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Suicide,1978)
《自殺》(Suicide,1978)

【托迪希恩斯回顧展】帶枷鎖的兒女:希恩斯的短片創作

前言

說起托迪希恩斯,最為人熟悉的固然是他掀起的「新酷兒電影」風潮,作品專注於個人身份的迷失和錯配(misfit),往往以精神受社會規範約束、繼而驅逐、流放的人物為故事核心,關注的從來也是流離失所、虛無飄渺的人。如《七人一個卜戴倫》,英文片名Im Not There,直譯就是「我不在那裏」,乃至題材接近主流的近作《卡露的情人》,皆是描繪美國社會下兩位女性戀人的離合纏綿,無法擁有安定狀態。要理解希恩斯作品何以周旋痛苦、飄泊的心理狀態,乃至對美國家庭和社會的悲觀態度,一一可從初期的短片作品道來。

 

創作起點──《自殺》(Suicide1978

希恩斯的第一部作品《自殺》,是來自他在高中修讀人文學科時,論文考試的一篇故事。短片講述一個初中小孩升讀新學校,進入高中校園遭遇/受的欺負和寂寞感,於是幻想自己在浴室用剪刀刺向肚子自殺。

「滴,滴,滴」影片以洗手盤的滴水聲音作為序幕,跟着聲音節奏剪接浴室的空間佈局,彷似正在預告着甚麼。然後一個小孩把門打開,將水龍頭扭緊,放下拿着的剪刀。拉下關掉鏡箱燈泡的繩子,特意分了幾個鏡頭講述他望着搖擺晃動的繩子,等候它完全靜止才願坐下準備自殺。接着,他又發現剛進來時門並無關上,此時,希恩斯對於關門的場面比起剛才關燈的分鏡更多、剪接更快更密,映像上處理層層遞進般凌厲,由平靜、安穩的敘述節奏,慢慢地醞釀出一種懸疑和挑釁。從開場已經暗示了主角Lenny內心的躁動,透過滴水的水龍頭、鏡臺燈光、浴室大門隱喻他潛藏的心理不穩,正一步一步愈演愈烈。

《自殺》以碎片形式的非線性敘事,包含着過去不同時序段落的映像和聲音,描繪Lenny的家庭和校園生活,兩者經常交錯剪接。母親勸喻Lenny入讀新學校,問道「你願意嘗試一下嗎?」(Do you wanna give it a try?),緊接段落就是在校內被惡霸欺凌問「你以前有性交過?」(Have you ever fucked before?),之後再插入與母親看電影的段落。當電影放映的女主角開始脫衣時,片中不斷插入更多表示成人、性的字樣招牌,在她即將解開胸罩時,穿插大量的乳房特寫,母親在最後一刻遮掩Lenny雙眼。如此剪接處理相當諷刺,不斷暗示家庭的過分保護和溺愛止住Lenny的成長,跟別的同學相比,他就像個未經發育的小孩子一樣。而最終兩個段落交錯,被母親說服答應說「好」(Yes),嘗試入讀這間新學校;受同學們的排斥凌辱說「不要」(No),忍受不了這座校園,敘事形式創造的戲劇反差,特別諷刺。

看過《自殺》後,一定會猜想這是導演把個人經歷拍成影片抒發壓抑情緒。可是希恩斯在訪問表示,他的家庭環境非常鼓勵自己的創作(尤其生於資源充裕的中產家庭),一直在校園保持推動自己的自信,並非像片中的Lenny一樣孤獨寂寞。他說自己的溫順、柔弱很容易跟脆弱、受排擠的同學做朋友,亦從他們身上找到聯繫,同情那些無法融入校園的朋友,所以電影作品往往關注這些角色的痛苦和瘋狂,藉着觀察體現人物。

 

從心而發的心理恐懼──《巨星:嘉倫卡本達故事》(Superstar: The Karen Carpenter Story1987

有誰能想到用芭比玩偶代替真人演出傳記片?希恩斯自年少拍攝《自殺》後,就深感需要拋棄片廠的電影作業系統,《巨星》在影片類型上的實驗性更加突顯希恩斯志向,叩問普遍流行的電影形式和觀眾反應的關係。他表示對現今存在的電影形式感到懷疑,抽走固定的真人演繹,借用最通俗的敘事手法,讓觀眾對角色產生認同和代入。同時帶出對形式結構的思考,批判電影那種人工虛假的情感渲染,就算拍一束牆上的影子,都可以產生觀影情緒。同時貫徹具有諷刺意味的剪接風格,不斷用映像、聲音挑釁觀眾,讓整部短片成為潮流文化的叛逆者,叫人省思。

木匠樂隊的音樂在七十至八十年代風靡全球歌迷,創作純潔、無雜質的清新歌曲風格,他們給人形象健康正面,在1973年翻唱了《芝麻街》的主題曲“Sing”,歌詞內容鼓勵人人忘憂高唱一曲,更加鞏固了兩兄妹在美國廣受歡迎的地位,可惜嘉倫卡本達(Karen Carpenter)一直深受厭食症影響,長年服用吐根糖漿的嘔吐劑,最終英年早逝,年僅32歲。

短片以紀錄劇(docudrama)的形式講述嘉倫卡本達的星途崛起與殞落。開場即「案件重演」母親的視角發現女兒倒臥在家中浴室的一刻,其後出現一把低沉、嚴肅的男聲旁白,充滿獵奇性質的語氣內容,跟觀眾說「到底發生了甚麼事?」「現在讓我們回到Karen和Richard成長的加州南部地方」,伴隨木匠樂隊“Superstar”的歌聲,“Long ago and oh so far away”,用通俗的敘事方式,敘述嘉倫卡本達惡夢的開始。

《巨星》將她進入流行樂壇的一生拍得恐怖駭人,借用了不少恐怖電影的元素,將嘉倫卡本達要面對的恐懼逐一映像化。對曝光人群的恐懼,始於她被A&M唱片公司賞識一刻。經理人說「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交到我手上」,聲音開始慢慢扭曲,與不斷前伸的手部特寫進行交切,音樂愈演愈烈,突然出現一把彷如恐怖片女主角遇見殺人狂的尖叫聲,插入越戰時期一個女性屍體被拋落亂葬崗的真實片段。影片愈拍就愈是邪惡可怖,描繪Karen對食物的恐懼,對嘔吐劑猶如毒品的依賴,經常使用重複黑白的食物映像(影片的清晰度無法肯定片中碟上的物體)、打屁股的場面、人物墮下的真人片段,很容易讓觀眾代入Karen的內心,觀眾看到畫面產生的驚恐,正是一切包圍她的壓力。而短片往往利用真人和木偶形式上的反差,製造戲劇的不平衡。它愈是變異,在「動畫」敘事上穿插真人的動作、現實的電影電視畫面、訪問片段,就愈有詭異古怪的敘事風格。

輾轉之下,本片先後受到芭比公司和Richard Carpenter的控告。前者指控希恩斯未經授權使用芭比公仔拍攝本短片,但最後因為控罪說法薄弱,無法證明片中玩偶是其公司產品,故並不成功;後者提出影片未經授權使用木匠樂隊的標誌、圖像、音樂,短片有二十八分鐘均配上他們的歌曲,控詞證供充分,即使希恩斯嘗試談判洽商,最終也被Richard Carpenter停止協議,禁止影片的一切流通。

諷刺地,《巨星》的翻版複印不斷廣傳,影迷們、歌迷們紛紛將錄影帶翻印,一個傳一個,影片惹上的官司,反而令短片聲名大噪,更具談論價值,翻版廣為流傳,成為地下流行cult片經典。可惜,影片的畫質和聲音經歷無數次複製後,損耗得只剩模糊、雜訊的質素,無法修復。

片末重新塑造“Close To You”的歌詞意義(That is why all the girl in town / Follow you all around),影片拍着街上的女性、孩子、街道景貌、美國的住宅,直至完結。告訴着Karen逝去後,追求纖瘦的身材潮流將會延續下去,跟隨如此的生命步伐,遭逢這樣的恐懼。

 

打屁股的社會夢魘──《多蒂打屁股》(Dottie Gets Spanked1993

希恩斯的短片作品主角大多圍繞童年時期,經常刻畫家庭管教的過分控制,其影片中的敘事者往往受母親哄勸,男性角色如父親、兄長則是暴力和嚴苛的象徵,家庭對內軟硬兼施。《自殺》的Lenny和《巨星》的嘉倫卡本達同樣活在父母陰霾,觸發身心的崩潰,而電視短片《多蒂打屁股》則是作者自傳性相當重的故事,更能突顯他一直以來的短片創作原因。

故事是關於一個小男孩Steven,性格內向寡言,每天喜歡坐在電視前,拿着畫簿,看他最愛的處景喜劇The Dottie Show,迷戀着女主角明星。有日他贏了比賽,得以進入劇集拍攝現場,察覺幕前幕後的差異。現實不斷侵襲小男孩的內心,形成各式各樣的詭異惡夢。希恩斯處女作《自殺》裏用父親打屁股喻作備受欺凌的痛苦,《巨星》形容Karen家庭施予的壓力和對苗條身材的著迷,過往影片反覆穿插的「打屁股」場面,來到《多蒂打屁股》終於有個明確的主題意味,描繪一種壓抑、痛苦的精神狀態。

導演將自己的童年經歷投放在Steven的故事身上,他一樣喜歡女性化的處境喜劇Bewitched,亦曾經觸怒父親,因而被掌摑屁股三次(但不知兩事是否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同樣地,跟片中的母親相同,他母親也不允許用體罰來管教兒女。可是希恩斯仍然對打屁股的記憶歷歷在目,《多蒂》有一個幻想段落,用默片的字幕形式戲謔佛洛伊德一篇關於被虐狂的論文題目“A Child is Being Beaten”,跟短片有着不少的互文性,主角Steven被虐的幻想可以聯繫至對父親的性器渴求,但全片是否單單屬於心理學研究的附屬品?未必,這可能跟希恩斯對社會的觀看角度有關。

影片有三種不同的拍打屁股方式。其一是Steven的夢境幻想;其二是作為旁觀者觀望到街上的父親大聲辱罵並拍打兒子;其三則是取象徵意義,結局講述小男孩Steven從惡夢醒來後,決定將Dottie的畫像用錫紙包裹住,埋藏在屋外,最後的特寫鏡頭拍着Steven撥動泥土後,動作像是拍打屁股似的,將紙張好好埋藏。希恩斯的詮釋曖昧,比喻層層遞進,一直暗示家庭裡無形的壓力,如何抑壓孩童的成長。作為queer一份子的希恩斯,縱是生於幸福家庭,出櫃宣佈同性戀身份並無受太大阻攔,但他依然關注普遍社會的道德規條,它們限制人們的身心發展,迫使人們屈服於約定俗成的性別規範之下。

 

結語

希恩斯的創作一直關懷在社會中心掙扎求存的人,莫論年紀、性別、身份,體察他們內心的傷痛和焦慮;也不論形式上的界限,挑戰傳統影片的剪接和製作形式,仍保持雅俗共賞的敘事趣味。三部短片主人翁各有異同,反覆圍繞家庭和子女的相處關係,總是悲劇收場。

作為小眾的一份子,希恩斯沒有艱苦的人生,家庭關係和睦正常。然而每當進入電影世界,他所關心的,都是那些私密的不幸人生。《自殺》中Lenny用幻想進行自殺、《巨星》嘉倫卡本達在洗手間嘔吐食物、《多蒂》的Steven最後靜悄悄地把畫作埋藏。主角往往內向、敏感,隱藏自己。他們用創作/想像力釋放情緒,希恩斯則藉此觀望社會的弱小,用影片感受他們之痛。

 

* 文章與圖片由托迪希恩斯回顧展提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