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系列文章五之一】《雙峰:與火同行》:被低估的經典

在今年五月的坎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上,大衛.林區(David Lynch)帶着《雙峰:回歸》(Twin Peaks: The Return)和珍康萍(Jane Campion)放映了坎城有史以來第一齣的電視作品。這不是林區第一次帶着《雙峰》(Twin Peaks)來到坎城:廿五年前,林區帶着《雙峰》的「前傳」電影《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在坎城競賽單元進行了那場惡名昭彰的首映,也讓這個本該繼續下去的系列暫時告終。廿五年後,《雙峰》回到坎城,並以滿堂起立喝采取代當年毒辣無情的噓聲奚落,來了一次完美的復仇。而搭着《雙峰:回歸》的順風車,各地片商也陸續重映了《雙峰:與火同行》的4K版。

這作品以蘿拉.帕瑪(Laura Palmer)生命最後七天的巨大苦難為核心,終於一洗林區繼《沙丘魔堡》(Dune)後最大恥辱的污名,證明是林區最被低估的經典之作,呼應着蘿拉在第二季最後一集「黑居所」(Black Lodge,台譯黑小屋,本文將統一譯為黑居所)對戴爾.庫柏(Dale Cooper)的預言:「我會在廿五年後再見到你。」與其說蘿拉再次見到了我們,不如說是我們終於趕上了《雙峰:與火同行》,終於「看見」了蘿拉。

 

一、《雙峰》的傳奇與殞落

《雙峰》由大衛.林區和馬克.佛洛斯特(Mark Frost)共同創作,這部九十年代初的經典影集設定在美加邊境為花旗松所環繞的山中小鎮「雙峰鎮」中,其中發生了一起返校選美皇后(homecoming queen)蘿拉.帕瑪的謀殺案。FBI特別探員戴爾.庫柏調查此案,揭露雙峰鎮美麗表面下的黑暗潛流(繼承着《藍絲絨》[Blue Velvet]的郊區表象母題)。《雙峰》在1990年4月首播,網路還未普及, 卻在美國造成轟動,在影迷間出現了「誰殺了蘿拉.帕瑪」的討論風潮,首集收視率更高達21.7──即同時有三千四百萬人在電視機前觀賞。(DuBrow, April 10, 1990)無人能想像得到,這個融合了肥皂劇、偵探故事、恐怖超自然現象和林區式(lynchian)超現實迷離色彩的作品,能在ABC這樣主流頻道上的黃金時段中播映。美國電視向來被肥皂劇和僵化警匪影集所壟斷,而《雙峰》則是異數,影評人喬丹.霍夫曼(Jordan Hoffman)在《雙峰:回歸》的前導紀錄短片The Phenomenon中指出,它在美國電影史上插上了象徵性的美學旗幟。它不只鼓舞並影響了如《X檔案》(The X Files)、《黑道家族》(The Sopranos)、《Lost檔案》(Lost)等作品,[1]無意間成了今日美國電視美學盛世的先聲,《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在世紀末把《雙峰》列為九十年代十大電影之一。(Delorme,2010)同年,林區憑《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1990)在坎城拿到了金棕櫚獎,並在十月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可謂風光一時。

然而這一切全在1991年的第二季變了調。林區堅拒揭露殺蘿拉的兇手,讓影迷和影評人漸漸失去興趣,ABC也越來越不耐煩,並在強迫林區和佛洛斯特必須揭露殺蘿拉的兇手,這決定傷透林區的心(多年後,林區在訪談A Slice of Lynch中,表示他本來沒有打算揭露謎底,儘管如此,他仍親自執行了揭露兇手的那集──那是非常痛苦的一集)。在那之後,林區便漸漸在創作端缺席,儘管偶爾還是會以自己扮演的角色──FBI長官戈登.柯爾 (Gordon Cole)──的身分出現。影集發展的焦點也漸漸跑到庫柏的神祕死敵與無限增生的角色支線上。核心懸念的消失,質量下降,影迷大量流失,ABC決定在第二季末尾收掉《雙峰》。不過林區最後仍在第二季的最後一集回到了《雙峰》,並拍出了現在看來仍前衛得不可思議的迷宮般的最後一集。

這是《雙峰:與火同行》的背景。1992年,《雙峰:與火同行》在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單元首映,迎來觀眾席中的爆棚噓聲,同業不只對之嗤之以鼻,影評人馬克.科莫德(Mark Kermode)更指出當年有些影評人是「積極地想要殺死它」。《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影評人Owen Gleiberman更氣憤地表示這部片宛如「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執導的《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這絕不是稱讚。許多原先林區的支持者也表示厭惡此片,例如當年正在非競賽單元放映《霸道橫行》(Reservoir Dogs)的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說:

自從我在坎城看了《雙峰:與火同行》之後,大衛.林區已經在我的屁眼裡徹底消失[……],我徹底失去再看大衛.林區電影的慾望。而你知道,我愛他,我真的很愛他。(Peary,1998)

《雙峰:與火同行》的票房最終不及電影成本的一半(該片只在日本賣座),與兩年前的風光相比實在不忍卒睹,林區也隨即進入烏雲罩頂的時期。(Rose,1997)影評人Hussein Ibish(2010)指出,當初的劣評部分由於大家對於《雙峰:與火同行》與《雙峰》關係的誤解:對已經受夠《雙峰》的人而言,《雙峰:與火同行》無疑自我耽溺而令人不耐,對還停留在《雙峰》影集美好印象的人而言,《雙峰:與火同行》對《雙峰》有意識的抵抗令人感到背叛。真正能欣賞它的,是那些把它視為其所是的人。當年,法國新浪潮導演賈克.希維特(Jacques Rivette)是《雙峰:與火同行》少數的讚譽者之一,在1998年發表於Les Inrockuptibles雜誌的訪談中,希維特形容《雙峰:與火同行》「是電影史當中最瘋狂的一部電影。我完全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我完全不知道我剛看了甚麼,我只知道我離開戲院時漂浮在六呎空中。」

 

二、《雙峰:與火同行》對《雙峰》的回應

《雙峰:與火同行》沒有佛洛斯特的參與,是林區自己的計劃,而林區的創作動機相當清楚:回歸蘿拉。蘿拉無疑是《雙峰》的核心,然而蘿拉一直以來都是影集中的一個客體、一個象徵符號、一個麥高芬(MacGuffin)、一個鬼魅。她是雙峰鎮集體記憶的創傷性爆發,[2]是庫柏這個傳統男英雄試圖在象徵上拯救的對象。《雙峰:與火同行》對蘿拉主體經驗和苦難的回歸,無疑是整個《雙峰》系列「所做過最具道德抱負的一個決定。」(Wallace,1995)或許出於這樣的自覺,林區是如此抗拒揭露殺蘿拉的真兇,而《雙峰》第二季後半捨棄蘿拉、耽樂於荒謬支線劇情,更應被視為是對蘿拉的象徵性的、淫穢的背叛。不過弔詭地,正是這個道德危機逼出了整個《雙峰》系列的核心,如同Joel Bocko評論道:「[這個背叛]挑戰林區,使他失望,同時讓他成為了更偉大的藝術家。」(Lost In The Movies,2014)

這是了解《雙峰:與火同行》的一個最重要關鍵。

 

(一)雙峰鎮的分身──鹿草鎮序章

在《雙峰:與火同行》的第一個鏡頭中,這個訊息清楚不過:一台電視機被打爛,伴隨着一個女人的尖叫。我們隨即進入了長達半小時的序章:FBI調查惡靈鮑勃(Bob)的首位受害者泰瑞莎.班克絲(Teresa Banks)。這半小時序章發生於雙峰鎮隔壁的鹿草鎮(Deer Meadow),宛如是「雙峰鎮的分身」(Lost In The Movies,2014):鎮民本來好客,小鎮淳美,卻慢慢被疏離而有敵意的住民及衰敗的敵意環境所取代,童趣樂觀的庫柏變成了吊兒啷噹的探員戴斯蒙(Chester Desmond),他的搭檔史丹利(Sam Stanley)古怪偏執,友善的女服務生變得世故而憤世嫉俗,舒適的郊區中產家居變成了破敗貧窮的掛車場,甚至連《巴黎.德州》(Paris, Texas)的哈里.迪恩.史坦頓(Harry Dean Stanton)都變成了神經質、面容憔悴而脾氣暴躁的掛車場管理員卡爾(Carl Rodd)。如此運用演員無意間產生了互文:崔維斯(Travis Henderson)在《巴黎.德州》的旅程終於自我厭惡的徹底失敗,被困在這個掛車場,失意的靈魂照顧着掛車──崔維斯最初因為在掛車中家暴而失去妻兒,呼應着《雙峰》中的家暴者里蘭(Leland Palmer)──彷彿是地獄對崔維斯的終極精神懲罰。《巴黎.德州》結尾帶有洗滌式的救贖,而加害者在《雙峰:與火同行》則沒有救贖的可能。

這半小時的序曲延續着電影中的第一個鏡頭,絕不只是遊戲性的後設惡作劇,而是在告訴觀眾,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不同的故事。雖然之後,我們終會重回雙峰鎮,然而影集中的雙峰將不復存在,《雙峰》將以更兇險、更真實的面貌揭露自身。同時,必須注意,電影精巧的聲音設計提前暗示出更凶險的主題:拉扯變形的嘶啞頻率、鏡頭攀到「六號電線杆」時鬼魅的呼嚕聲,以及無所不在的風嘯聲等。如果觀眾在交纏的符號系統中迷失,就更應該用聽來感受這影片:林區身為聲音設計加上貝拉曼提(Angelo Badalamenti)在配樂中所譜寫的各種動機,《雙峰:與火同行》的符號迷宮在巨大的聲音工程中變得清晰。這不只是林區自《橡皮頭》(Eraserhead)後最具野心的聲音工程,或許也是貝拉曼提生涯交出的最好配樂作品。

 

(二)夢的崩塌與循環──FBI費城總部的間奏

FBI費城總部的這段間奏十分重要。這段戲劇包含庫柏對夢境的憂心忡忡、大衛.鮑伊(David Bowie)飾演的失蹤探員菲利浦.傑佛瑞(Phillip Jeffries)突如其來的現身跟消失,以及一段高度壓縮的「便利商店樓上」的靈體會議和其中的密集劇情訊息。它不只和接下來蘿拉的夢境有幾乎一模一樣的結構,如《雙峰》學者約翰.索恩(John Thorne,2002)指出,整個鹿草鎮的段落(包括費城的戲)事實上可以被理解為庫柏的夢境,而庫柏事實上是自己在調查鹿草鎮。它不只如Ibish的文章所指出,提前預示了林區之後在《驚狂》(Lost Highway)、《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探索的主題,即「失意和失語症、心因性遊走、在不同感知域間極端異化、敘事非線性和不穩定,並最重要的對其他媒介(閉路電視、廣播電視、影片、其他電影、數位影片、黑膠唱片、暗箱等)的再現給予優先性。」(2010),搶先實驗了這三部電影(「夢之三部曲」)的基本架構核心:夢的崩塌。

我們可以把它與《驚狂》中佛烈德(Fred Madison)和神秘人(Mystery Man)在派對中的相遇作對照:

  • 迎向焦躁不安的主人翁──佛烈德/庫柏,並藉由違反理性時向主人翁發出不詳的訊息
  • 抽空場景象徵秩序(symbolic order)的時空根基──神秘人同時在佛烈德眼前卻又在佛烈德家中/庫柏看見正在走廊上直視自己的自己
  • 強調再現媒介——佛烈德通過電話同時與在他家中的神秘人對話/庫柏通過監視攝影看見被拍攝的自己
  • 呈現處於時空、故事之外的全知角色的入侵與消失——神秘人/傑佛瑞
  • 不安地預示主人翁人格同一的粉碎(或者已經粉碎)——佛烈德蛻變成彼得/庫柏在第二季最後的分裂(或甚至戴斯蒙和山姆,如果你根據的是索恩的詮釋),這一點更直接在傑佛瑞第一眼看見庫柏時被指出:「你以為站在那裡的是誰?」
  • 兩人夢境崩塌訊息的使者——神秘人在片末逼問佛烈德艾莉絲(Alice Wakefield)和佛烈德自己的名字/傑佛瑞直言:「我們活在一場夢中。」;
  • 兩人都被詭異的腔調和象徵慘白真相的白色代表——神秘人的壓迫性低語和猙獰慘白的笑容/傑佛瑞突兀的白西裝和南方口音。

 齊澤克(Slavoj Žižek)曾在《變態者電影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2006)分析了《驚狂》和《穆荷蘭大道》這兩部電影,指出它們的結構性創見在於將「現實」(reality)和其「幻想支柱」(phantasmatic support)平行並置,解構了它們原先的垂直結構,並呈現出宛如對主體進行精神分析的過程。《雙峰》影集的肥皂劇式再現,彷彿是《雙峰:與火同行》殘暴「現實」的「幻想支柱」,兩者平行存在像是林區「現實」與「幻想支柱」平行並置之結構的原生雛形,當中是以《雙峰》系列作為主體的精神分析。若再融合費城段落中角色雙面性的「夢的崩塌」結構,《驚狂》以降林區最為人所推崇的「夢之三部曲」的極端形式創新,其實在《雙峰:與火同行》就已經默默地提前實驗了。

 

【《雙峰》系列其他文章:這裡】

 

引用文獻

Bonnaud, Frédéric. (2001). “The Captive Lover: An Interview with Jacques Rivette”. Sense of Cinema (79).

Delorme, Stéphane. (2010). Édito n°652, janvier 2010 Années 2000. Cahiers du cinéma

Dillon, Steven. (2006). The Solaris Effect: Art and Artifice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lm

de Lauzirika, Charles. (2007). A Slice of Lynch

Rose, Charlie. (1997). David Lynch.

DuBrow, Rick (April 10, 1990). “Twin Peaks Bow Garners Lofty Ratings.” The Los Angeles Times

Fiennes, Sophie. (2006). 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

Gleiberman, Owen. (1992).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Harris, Will. (2014). “Sherilyn Fenn talks David Lynch and how Twin Peaks should have ended.” The A.V. Club

Ibish, Hussein. (20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in Peaks and Fire Walk with Me.” Ibishblog: The blog of Hussein Ibish

Jensen, Jeff. (2017). “How Twin Peaks inspired Lost and The Leftovers.” Entertainment Weekly

Kermodeandmayo. (2012). “Kermode Uncut: Film Club –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Labuza, Peter. (2015). James Gray (Nights of Cabiria). The Cinephiliacs.

Lost In The Movies. (2014). “7 Facts About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 (2015a). “Journey through Twin Peaks – Chapter 22 (Fire Walk With Me): Not-So-Special Agents.”

──. (2015b). “Journey through Twin Peaks – Chapter 25 (train car in Fire Walk With Me): She Would Die for Love.”

──. (2015c). Journey through Twin Peaks – Chapter 27 (Lynch Films): Opening the Door (spoiler Blue Velvet).”

“Lynch/Rivette”. (2015). 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

Millman, Joyce. (2002). “The X-Files Finds the Truth: Its Time Is Past”. The New York Times

Nico. (2017).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la passion de Laura Palmer”. Born to Watch

Peary, Gerald. (1998). Quentin Tarantino: Interviews

Pizzello, Stephen. (1992). “Laura Palmer’s Phantasmagoric Fall from Grace”.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73(9): 58-67.

Seitz, Matt Zoller. (2015). “David Chase on the Legacy of Twin Peaks”. Vulture.

selphiealmasy8. (2011). “Twin Peaks: BOB Heals Leland”.

TPG Editor. (2017). “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 Twin Peaks Gazette

Thorne, John. (2002). “Dreams Of Deer Meadow”. Wrapped In Plastic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1). LynchNet

Twin Peaks. (2017). “Twin Peaks | The Phenomenon Part 1 | SHOWTIME Series (2017)”.

Velocci, Carli. (2017). “Twin Peaks: Where’s Donna? Lara Flynn Boyle’s Odd History With the Show”, The Wrap

Wallace, David Foster. (1995). “David Lynch Keeps His Head”. A Supposedly Fun Thing I’ll Never Do Again: Essays and Arguments

Žižek, Slavoj. (1992). Looking awry: An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 (2000). The Art of the Ridiculous Sublime: On David Lynch’s Lost Highway

 

注釋

[1] 三部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為《雙峰》所影響,《Lost檔案》的共同創作人戴蒙.林道夫(Damon Lindelof)更是超級《雙峰》粉,不只一次在訪談中提到自己對《雙峰》的愛,並表示沒有《雙峰》便不會有《Lost檔案》和《末日餘生》(The Leftovers)。另外《X檔案》的大衛.杜考夫尼(David Duchovny)也在《雙峰》中飾演美國緝毒局探員丹尼斯探員一角,許多《雙峰》演員也曾在該劇中客串。

[2] Steven Dillon(2006)做了類似的對照,不過對照主要是在談《雙峰:與火同行》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