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之戀
稻草人之戀

【2021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喪屍單元】喪屍電影陰性化:拉子、生態女性主義與酷兒童話

  說到喪屍電影的起源,通常會從以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以下簡稱《活》)開創此類型的喬治.A.羅梅羅(George A. Romero)談起,但也可追索至1932年的《白殭屍》(White Zombie)。相對於我們熟悉的前者,《白殭屍》中的所謂喪屍趨近於海地民間傳說中被巫毒教巫師下毒並召喚為奴者。這種喪屍與羅梅羅喪屍的共通點不多,但若把焦點放在喪屍被去除的性別上,兩片實可相提並論。《白殭屍》的劇情大致如下:已訂婚的男女寄住在種植園主人的家,女主角被園主盯上,園主求助於巫師把她變成喪屍以便操控。該片的結局是「好」的,男主角撃倒巫師,成功拯救女主角。但從女性角度看,這結局真的好嗎?直到結局,女方都是被盯上、被操控、被拯救的被動角色。她不是沒有戲份,但能動性極有限;《活》雖未複製這英雄救美的劇情,但其女主角芭芭拉同樣是個等待救援的弱女子。

  時至1990年,《活》的同名翻拍把芭芭拉從金髮蠢妞改為束短髮的T,把槍械這男性象徵交到她手裡,又讓她成為唯一的倖存者。正如以生替換死,以陽剛替換陰柔是最直截了當的翻轉,但同時也使兩者對立,形成非此則彼的二分。以女性主義剖析砍殺電影的學者卡洛.J.克洛弗(Carol J. Clover)指出,在這類凸顯女性受害之過程的電影中,女性經常被簡化為「奶子與尖叫」。原版芭芭拉較符合尖叫的部分,但「奶子」不一定是指實際上在銀幕上露奶,也指向一個刻板化和被貶抑的女性形象。

  T版芭芭拉直截了當地以對立翻轉此女性形象,但T畢竟只是眾多女性形象之一,或T其實也不只一種。不只一種的女性形象正是本單元的發想所在。恐怖電影的傳統固然不乏女性作為受害者的性別刻板,但喪屍電影作為恐怖電影中較另類的次類型,於近年在女導演排除萬難的投入下,也充當另類的女性形象及情慾關係的載體。此單元中的兩部長片《末世之后》(Ever After)和《七十分鐘末日直播》(By Day’s End)皆把女女情慾拍進了喪屍電影,前者更被視首部女同志喪屍電影。此兩片互為對照,前者是女同性戀與生態敘事結合,後者則是女同性戀與末日敘事的結合。這種混搭風在短片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先有戲仿(parody)之作《喪屍魅影》(Zombie Love),不但開創了喪屍音樂劇這個「怪胎」,更以此反諷我們耳熟能詳的主流音樂劇,再來則是把喪屍電影拍成了奇幻電影的《稻草人之戀》(Tokyo Halloween Night)。四片中有兩則截然不同的女同志故事,有人屍相戀並共舞,也有稻草人與喪屍的童話式戀愛──全部皆不符合類型傳統,卻正好從性別乃至於超越性別的角度,想像更另類的喪屍電影。

影
喪屍魅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