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傳》──後雨傘時代的勇武派和精英主義者

後雨傘時期,曲終人未散,不乏電影人「公然」去拍社運電影,有成功的例子像《十年》。但與之同時,更多的討論空間其實落在商業電影所謂的「暗度陳倉」手法之上。

邱禮濤的《選老頂》「暗度」得明目張膽,表面上一人一票選黑幫老大,實則由長老們幕後操控。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則精緻和隱晦得多,甚至有觀眾批評是一部歌頌抗日革命的主旋律電影。誠然,此片是為香港回歸二十周年而拍,故事講述周迅飾演的小學老師方蘭,遇到彭于晏飾演的游擊隊隊長劉黑仔後,也投身抗日革命,晝伏夜出,負責宣傳工作。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甫一天亮便離去,葉德嫻飾演的母親匆匆送別女兒,臨走時遞過一把雨傘,著她萬事小心。電影裡說的是抗日,導演心中說的,卻很肯定不是。有人譏許鞍華晚節不保拍「抗日神劇」,她橫眉冷對罵名,展現了暗度陳倉之極致。

同樣背負罵名的是郭子健。凡是偏離原著太多的改編作品,都必遭劣評,《悟空傳》亦然。郭子健顯然並不留戀今何在原著時空交錯跳躍幅度很大的情節,他只摘其角色、對白與抗爭精神,把一部屬於郭子健的後雨傘電影包裝起來。最初,菩提老祖給了孫悟空一條破舊的圍巾,而孫悟空珍而重之數百年的,不是圍巾,是圍巾所傳承的信念。不少香港人應還記得佔中運動期間,懸於紅棉道和獅子山上的黃幡。導演當然不會明言,但整個花果山,觀眾唯一沒看見的,就是黃色。

 

隱喻的人物:革命世代下不同的香港人

《悟空傳》藏著它讓人鼻酸的密碼,不必說,曾同行的人心裡都明白。在落泊頹敗的花果山上,眾人集合起來,自製兵器與防具,並高舉布條當晚霞。「天庭拿走了你的晚霞,我們就把它拿回來。」阿紫對孫悟空如是說。晚霞為何物?就是自由。晚霞即日落,黨為東方紅,其中隱喻,有心人自然懂得。經歷過香港九二八的催淚彈,或想起北京六四的慘劇,當如濃煙毒霧的妖雲襲來,冰塊如子彈般屠殺村民,心情無法不沉重起來。

尤其這一段情節,電影還故意用上歡樂的氣氛,再堆起華麗的特技畫面來處理,彷彿想借此將嚴肅的政治隱喻加以淡化,過渡到院廳的銀幕之上。退一步說,它甚至讓人想像到,《悟空傳》那淒美的愛情和酷炫的戰鬥場景,都是轉移視線之用。重點都在一些被隱去的小細節上。

比如說,成為齊天大聖的孫悟空,就對妖雲輕輕說了句:「我們都是妖,送我一程吧。」原著對妖有個說法,電影當然又避開了,說得很是直白:「原來像這樣神仙沒法管的東西都有個名字,叫做妖。」不信命,不順從於天,大鬧天宮的妖,就是魔王。放在香港的社運脈絡,就是既犯天規也遭民怨,勇武尋釁的犯。

不少影評人都有談論到,除了被天庭視為眼中釘的孫悟空,戲中其他角色都象徵了革命世代下不同的香港人。無反擊之力,卻有技術和資本的捲簾,正是香港大都會下的商人。天篷是體制中被蒙養的官僚,本來聽命行事,對公義麻木,但當至親與愛人受到傷害,切膚之痛便讓他醒悟。他們都如香港那群遠離政治,生活安穩富裕的中產階級。

不過,數到《悟空傳》最值得討論的角色,還是電影裡的第二男主角,余文樂飾演的二郎神楊戩。凡人之軀,位列仙班幹部,恰是香港政治光譜下傾向中間路線的泛民主派。

 

「泛民主派」的楊戩

楊戩的立場與孫悟空有著明顯差別,孫悟空不信命,他是「天要壓我,我劈開這天」的抗爭者,楊戩卻說天命不可違,他始終是受命於天、於政權制度,是個不折不扣的政客。用今天香港的說法,正是本土派和泛民主派的理念。

在《悟空傳》的最後一幕,楊戩就對天尊說白了:「那是你的命,不是我的。」天尊是貪權弄權的大老虎,楊戩卻代表撥亂反正的議政者,他一方面受神明提拔,另一方面受百姓愛戴(老婆婆就把他當成親兒子),他的命,就是成為代表體制、能左右體制的人民代表大。這正是以高學歷精英出身,傳統的泛民主派立場。

楊戩在《悟空傳》戲份不多,但觀乎《西遊記》的天地人世界觀(出場次數同樣很少),份量卻一點不輕。很多人熟知孫悟空,卻對楊戩的真正身份所知不多。說來,第一次對楊戩感到好奇,是在日本漫畫家藤崎龍的《封神演義》中,他被稱為妖怪仙人,除拜於崑崙山玉鼎真人門下,其另一特殊身份就是半人半神的血統,這也是楊戩最為傳奇之處。楊戩生平著名事跡之一就是曾怒劈桃山救母。其母誰人?正是玉皇大帝的妹妹。換言之,楊戩是玉皇大帝的姪兒。當年玉帝的妹妹私自下凡與一楊姓男士相戀,並成親誕下楊戩。由於觸犯神人不可結合的天條,玉帝大怒,遂將楊戩母親壓於桃山。長大後的楊戩以開山斧劈開桃山救母,但母子二人下場悲慘,其母被十日暴曬而化灰,而楊戩為母報仇,砍下九日(餘下一日則往西逃去)。直至多年後,楊戩才因助姜子牙伐紂有功,得以重上天庭,但與玉皇大帝仍心存芥蒂,是以「聽調不聽宣」,即歸順天庭,但不聽順天庭之令。

楊戩出身於人類世界,卻有神的血統。親近人類,同時痛恨玉帝,某程度上比孫悟空更有反天庭的理由和本錢。而「聽調不聽宣」的特權,正意味著他選擇進入建制,同時保有自己的民主派身份,充當著溫和改革派和協調者的角色。

 

武力造反或走入建制的不同道路

楊戩這傾向中間路線的形象,或在電影《悟空傳》中,與孫悟空從同道中人變陌路人的收場,事實上,是經過無數美麗誤會才成形的。要解釋楊戩這忽左忽右的政治取態,就先要理解為何民間傳說對楊戩劈桃山救母的事跡記載不多。實情都與歷史有關。宋代因有同名宦官楊戩,時人不願提起此惡名,所以楊戩的故事就漸漸被另一耳熟能詳的故事取代了。楊戩的親人還有誰?就是《寶蓮燈》的主角沉香。沉香母親為三聖母,即楊戩之妹,楊戩也就是沉香的舅父。三聖母與人間書生相戀,誕下沉香,結果被楊戩壓於華山蓮花峰之下。同樣半人半神的沉香,長大後終於打敗楊戩,成功劈山救母。

其實《寶蓮燈》就是楊戩的故事,因時制宜下改成另一版本,後人細想自能看出不合理之處,楊戩母親當日被困桃山,他又怎會用相同手法對待自己妹妹,要姪兒受相同的苦難?都拜宦官楊戩所累,其時人人指桑罵槐,就把二郎神楊戩描繪成天庭走狗大反派,大敗於主角之手,借說書人的口過一把癮。但流傳至今,便造成楊戩本與天庭為敵,後來升上仙班,失卻初衷,變成天庭的爪牙。譬如在電影《悟空傳》中,便描述楊戩與孫悟空漸行愈遠,在天尊的「洗腦」下,楊戩應天命而開了天眼,從此閉上雙目,暗喻了他已成為了天庭這國家機器的一部分。

But anyway,楊戩與孫悟空雖是對頭,但在對抗天庭上,卻有某種默契。一個是武力造反,另一個是走入建制主旋律,各選擇了不同的抗爭路。郭子健在《悟空傳》表達的是,與天命周旋,從來不是一個人、一條路、一種收場。在花果山同行時,孫悟空造了一支大炮反擊,但不夠高,楊戩便用身體把大炮墊高。兩人合作不多,但還是有目標一致的時刻。

那誰是天?故事中的大反派天尊,是天篷、二郎神的師父,也是女主角阿紫的母親。「如有需要,我可以馬上要你死。」一隻掌握權力與地位,足以證遮天的黑手,郭子健的弦外之音,要聽到的人都聽到了。

 

* 原文刊於《獨立評論》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