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本質主義、虛無主義及存在主義的迪士尼「哲學」動畫《靈魂奇遇記》

  導演彼得托特(Pete Docter)說:「我做了很多研究。我想到過本質主義,在西方,這種思想源於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人天生就擁有自己的本質,而人的工作就是發現這一點。然後有虛無主義和尼采說這沒有意義,都是毫無目的和荒謬的。 然後是齊克果、沙特及存在主義,這些必須決定自己本質的想法。在新電影中,我們將這些想法變成了角色。」

  故事講述一個在音樂路上屢敗的中學樂隊老師Joe意外得到一個與偶像薩克斯風手Dorothea演出的機會,卻因得意忘形而失足致死。靈魂進入了The Great Before,認識了堅持不肯投胎的靈魂22。Joe為了掩人耳目假扮成22號的投胎導師,要幫22號找到「火花」,兩人協議好22號取得地球通行證後便送給Joe讓他復活。

  Joe是本質主義者。本質主義相信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其意義和崗位。本質主義可以上溯到柏拉圖年代一種傳統的世界觀,即「目的論式世界觀」。與「存在先於本質」的存在主義相反,柏拉圖相信「本質先於存在」。又如儒家的「道」,人需要發現自己的崗位而實現其本質。Joe就是這樣堅信他是為彈鋼琴而生,爵士樂就是他唯一的人生意義。

  22號則是虛無主義者,認為生命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讓他願意活一次,因此堅持不肯投胎數千年。在十八世紀,一些哲學家開始質疑存在與本質。正值啟蒙時期、科學發展、神權衰落、價值真空,人們不再依照上帝和教會的解釋來理解世界,被機械論式世界觀取而代之,意指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偶然下造成的因果,沒有規律和目的。上帝隨科學出現而漸漸失去影響力,導致「上帝已死」。尼采說:「如果知道活着是為了甚麼,你就幾乎可以承受一切。」(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痛苦的人生姑且還有一個值得活着的原因。可是「上帝已死」令活着的目的也失去,一切也就沒有意義。

  關於22號這個名字的典故有不少猜測,筆者則採信於以下這個最主流的說法:典故來自小說《第22條軍規》(Catch-22)。在二戰時期一個駐守荒島、不能歸家的美軍飛行隊,如果想申請歸家,根據第22條軍規,發瘋者需自行提出申請,便可免役返家;同時軍規又規定,提出申請者沒有發瘋。換言之無人能夠免役回家。這條矛盾的規則就如22號找不到投胎到地球的理由,但他在地球以外又無法找到投胎的理由般矛盾。也與眾多厭世人一樣,找不到繼續生存的理由,但如果我們一直逃避生活也就找不到繼續生存的理由。

  22號就如筆者及許多22歲的厭世青年:不屑接受世界、憤世嫉俗、自我隔離、不斷逃避、認為一切都沒有意義。我們常埋怨父母擅自把自己誕下,心想如果能夠選擇投胎與否就賴死不肯投胎。22號實現了眾多厭世青年的夢想,他真的可以賴死不肯投胎,也就意味着出生權是在靈魂自身而非上帝,否認了「本質先於存在」。可是意外來到地球的22號卻尋到了不少驚喜,儘管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一口披薩、一口棒棒糖、一片落葉、一個親吻,就足以燃點他生命的火花,令他願意為這些小火花活一次。

  Joe的理髮師Dez原本的志願是獸醫,但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而選擇了理髮學校。Joe以為他一定很挫敗,Dez卻說理髮令他接觸了許多有趣的人,自己也透過理髮讓他們感到快樂,令他覺得人生很美好。Dez自己定義了自己生命的「本質」,實現了「存在先於本質」,這句沙特的名言「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由二十世紀至今被視為存在主義的基石。「存在先於本質」意指不承認上帝創造,生命本身沒有任何目的或本質。人是先存在,面對一個獨特處境,再決定自己的本質。Joe以為鋼琴就是他的火花,但他終於完成了他夢寐以求的演出後卻出奇地感到空虛。Dorothea向困惑的Joe講了一個關於一條小魚在它以為只是水的海洋裏尋找海洋的故事。Dorothea一言驚醒夢中人,暗暗點出人苦苦追尋人生意義,卻不知道人生意義可以簡單得信手拈來。

  筆者與眾多廢青相信都踏入過22號也身處過的Astral Plane。Astral Plane滿有失落的靈魂,因為無法放下執念而與現實脫節,靈魂進入了這個在肉身和精神之間的空間,靈體化為一隻盲目遊蕩的怪獸,無窮無盡地自怨自艾。在這個灰暗的世代,每個人似乎都一直密謀自殺。社會認同的生命意義似乎取決於地位、成就、能力、收入。但廢就該死嗎?那麼天生殘障的人就不值得活着嗎?生命的價值是可以數字化的嗎?我們那麼討厭世俗標準但又甘心成為世俗標準的奴隸嗎?我因為拍了一張風景照片而感到滿意,這不能成為我其中一個人生意義嗎?曾經我以為這只是為生活的狼狽不堪找借口,感謝這部電影告訴我並不是。生命即使再無可奈何,起碼我們還手握自己「火花」的定義權。

  不止廢青,許多才子例如導演彼得托特也不免自我懷疑,自從藉《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這部探討情緒的心理學動畫得到奧斯卡獎後陷入了中年危機。直至他聽過爵士大師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如何將他錯誤的和弦變成即興的演出,便頓悟到生命的價值可以來自任何地方,可以是一場無需執着只須當下的即興演出。

One comment

  1. 寫的太好了, 讓一直很喜愛這部作品的我再次醍醐灌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