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壓縮中的垃圾鏈──王久良從《垃圾圍城》走到《塑料王國》

去年底北京的京林公寓一片頹然。被切除的人口餘下大量雜物,成為生活的唯一痕跡。棄置之物在城市晨霧之間,一車一車地運往垃圾場。

垃圾場內,又是另一片光景。

北京城外有近五百多個垃圾場,除了接收北京每年近八百萬噸的垃圾外,更成為十多萬外來人口的家。來自四川、河南與江西等地的農民聚合在北京邊緣,靠拾荒維生。

中國紀錄片導演王久良從2008年至2011年的四年間,走遍北京城外的垃圾場,促成他第一部紀錄片《垃圾圍城》(2010)。他隨後花上六年,聚焦塑料回收,拍攝《塑料王國》。電影切中大眾的盲點,一度成為熱話,在第廿九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獲得新晉單元評委會特別獎,也入圍去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但在中國網絡的平行時空裡,「塑料王國」四字成為敏感詞,無從尋獲。一部被禁的紀錄片,照見隱蔽城市的邊緣,照見人們僅餘的希望。

 

從產業轉向人文關懷

《塑料王國》分成八十二分鐘的電影版以及廿八分鐘的媒體版,前者呈現垃圾場內人的生活,記錄人與垃圾共處的光景;後者則切入表象之下剖析問題,猶如一則深入的調查報導。導演曾在訪問中提到,媒體版描述問題的輪廓,電影版則走進問題的根本。六年的素材,最終被重組成雙重面向。

《塑料王國》媒體版的風格像《垃圾王國》的延伸。同樣由寬廣的遠景入手,鏡頭一擺,攝下了中國大而無當的面貌。這回,電影更把視野從中國擴延至外,片首訪問加州回收中心,展示塑料如何在國際質易中運轉,把問題置於更宏大的格局中。循環不止的輸送帶載着各類塑料,五顏六色,朝向不知名的前方。導演後來回到中國,訪問回收產業中不同環節的工作者,將現象扣連成環環相連的結構。一層復一層,誰也不能置身事外。

電影版所捕捉的,則是面目清晰的群像──那群終日流連垃圾場並以此為家的人。塑料不止是環保議題,更是深邃刺骨的生命課題。電影在黑暗中展開,嬉戲中的小孩舉起手電筒,光之所及皆是被壓平模糊的塑料。垃圾場內唯一的光源折射出一望無盡的塑料垃圾,傾斜的人影同被壓平。電影開首以異殊的光暗來展示他們的魔幻「塑料王國」,指向兩個家庭在那裡的生活。

經濟環境較好的夫婦在垃圾場內有一所房子,他們送孩子唸書,計劃買車,隨口裝佯的英語。他們不在社會上端,又不願下流,在惡臭的塑料中渴望改變。另一家庭是外來人口,為前者打工,較之底層。父親披頭散髮領着一對小姊弟,天天在此生活與工作,與來自京城及世界各地的殘骸共對。他不識字,活一天算一天,卻連回鄉的車票也買不了。兩個家庭猶如對照記,小小的王國,也是社會階級的縮影。

 

二手人生

王國內外,兩種運轉模式彼此交疊。導演王久良微觀人的生活,鏡頭不時緊隨玩樂的小孩,駐足在家庭對話之間,安靜地觀察。外面的世界沸沸揚揚,塑料回收工業帶來金錢滾滾,而王國內,他們的生活如一。

王國內的人難以接觸外面的世界,而垃圾則成為他們認知世界的途徑。他們從別人丟棄的物件中,獲得擬真的生活經驗。孩子們撿拾鍵盤和韓國明星照片,組成「電腦」玩樂。他們以他人摒棄之物來構建生活,過着二手人生。

王國積滿剩餘,同時也是至為匱乏之處。新物來,舊物去,在龐大需求下,物件復被丟棄,宛若無盡的循環哀歌。優勢家庭的父親一直渴望購入新車,他從拾到的外國舊報紙認知汽車品牌,發現進口關稅之昂貴。他到展銷場上左右盤算,想過貸款,偏執地堅持買車的決定,只為了有一輛簇新的車子停泊在家門口,在堆滿塑料垃圾的入口。

事實上,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塑料垃圾進口國,每年垃圾進口額為180億美元。迄至2015年,全球逾70%的塑膠廢料進口中國。來到網絡數位時代,以為虛耗減少,其實並無減退,不過轉成別的形態。全球生產過剩,垃圾一車一車運往城市邊界,而塑料難以消融,為世界帶來沉重的負荷。回收塑料看似是出路,但在現存的全球政治經濟脈絡下,跨國資本隨意流進各地,形成傾斜不均的國際貿易鏈,回收產業成了另一巨獸,吞噬邊緣,像塑料此類有害物料,發展中國家無可避免地成為收留的後院。

著名地理學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提出「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的概念,指出因交通與科技高速發展,我們能跨越時空藩籬,而經驗也因而改變。超級市場是經典的例子,我們能隨意選購來自地球另一端的冷藏食物,我們的體驗不再受限於時空。而極端「時空壓縮」的新形態,就是世界遍地「中國製造」的貨品。貨物從亮麗產品的生產地而出,繞了一圈,被棄置成為垃圾,最終又回到中國。而在此循環中,產品生產者與廢料接收者皆為社會的底層。

 

教育是出路?

電影並未止於塑料垃圾的討論,更轉向中國的教育困境。看似是無關的課題,卻於王國內體現。階級相異的家庭對孩子抱有不同期許,環境較好的家庭執迷知識,認為知識能改變命運。父親堅持送孩子到幼稚園上學,以二手英文書教孩子認字,要孩子背誦字典的單字。相反,外來人口的家庭不讓孩子讀書,兩個家庭更曾因此爭吵。

電影末段,經濟較好的家庭帶孩子上學,孩子與幼稚園裡眾多的臉同樣天真無邪,父親對他們有同樣的囑咐:努力讀書,長大後要賺更多的錢給父母啊。簡單的叮嚀卻是中國普遍家庭對孩子的想望──期盼下一代能靠學識上流改變,只是這個改變只關個人,非關制度。

在密不透風的塑料王國裡,教育成了「出路」,暫緩困境。至於未來是否如父母般所願?又有誰人能知。

 

【CNEX焦點影人第五回】內地導演──王久良

我們的年度巡展已逐漸踏入尾聲,4月我們一共邀請了2位導演到港,其中一位就是內地導演王久良,今次除了會放映去年眾口皆碑的《塑料王國》外,亦會帶來導演前作──《垃圾圍城》,活動詳情如下﹕

第一日放映──「研習沙龍」

放映﹕《垃圾圍城》
日期﹕2018年4月8日 (日)
時間﹕7pm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放映室 (九龍聯合道135號 【港鐵樂富站B出口】)
嘉賓﹕李鐵成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及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先生
報名﹕http://bit.ly/2DxK5AD

《垃圾圍城》
中國丨2011丨71min

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北京是一座人均年所得 GDP 超過30萬的現代城市。這座古老的城市也蘊含了大中華的歷史與文化,以及乾淨的街道與公園的美景。但它真的如表面上一樣的乾淨無暇嗎?或者說,兩千萬的北京市民們,每日所生產的廢棄物都到哪裡去了呢?這是我們想知道的。《塑料王國》導演王久良的處女之作,透過鏡頭探討北京周邊衛星城市如何消化大量的中國廢棄物,以及那被垃圾所包圍的「北京」。

 

────────────────────────────────────────────────

 

第二日放映──「焦點訪談」

放映﹕《塑料王國》
日期﹕2018年4月11日 (三)
時間﹕6:30pm
地點﹕香港大學研究生堂王賡武講堂
主持人﹕呂秉權先生
嘉賓﹕王久良導演、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先生
此場名額已滿,感謝支持!

《塑料王國》
中國丨2016丨82min

耗時五年拍攝,導演王久良去年憑藉《塑料王國》一舉榮獲IDFA評審團特別獎,更向國際投下了一顆環境與社會問題的震撼彈。今年年初,《塑料王國》再度於日舞影展驚豔四座,並陸續拿下各大影展大獎,然而,在國際上引起廣大熱議的同時,「塑料王國」四字卻也成為了大陸地區的網路敏感詞,廢棄塑料所帶來的龐大困境,似乎就此消失在討論範圍中。

事實上,中國大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廢棄塑料「進口國」。全球各地的廢棄塑料大批運往內地,為這座「世界工廠」帶來了製造廉價商品所需的原料。同時,也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巨大的環境災難。

《塑料王國》聚焦於一名12歲的中國小女孩「依姐」,她的童年被來自世界各地的塑膠垃圾填滿。丟棄的美國報紙、法國礦泉水瓶、德國玩具,就是她的「王國」,而她從未有機會脫離這座廢棄物構築的「家」,像一般孩子們一樣上學、交朋友、享受成長的過程。過去四年裡,依姐不斷試圖突破眼前的困境,但她的命運,卻如同這個邊緣化的產業一樣,變得越發難解……

 

*映後談將以國語進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