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2021】廖沛毅的影像噪音詩篇與日常風景

  出生於香港,在香港和英國兩地長大的動態影像創作者廖沛毅(Simon Liu),本次有兩部實驗短片作品《E-Ticket》和《Happy Valley》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中的「敬!香港」單元中放映。與該單元同時收錄之《佔領立法院》與《理大圍城》等其他紀錄片作品相比,廖沛毅的兩部作品或許本質上更接近美國前衛電影先驅約拿斯.梅卡斯(Jonas Mekas)的「日記電影」之流(本次TIDF影展也放映梅卡斯的作品),內容更為私人、日常且隨筆,並未對於當下時局做出直接了當的回應與批判,而是透過個人的「私檔案」重新拼貼剪輯,色彩濃烈炫目,傾斜的傾斜重複的重複,與時代的情緒與氛圍共振並跌蕩出高頻率、高動能的電子噪音影像詩篇。

  《E-Ticket》回溯個人的影像檔案至2005年的「韓農反世貿騷亂」現場,該運動為香港主權移交後的第一場運動,標誌了近代香港抗爭運動時間軸的起始點,而《Happy Valley》則為香港這近期一兩年運動後的日常風景,儘管恣意、儘管漫寫,廖沛毅這兩部作品同時展映,在香港的時空向量中點出了時代的變動和位移,呼應了本次「敬!香港」單元之精神。

  廖沛毅主要以膠卷創作影像作品,形式橫跨非傳統紀錄片形式、抽象日記電影、多頻道裝置與十六釐米現場電影表演等,他自許以地理心理學捕捉近年劇烈變動中的香港,創作出一部抒情的編年輯。而以十六釐米或三十五釐米膠卷創作需要膠片成本費用,也需要費工費時沖洗,膠卷有其篇幅長度限制,相對於數位機器產出的影像可以隨意重複刪改,膠卷即具有某種覆水難收的命定性,也成就該種媒材創作的隨機和游擊特質。

  《E-Ticket》重複排列錯置疊合大量相片,沖洗出的相片日期在右下角疊加跳動,仿佛翻開時光相簿,廖沛毅也保留膠卷影格,或是將影像排列組成各類影格形式,重複、錯落、閃動、疊合、過曝、磨損雜點,靜止的影像就如此躁動劇烈躍動起來。影像內容除了韓農反世貿騷亂的側拍,也包括私人印度之旅的回憶斷簡殘篇,時隔創作當下超過十餘年時光,彷彿透過高彩高曝光劇烈激光躍動之手法,揭示私記憶之裂縫,召喚出來自時空彼端之闇影。本片大量激烈狂躁的激光影像和電子音頻,對於某些觀眾來說可能不容易進入,然而在習慣本片那般躁動的頻率,或許就能進入某種電子冥想之狀態,走進屬於創作者記憶的秘密境地。「E-Ticket」可以直譯為電子票券,可能是一張因為相片數位化而得以踏上記憶回溯之旅的電子票券,「E」或許也有啟靈之指涉(Ecstasy),引領觀眾行往記憶之幽谷。

  《Happy Valley》相比之下速率較慢,音頻較和緩,由電子碎拍雜揉日常場景中的延遲環境音,還有電視上八零年代TVB電視台肥皂劇的聲音拼貼而成,那些日常的瑣碎的揮之不去的環境噪音,有滿滿的生活沈浸感。影像上,廖沛毅採集的香港日常影像片刻,搭配運動現場「事後」場景隨寫剪輯而成。而對於如同筆者般的台灣觀眾最能有共鳴的,或許那些令人想起王家衛《墮落天使》中車行隧道中閃爍的光影,《重慶森林》出現過那種的手扶梯,香港電影璀璨風華二十年後,港式經典場景仍散落在城市中。行過幽谷,《Happy Valley》彷彿整座城市在經歷激情挫敗之後,仍用其修復能力在日常場景中保持相安無事,如同他鏡頭下將雙腳大剌剌跨在車窗上休息的卡車司機,如同一顆在路上被蹣跚拖行的黃金葛,儘管一切或許都不一樣了,這座城市仍然試圖保持一切如常。

《Happy Valley》劇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