯弱的肌理拉緊至崩潰邊緣。低語呢喃訴說着無法直視的難堪。此刻筆者觀察到三位舞者的「模仿」並非僅於「模仿」,是將他們轉移至另個軀體,是種跳脫、抽離靈魂的表現當下情緒,但此並非能得以救贖、解脫,而是學習面對恐懼,是裡外一致的平等性。

精神自由之姿

  影片當中有段使用〈狄多的哀歌〉(Dido’s Lament)這首歌曲,來自亨利.普賽爾(Henry Purcell)的歌劇《狄多與埃涅阿斯》(Dido and Aeneas)中的詠嘆調,舞者與被攝者們紛紛湧向前聆聽:「當我被埋葬時,被埋葬在地球上,願我的錯誤創造。沒有麻煩,沒有麻煩,在你的胸膛。記住我,記住我,但是啊!忘記我的命運。」

  這看似有些「突兀」、「亂入」這段彩排劇碼,卻在靜謐的旋律中,帶着「死亡」迎接「生命」另一個開始;這將一種非時序的遷徙進程阻斷再建立另種有機體(非重生),猶如片尾被攝者們的相互凝望,霎時瞥見今世與來生。藉由死亡之舞屏氣凝神且輕盈的舞步背後隱喻眾生凡相,足舞間流瀉出生命的不確定性,而這同時也強烈引出應做好死亡的準備。面對未知的死亡,死亡的未知,可以勇敢,可以軟弱,甚至莞爾一笑。

【香港跳格舞蹈影像節2022】《離別之前》
日期:2022年9月11日 14:10pm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網站:jumpingframes.com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