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工業中的前輩女導演

  說到台灣女導演,你能想到哪些名字?第一個跳出來的可是張艾嘉?演員出身的張艾嘉的導演成就也不同凡響,從《最愛》(1986)到《相愛相親》(2017)獨立執導了十三部作品,故事大都設置在台北、香港或紐約,多是從女性視點出發的婚戀問題。你會想到黃玉珊嗎?她的處女作是為邵氏拍的《雙鐲》(1988),聚焦一對惠安女子結爲姐妹夫妻的故事,曾經到歐美各大影展參賽參展。你會想到王小棣嗎?她執導了今天被視爲動畫經典的《魔法阿媽》(1998)和無數電視劇集。還有一貫挑戰傳統性別觀念的周美玲,她曾一連推出《豔光四射歌舞團》(2004)、《刺青》(2007)、《飄浪青春》(2008)等作品,蜚聲歐、美、亞國際電影節。你會想到陳慧翎嗎?她2018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在Netflix 上播放的不多的國語劇集。完整的台灣女導演名單其實很長。

  本文想致敬近年來曝光度較少,但在七十年代之前就踏入台灣電影工業的前輩女導演。她們在台灣社會踏進現代化的路程中,以她們的光影筆觸,為台灣女性的生活與成長做了可貴的記錄。

  

台灣首位女導演:陳文敏

難得一見的女導演陳文敏照片

  從1895至1945年,台灣被日本人統治,幾乎沒有本土電影工業。二戰後在台灣拍攝第一部電影《阿里山風雲》(1949),導演和編劇是經香港赴台的張瑛和張徹。五十年代中期,台語片第一次興起時,也出現了第一位女導演:陳文敏(1920–?)。1957年,陳文敏和丈夫林新村住在台北三重區,他們購買了大明戲院。因為片源有限,陳文敏的影院拿不到高品質的好萊塢電影拷貝,投資拍片以維繫自家影院生意的想法產生了。夫婦倆創辦了大明影業社,投拍陳文敏編劇的兩部台語片《女性的仇人》和《薛仁貴征東》,分別聘請了高來福和邵羅輝做導演。

  陳文敏雖然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但她聰穎過人,善於講故事,通過看公仔書學會給劇情分場、分鏡,並且通過做戲院生意,深入地了解觀眾的心理。邵羅輝是當時台灣頗有名氣的台語片導演,在執導《薛仁貴征東》時,他因與陳文敏意見不和而中途離開劇組。陳文敏在無奈中只好憑著自己看電影的經驗,導演完成了電影。不過拷貝和海報上,還是策略地寫上邵導演的大名。

  《薛仁貴征東》完成後,陳文敏感到拍古裝片成本太高,決定以後只拍時裝片。她自編自導了《茫茫鳥》(1957)、《苦戀》(1957)、《農家女》(1958)、《妖姬奪夫》(1958)、《可憐的媳婦》(1959)和《乞丐招女婿》(1959)。這些電影表現當時台灣女性在保守落後境遇中的苦況,刻畫了厲害的婆婆、受氣的兒媳,妖豔的女人、軟弱的良家婦女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引人入戲、催人淚下,受到很多女性影迷的追捧,大都獲得不錯的票房。1960年後,台語片暫時衰落,加之家庭原因,陳文敏退出了影壇,後來到美國生活。

  

中國小姐做導演:王滿嬌

  1961年,曾入中國小姐決賽的王滿嬌,因為國語、台語都會說,經老師介紹,進入了李行導演的《兩相好》劇組。第一次上銀幕,就塑造了一個可愛少女的形象。她說到自己過往的經歷,總是很感恩。因為她一路做演員的同時,因為好學,甚至看景都跟著導演一起去。第一年拍戲,所參與的都是佳作,比如潘壘的《颱風》(1962)、《金門灣風雲》(1962)、《峽谷軍魂》(1962)等,都在都亞洲影展都得了獎。王滿嬌自然的演技獲得林福地青睞,在林導演的影片《西門男兒》等影片中演出,同時也做場記、副導演。

  三年之內,她參演了二十六部電影,一般都是演驕橫的、「穿得美美的」小姐,而不是那些可憐的女主角。與此同時,王滿嬌也跟著潘壘導演學會了編劇,第一部編劇作品就是《悲戀公路》(1965)。王滿嬌作編劇的時候,會用王薏雯的筆名。《悲戀公路》講的是一對雙生兄弟同愛一女,因為父親的罪孽,母親如佛門的故事,由台語片大導演辛奇執導,在台灣日報主辦中華民國五十四年度國產台語影片展覽會,榮獲第一屆台語片金鼎獎的「最佳編劇獎」。此後她還改編了一部早期電影,取名《七歲小丈夫》(1966),講一個小男孩七歲娶了一個十八歲的姐姐當童養媳的故事,由著名導演林福地執導。

  1966年,陳千萬導演建議王滿嬌試一試當導演。此時正好有位老闆,自己有個劇本,但是資金比較少,認為女導演可以少給一點導演費,讓她拍拍看。此時的王滿嬌,自信和幾位大導演學過幾年,拍片現場的流程都很清楚,決定試一試。1966年,她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執導完成了《賣布兄哥大鬧桃花宮》(1967)。她說好在那時大家工作態度好,但是現場分工沒有那麼細,一個人要做好幾項工作,作為導演,她主要就是控制預算不要超支。演員都是專業的演員,很有經驗,但是從剪接到配音,到最後登海報宣傳,一跟到底,非常辛苦。相比起做演員,一部電影週期長、收入少,加之她恰好有了孩子,就放棄了導演工作。不過她熱愛表演,到現在還在演戲。2016年,紀錄片《嬌點──王滿嬌的電影人生》上映,記錄她從影五十四年,成為「國民阿嬤」的歷程。

  

專長瓊瑤片:劉立立

劉立立導演和林青霞、秦漢在拍片現場

  六十年代中,台灣開始了瓊瑤電影潮。1965年由中影出品、李行導演的《婉君表妹》和《啞女情深》,是最早的瓊瑤電影。1966年,由她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窗外》大獲成功,也捧紅了日後的巨星林青霞。1970年代末,瓊瑤、平鑫濤與盛竹如等人合資成立巨星影業公司,專門把瓊瑤的小說作品翻拍成電影。1977年,陳鴻烈執導《我是一片雲》時,他的副導演是劉立立(1938–2018)。

  劉立立1962年畢業於政工幹校影劇系,曾在國防部藝工總隊演出舞台劇。她1963年從影,擔任過多年的場記、助理導演、副導演。劉立立與瓊瑤相識於《我是一片雲》片場。1979年巨星電影公司邀請劉立立擔任導演,從此受到重用,接連導演了《一顆紅豆》(1979)、《雁兒在林梢》(1979)、《彩霞滿天》(1979)、《金盞花》(1980)、《聚散兩依依》(1981)、《夢的衣裳》(1981)、《燃燒吧!火鳥》(1982)、《卻上心頭》(1982)、《問斜陽》(1982)和《昨夜之燈》(1983)等十部瓊瑤電影。台灣的許多名導演都執導過瓊瑤作品,但瓊瑤認為劉立立對她劇中人物的感情演繹、把握追準確。

  劉立立於八十年代轉拍瓊瑤電視連續劇後,獲得極高的收視率。2007年,六十九歲的劉立立再次出山,接踵導演了瓊瑤的電視連續劇《陪你到世界的盡頭》。她還導演過《一根火柴》(1980)、《暖暖冬陽》(1980)、《你那好冷的小手》(1980)、《雲且留住》(1981)、《冬天裡的一把火》(1982)等其他電影,成為台灣電影史上最多產的女導演。和劉立立合作過的王滿嬌記得,劉導演鏡頭記得很清楚,拍片十分有效率。翻開期、八十年代的報紙,劉立立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女導演。她的故事,也由瓊瑤編劇、周美玲導演拍成電視電影《握三下,我愛你》(2019)。

  

塑造復仇女性:楊家雲

楊家雲導演手持話筒,在現場指揮《金門女兵》的拍攝

  2018年第一次見到楊家雲導演之後,第二年我有幸訪問了她。楊導演身量不高、外型精幹、舉止爽俐,外型讓我想起香港的第一位女導演伍錦霞。她1947年出生,與許鞍華、侯孝賢同年,1967年就進入台灣電影工業。當時台灣影圈幾乎被李嘉、李行、白景瑞三人幾乎壟斷了「導演」的職位。讀藝專影劇科大二暑期實習時,楊家雲就成了李行的場記。她曾跟隨李行、白景瑞、陳耀圻等著名導演,多年擔任場記、助導及副導演,參與過十四部電影的拍攝。1978年,也就是入行十年之後,她編劇《初戀風暴》,同年升任導演,獨立執導了《晨霧》,由林青霞、秦漢主演。接著,她執導了改編自女作家玄小佛原作,由林鳳嬌、秦祥林主演的《細雨敲我窗》,以及李行監製《美麗與哀愁》(1980),可以說是她的文藝片階段。

  1981年,楊家雲和女作家玄小佛合作,拍攝製作了《小葫蘆》(1981)。當時台灣盛行社會寫實片,其中以女性復仇爲主題的電影最受歡迎。楊家雲執導了玄小佛監製的《誰敢惹我》(1981),之後又有《瘋狂女煞星》(1981)、《哇賽》(1982)、《冷眼殺機》(1982)、《瘋狂少女營》(1982)等影片,片中有暴力,但主角大多是與命運抗爭的女性。1983年楊家雲執導最後一部劇情長片《金門女兵》後,進入電視製作。1998年,她重拾膠片拍攝,以紀錄片《阿媽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入圍日本山形紀錄片雙年展,還獲得第三十五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楊導演沒有想到阿嬤們參加放映的時候,觀眾的熱情和溫暖的鼓勵,療癒她們受傷的心靈,讓她們終於能夠釋懷!這部影片是在慰安婦維權行動持續多年,加之後來韓國、中國大陸也有關於慰安婦的紀錄片產生,不斷被人提起。

  

描畫女性群像:李美彌

《女子學校》拍片現場的李美彌導演

  李美彌導演少女時代就讀屏東女子中學。1969年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畢業後,當年冬天即加入日本導演山內鐵也(1934-2010)導演的《封神榜》(1969)劇組做場記,因此稱山内導演為電影啓蒙老師。翌年,她在白景瑞、胡金銓、李行、李翰祥聯合執導的《喜怒哀樂》(1970)劇組給李行做場記。此後,她繼續作爲場記,協助李行導演拍攝了《群星會》(1970)、《母與女》(1971)、《愛情一二三》(1971),學習了導演技巧。她作爲副導演,協助潘壘、王羽導演拍攝了《劍》(1971)。早在1972年,美彌已經作爲導演拍攝了台語片《純情的愛》,由後來成爲邵氏明星的陳萍主演。1973年她協助張佩成執導了《森林之虎》(1973),並協助劉師坊(即劉壽華)導演完成了台灣電影史上第一部客家電影《茶山情歌》(1973)。

  1975年她作爲副導演,協助徐一功導演拍攝了中製電視劇集《寒流》(1975),創下當年的收視紀錄。隨後作爲副導演,為軍法處拍攝兩部十六毫米軍教劇情電影。同年她進入台視任戲劇指導,拍攝了劇集《美國草地人》(1975)和《好阿伯》(1976),成為當時台視最年輕的導演。1977年國防部委托中影拍攝16毫米宣教片,李美彌作爲導演除了在台北,還到香港、菲律賓等地拍攝。

  1980年代初,李美彌作爲獨立製片人,執導了三部劇情長片,可稱八十年代的「台灣都市女性三部曲」。這三部作品帶有明確的作者風格,構圖簡練大膽,鏡頭切換流暢,女性角色性格鮮明、豐富,情節中蘊含「女性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溫情。《未婚媽媽》(1980)、《晚間新聞》(1981)、《女子學校》(1982)分別聚焦十幾歲、二十幾歲和三十幾歲的女性,給台灣的電影留下三個標本式的「女性電影」:從女性視點出發,關注女性的困境,塑造了女性群像。值得一提的是,這三部電影都由她本人在香港註冊的謙記(香港)影業公司出品,拍攝資金大部分來自新馬放映權的預售。雖然每部影片美彌只掛「導演」一職,但事實上她參與了劇本創作,並且在拍攝時確保鏡頭運動跟隨演員情感表達,突破了老一輩導演近景-中景-遠景的基本模式。

  

海歸作家女導演:汪瑩

  七十年代當然還有更多的女導演。2019年我到訪台灣時,還見過一位女導演汪瑩。她1940年在香港出生,會說粵語,十二歲到台灣。她從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之後,到美國波士頓大學修讀了電影碩士。她寫過無數篇散文,出過書,用過盈盈、潘彬、林燊等筆名,在《綜合雜誌》、《中國時報》、《聯合報》、《新生報》等報刊撰寫電影專欄。1968年回台灣後先加入中視任編導。1974年間,一度返回美國,任美國舊金山KQED電視台製作人兼導播。後來擔任過中視電影組副組長。她的創作歷程和以上三位導演不同,是先電視而電影又電視,電影得過金馬獎,電視得過金鐘獎。

  她的首部劇情長片是《女兵日記》(1975),改編自謝冰瑩的同名小說,由李嘉策劃、張永祥編劇,集合了唐寶雲、上官靈鳳、徐楓、嘉凌、韩湘琴、鄧美芳、湯蘭花七位女明星,中國電影製片廠出品(很多網上信息錯誤地標註李嘉是導演,應該更正)。從當年中製的海報,可見「汪盈」是真正的(執行)導演。這部電影叫好叫座,獲得第十二屆金馬奖優等劇情片獎。汪瑩的第二部作品《錦標》(1979)由恬妞、李振輝(李小龍的弟弟)、郎雄等主演,講的是台灣拳擊手出國比賽的故事,是難得的跨國製作。

  汪瑩還拍攝過紀錄片《中央市場的一天》,是七十年代難得一見的珍貴作品。儘管拍攝資金極其有限,燈光設備都不齊全,這部膠片作品如實記錄一個已經成為歷史的地標中,人們工作的情形。這個片子的意念太超前,但是時代終於認識了它,讓這部影片在2021年的台灣紀錄片雙年展中與今天的觀眾見了面。

  2019年底,我拜訪王滿嬌、汪瑩、李美彌、楊家雲的時候,有幸做了比較深入的談話。她們把對電影的熱愛、在工作中的堅持、克服困難的智慧,連同事業中的無奈都自然地傾訴出來,讓我感受到每一個人巨大的魅力。「導演」是一個特別需要「高能」—不光是腦力還需要體能—的職業,要求女性的付出也更大。看到她們當年的作品,不但沒有覺得過時,反而似乎經歷了又一次成長和又一次青春。很高興今天有台灣女性影展、紀錄片雙年展這樣的影展,「識貨」的策展人們總是有辦法,讓今天的我們,看見七、八十年代超前的女性影像,和片中的她們痛哭、同笑,為她們讚嘆,同時也銘記創造了這些影像的女性導演。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