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節2017】高達並非高不可達──《高達:革命性改變》

《高達:革命性改變》(Le Redoutable) 的導演米修.哈薩拿維斯(Michel Hazanavicius)在一次座談會上說,他並不對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着迷,其實並非想拍一齣有關高達的電影。[1]Godard is not GOD-ard,高達並非高達雲端的電影之神。[2]不論他多有才華和抱負,都只是個普通人。這把一個享負盛名的大導演、無數影迷的偶像拉下神壇的想法,成了一齣喜劇的好題材。

《革命性改變》改編自高達第二任妻子安妮.維雅嬋絲基(Anne Wiazemsky)的自傳《一年之後》(Un an après),講述1967-68年間高達在藝術及政治上轉型的困境,以及他和維雅嬋絲基的愛情故事。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這部電影:(一)這電影不是為高達而拍,維雅嬋絲基才是電影的中心,她主導了叙事觀點;或(二)影片裡的高達沉溺於自己的政治和藝術事業難題,對妻子和朋友變得冷酷無情,哈薩拿維斯正是要對這個「以高達為中心的高達」保持批判的距離,並從中產生笑話。

《革命性改變》跟哈薩拿維斯叫好叫座的前作《星光夢裡人》(The Artist)同是有關電影的電影,男主角一樣要面對時代轉變及電影藝術轉型期的困頓。電影風格表面看來大相逕庭,《革》彩色有聲的,反覆利用間離效果;《星》黑白無聲,大部份篇幅都是默片,最後迎接有聲歌舞片的興起。事實上,兩者的手法相似,是導演賣弄小聰明的方程式:故事談及哪個時期及哪個類型的電影,便利用那個時期及那個類型的電影語言來戲仿。

哈薩拿維斯拍這些「關於電影的電影」,目標觀眾顯然是藝術電影或電影節圈子的小眾市場。沒有看過高達作品的觀眾看《革命性改變》,大概只會看到一個不懂愛人、被慣壞了的大孩子,不會看出導演借用或戲仿高達當時期的電影風格,趣味會大打折扣。對於高達的忠實影迷來說,面對導演把年近九十仍銳意實驗創新的電影藝術家「當佢死咗咁嚟拍」,感到不是味兒──尤其當他們看到高達試圖(為情?)自殺的虛構情節。

然而還有一類觀眾,在看《革命性改變》時能得到滿足。他們看過不少高達的電影,知道導演的先鋒性質和風格,耐心地看着一齣又一齣充滿着截斷、分離和干擾元素的電影實驗,但每次看完都不免被電影中無數的哲學、政治和藝術典故和引用材料弄得頭昏腦脹。哈薩拿維斯這齣喜劇則讓這類觀眾的焦慮得以紓解,像是飾演高達的 Louis Garrel 說「我不是高達,我是飾演高達的演員」的疏離效果;或反諷地讓男女主角裸體談論裸體,都把一些曾用來刺激甚至挑釁觀眾慣性的電影元素變得平易近人,就像那些《哲學導論漫畫版》或 Introducing Freud: A Graphic Guide 一類普及讀物。這種進路利用高達的電影特色元素,逆向操作,把高達作品中解離分裂的事物重新拼貼起來,紓解焦慮。

《革命性改變》改編自維雅嬋絲基的自傳,以她作為高達愛侶的視點出發,看他怎樣從充滿理想和才華的藝術家,轉變成自我沉溺、不安躁動、善妒易怒的壞情人。維雅嬋絲基演出高達執導的《中國女子》(La Chinoise)時才十九歲、二十歲,電影還未上映,她便答應嫁給與首任妻子Anna Karina離婚不久的高達。然而,她即將面對一連串的失落和折磨,因為高達在中國文化大革命及毛澤東主義影響下,心神都投注在藝術路線和政治取向的轉變上,卻不斷遭逢困惑與挫敗,他越加執迷困擾,越來越不近人情。哈薩拿維斯在這方面把高達拍描繪成既惹人討厭又有點可憐的丑角,讓Louis Garrel 將其演繹為一個神經兮兮、喋喋不休的知識份子,帶着活地亞倫電影人物的影子。

人們常以「視野廣闊」、「觀點獨到」和「目光遠大」等措詞形容藝術家和知識份子,凸顯他們視覺的優越性,哈薩拿維斯卻拿高達的眼鏡來搞笑及作批判道具,三番四次讓他摔破眼鏡,[3]利用重複和撞板等comedic devices來表達他自我中心的「近視」,看不清政治之外同樣重要的人和事。高達在作品中時常使用聲畫分離,哈薩拿維斯則反其道把本來分開的聲與畫縫合。高達在1962年的《她的一生》(Vivre sa vie)有一幕由Karina 演的「看戲戲」,向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的經典《聖女貞德的受難記》(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致敬之餘,本身也成了經典;《革》也有一幕在戲院看《聖女貞德的受難記》,但台下流淚的觀眾從Karina換成維雅嬋絲基,她向身旁的高達說:「我想你愛我。」攝影機位於高達和維雅嬋絲基後一排的觀眾席中,讓觀眾同時看見銀幕上的無聲影像和高達夫妻的對話,他們的猶如給《聖》片中的神父和貞德配音。銀幕上的貞德和觀眾席的維雅嬋絲基同樣心碎,但導演保持着輕巧的喜劇調子,中和了傷感的情緒。

將近劇終時,導演讓維雅嬋絲基揮掌試圖「摑醒」高達,但電影卻始終是「有關於高達」的。哈薩拿維斯充滿巧思,他的作品展示了:當你無法超越一個人時,不想崇拜他,便試試取笑他吧。

 

注釋

[1] 2017年12月1日下午於香港浸會大學的活動

[2] 參考英國《衛報》的訪問 “‘Godard is not God!’… Michel Hazanavicius on his film about France’s most notorious director”。2017年5月17日。

[3] 高達「連跌眼鏡」真有其事,戲中有以暗場交代。1968年5月的康城影展活動,杜魯福和高達阻止影展時引起混亂,高達的墨鏡被打飛;更早一次,因為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Henri Langlois被撤職,引起的示威活動,其中高達被打碎了眼鏡。參Colin MacCabe, Godard: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t Seventy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