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2021】抗爭作為新世代的香港精神:《Trial and Error》中的反抗的共同體

  廖潔雯的《Trial and Error》記錄了在反送中運動期間,香港示威者們聚集於國際機場抗議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過程。這部影片名稱為「Trial and Error」,又稱為「嘗試錯誤」,展現了示威者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不斷尋求新的方式突破重圍。無論是通過國際遊說、登報、和平集會,又或是在2019年8月12日圍堵機場,都一再展現了「be water」靈活變換抗爭形態的精神思維。

政權射眼:無所不在的政治幽靈

  不同於其他反送中紀錄片,如:《Do Not Split》(不割席)、《理大圍城》,多半聚焦於警民間的暴力衝突,在《Trial and Error》中,警方的身影未曾出現,卻像是個巨大、籠罩於群眾上方的政治幽靈,始終未曾消散。儘管警方在這部記錄片中並未現身,卻鮮活地存在於示威者們在言談間的恐懼與憤怒裡。一名死守機場的示威深知繼續留在原地的潛在風險,卻還是不願離去,他說:「從頭到尾,我們都是用身體去展示他們(警察)的暴行。」而在張貼在機場地上的海報上,上頭清楚地寫着:「為甚麼我們要來機場阻人、阻經濟?因為我們沒有選擇了……我們不想再有任何香港人被政權射眼。」

暴動的香港?:由誰指控的暴力

  在機場集會現場中,其中一群抗爭者接獲線報指出警方將在晚間六點封鎖機場,他們接着向「不願退場」的手足們發出警告:「他們(警方)下一步便是拘捕、封鎖出口,你們走不了,你們全都被抓進警署,又被控告是暴動了。」即便在機場的集會是一場以和平示威為主的不合作運動,但是活動參與者們卻仍有被控是「暴動」的風險。

  在電影《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中,八名參與反越戰和平集會的青年領袖被警方指控為「煽動暴力」。作為嬉皮團體代表的主角在庭上表示:「我們帶着一些想法穿越州界⋯⋯因為如此,我們被丟催淚彈、毆打、逮捕入獄並接受審判。」這部改編自六十年代末期的真實事件,卻能夠與今日的政治環境相互呼應。然而,當我們談及「暴力」或者是「暴動」時,背後的話語權就是誰在運作的?

  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The Force of Nonviolence:The Ethical in the Political)中指出,政權能夠很大程度地主宰對「暴力」、「非暴力」的建構,因此只要是危害到它的利益者,都可被指控為「暴力」。從另一個層面說,「暴力」並不只限於肢體上的碰撞,國家也可以靈活地運用法律。將反對者定調為「暴力份子」。因此,所謂的「暴力」是掌握在有話語權的人手上的。

撐手足:香港精神的再現

  在紀錄片中,不僅完整地紀錄了在機場集會的全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人所展現出的互助、互愛的手足情誼更是作為香港精神的具象代表。從一開始,當大眾搭乘港鐵前往機場時,就有抗爭者協助旅客搭乘最後一節「為旅客們預留的車廂」。此外,也有熱心的市民帶着愛心食物要分發給抗爭者。當抗爭者們接獲線報,需要快速從機場退場時,抗爭者們也會主動出面協調夥伴離開抗議現場。在他們徒步走回東涌站的路上,計程車司機更熱情地搖下了他的車窗向外大喊着:香港人加油。在這場運動中的每一位參與者都是重要的一份子,反送中運動實踐了「無大台」的可能性,在缺乏主要領導的情況下,港人們還是能夠相互扶持着砥礪前行。

  影片末尾,畫面又切換回那些不願退場的手足,他們依舊懷抱着自己的理想,留守機場。在集會現場中,有一名年長的示威者激動的說到:「If police come here, I will stand here and fight…These are my children, Right? They build Hong Kong.」(編譯:若警察到來,我會站在這裡抵抗……他們是我的孩,對否?他們在建立香港。)影片就在示威者揮動着「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子作為結束。儘管在現實中,反送中運動隨着全球之疫的肆虐而終止,但是革命與抗爭的精神卻始終存在於每個香港人的心中,就像片尾那支不停揮舞的大旗,不曾被放下過。

結語:反抗的共同體

  隨着反送中的結束,我們彷彿都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過去。馬嶽在《反抗的共同體》中提到,過去香港人一直在尋找有甚麼東西能夠定義香港,然而,如今港人團結起來守護我城的精神,正是成就了這座城市中的人們的獨特性。反送中運動催生出了新一代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形成了反抗的共同體。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