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之鳥》劇照
《憂鬱之鳥》劇照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2022】 《憂鬱之島》回望香港命運  《野草不盡》記錄港人移民潮

華語獨立紀錄片新作集結

  自2014年起,TIDF網羅中國、香港等地重要的獨立紀錄片,推出「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引起廣大迴響,今年本單元帶來八部精彩作品,選映的影片也更趨多元,包括導演陳梓桓回顧香港命運的新作《憂鬱之島》、記錄香港反修例運動後移民潮的《野草不盡》、追索個人家族史的《維也納──家庭故事》、反芻鄉愁的《我在家中漸漸消失》;奇作《Pink Mao》由一張人民幣紙鈔解讀毛澤東與紅色中國的脈絡,《地洞》安靜描繪疫情下中國鄉村景況,《海妖》揭露年輕世代處境、《塵默呼吸》呈現中國工殤困境。此外,原「華人紀錄片獎」本屆重新定位為「再見真實獎」,期望提供當前泛華語世界一個自由創作的展映舞台,入圍的十八部影片於今日揭曉,得獎名單將於5月12日的頒獎典禮上公佈。

  

抗爭之後 以電影觀照香港命運

   《時代革命》、《理大圍城》與《佔領立法會》帶來的激動與震撼仍未消散,《憂鬱之島》則另闢蹊徑,帶領觀眾從歷史脈絡切入香港的命運。導演陳梓桓曾以拍攝雨傘運動的紀錄長片《亂世備忘》入選TIDF,其後奪得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最高榮譽「小川紳介獎」,本次入圍TIDF「亞洲視野競賽」的新作《憂鬱之島》,由《地厚天高》監製任硯聰與《十年》監製蔡廉明與擔任監製,追溯香港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六七暴動、文革、六四、九七以至於反送中運動。影片跟拍三位年輕時投入抗爭的人物,藉由紀實和戲劇重現的手法,探索這些經歷在抗爭者身上留下的痕跡,藉此回望港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該片拍攝歷時四年,並透過群眾募資150萬港幣終於完成,將於TIDF亞洲首映。陳梓桓強調本片「透過記憶的重新呈現,並置不同年代的香港人,連結、碰撞或探索一群香港遺民的心路歷程。這電影不僅是動盪裡的個人見證,也是這個島上將幾代人持續聯繫的紐帶。」

  世界首映的《野草不盡》將視角轉向反修例運動之後,隨着政治移民潮出走的離散港人,鏡頭記錄他們遠赴英國尋找各自的命運之際面臨的割捨和牽絆,以及身份認同上的困惑。導演黃靖凝數年前移民至海外,2019年又因民主運動回到香港,希望透過影像,思考香港人在這樣的時代下如何安身立命,究竟何處可為家?

  

探尋脈絡 挖掘身世與歷史

  《維也納──家庭故事》是海外華裔重新認識、追尋身世的自傳式作品。於奧地利長大的導演趙維納,年年與父母回中國探望祖父母,偶然間發現外曾祖父應雲衛導演了中國最早的有聲電影《桃李劫》,更是一名左翼話劇和電影工作者。趙維納循着線索追探上海黃金時代的電影事業,一方面溯源父系貧農家庭,在文革與家族傷痛逐漸清晰的同時,也逐漸瞭解歷史如何成為世代的傷痕。

  《我在家中漸漸消失》如個人化的自拍影像散記,出國攻讀藝術已十年的導演李蔚然,短暫回到中國北京家中與親人團聚,卻發現自己已無法融入他們的生活,她試着抓住過去的鄉愁記憶,但追尋總是未果,更多的是對家鄉的不適與疏離。

  以短短二十三分鐘片長闖進今年亞洲視野競賽的《Pink Mao》,從印有毛澤東肖像的百元人民幣出發,從一張紙鈔的歷史探討人們對於顏色的知覺,除了個體生理上的差別,更受到性別、文化、政治等元素的影響。影片宛如一部調查與研究的成果簡報,透過不同層面解析偶像、符號與權力結構,和形象轉化、瓦解的過程。

  

記錄時代切面 反映中國現況

  青年導演李維曾以《飛地》入圍2016年TIDF「亞洲視野競賽」,這次即將世界首映的《塵默呼吸》,影片圍繞着中國西南山區的一家三代人,經濟支柱大章因為工殤,讓整個家庭陷入困頓,妻子離家出走,三個子女仰賴年邁的祖父母照料。影片以孩童的眼光,凝視生命的困境與殘酷。2018年以《偷羞子》入選TIDF的導演胡三壽,今年再以新作《地洞》闖進「亞洲視野競賽」,將於影展亞洲首映,影片記錄了疫情期間,導演按照陝西老家習俗,在山坡上幫外祖父母修建墳墓的過程,工人閒聊着古今人物事蹟,村裡傳來世紀疫情的警示廣播,交織出既現實又奇異的生活場景。

  中國獨立電影人朱日坤新作《海妖》,記錄爭議影片創作者吳昊昊及其女友葛寧寧的生活日常,他們兩人約定保持開放性關係,對婚姻、生子以及家庭都有不同意見。影片透過極為貼身、赤裸的鏡頭,揭開衝突背後兩人的靈魂與慾望,也反映出當代中國年輕世代的心靈樣貌。

* 文稿由TIDF提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