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永不熄滅》(Cassils,2007-2015),圖片由紐約Ronald Feldman Fine Arts提供
《火焰永不熄滅》(Cassils,2007-2015),圖片由紐約Ronald Feldman Fine Arts提供

【M+放映:性別流動】關於曖昧與虛擬:《火焰永不熄滅》、《子宮戰士》

早在90年代網絡遊戲流行之時,透過虛擬的方便,人們已經實行了另一種性別想像──君不見歷來在網絡女扮男、男作女是多盛行的事。脫離肉身的所謂性別局限,比起二次元年代所激起的性別扮演潮流來得更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超脫(甚至超克)肉身的渴望。而現在,當科技走前,而這種渴求可以漸次從可能成為現實,性別想像究竟成為怎樣一回事?這次「M+放映」以「性別流動」作主題,其中《火焰永不熄滅》(Inextinguishable Fire)和《子宮戰士》(Uterus Man)兩套短片,對性別想像和性別虛擬的思考,或許可為這問題提供一點解答的線索。

 

《火焰永不熄滅》:為性別定型擲出一個問號

 《火焰永不熄滅》以鏡頭紀錄了行為藝術家Cassils烈火焚身的特技表演。26分鐘的短片除火焰、心跳及滅火氣體的聲音外,再無其他音訊,前半部的紀錄以慢鏡頭逐漸拉遠(zoon-out)畫面組成,後半部則以倒後處理。如是者,電影的構圖、以及Cassils刻意地將自己的身體作無性化裝扮、再加上短片結尾,Cassils的焚身表演又再回到原點,身上的火焰從未止熄,那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感,令整套電影走向符號化,充滿解讀空間。

本身就是跨性別人士的Cassils,在鏡頭前焚燒自己,首先讓觀眾凝視自己的身體。不過,因為電影鏡頭的安排,觀眾先局部地看見Cassils的心臟部份,聽見其心跳及火焰開始燃燒的聲音,隨着火焰從身體背後燃起,鏡頭便開始拉遠,整場焚身表演開始,觀眾被置身在一大個謎團中:這究竟是在燒甚麼?事實上,除非預先知道Cassils的性別,不然的話,包裹在衣服下的身體,根本沒有性徵予以辯認,我們只能看見被焚燒的身體,性別凝視的論述在此絕無作用。

因着這場謎團,觀眾只能從電影構圖安排上尋找方向與答案。鏡頭慢慢地拉遠直至可見Cassils的臉部和上半身,觀眾才驚覺燒着的是人,而那人張開雙手,眼睛平靜地凝視觀眾。這場謎團先從觀眾的眼睛拋出來,再從那人的眼中回擲予觀眾──你在旁觀他者被焚燒,但那身體,你無法定義,因為無性化的表徵,你甚至無法說出誰正被焚燃,你只能順勢觀看。終於,有人走來救火,然而快將救滅之時,鏡頭竟然倒帶並開始拉近(zoom-in),火焰再次燃燒,那人的身體再次從整體變回局部,最終回歸最初,那我們唯一能辨識為人類心臟的身體局部。Casslis的焚身行為至此既是結束亦是開始,彷彿告訴觀眾,我正試圖毀去肉身,但是,你根本無法辨識我的肉身,唯獨心靈能逃過所謂生理性別的局限。

又,電影有一個鏡頭的構圖令人非常在意。因為慢鏡的原故,觀眾觀看Cassils雙手分開,腳並立,在黃昏背景之前被焚燒,那形態恰如一個十字架。這很難令人不聯想至燒燬十架,以及中古世紀宗教團體以火焚燒異端的情況。由是,旁觀他人之痛的觀眾,又再接收到更多的問號,宗教、歷史對性別定型的話語形構,以及Cassils嘗試去性化的性別想像,交織在同一個畫面裏。影片終結於心臟特寫,但Cassils一言不發,在曖昧的畫面中,把問題留給觀眾。

《子宮戰士》(陸揚,2013),圖片由北京公社及藝術家陸揚提供

《子宮戰士》(陸揚,2013),圖片由北京公社及藝術家陸揚提供

《子宮戰士》:性別無用的電子時代

子宮戰士是陸揚以子宮的形態想像出來的人物,戰士的形態、招式,以及中間以漫畫格處理的打鬥場面,都充滿日式動漫CG風格。子宮戰士的身體構成,完全是女性子宮的不同部份的名稱,例如手是輸卵管、腿部夾起來是陰道,循此想像,戰士保有人形,可能也只因為子宮連同陰道的形狀,剛巧能構成像人四肢般的形態。《子宮戰士》有趣的地方是,在整個後人類(post-human)的網絡空間(Cyberspace)裏,把屬於真實人類的器官子宮以人型建設出來,吊詭的是,以生理性徵作為性別區分基礎的性別,在此並無用處──雖然以子宮作為構想藍圖,但是,子宮戰士並無人類女性用以區分性別的外露性徵乳房,有的只是一副男女難分的外表。

陸揚很有心機,把一切人體科學的資料拼合在子宮戰士身上,形成了最有趣的並置,原本用以建設本質身分(essential identity)的女性身體器官,竟然被陸揚用以協助打破性別的局限。這不禁令人想起那由Donna Haraway提出「賽伯格(Cyborg)神話」裏,將女性和機械結合成新的科幻虛構體,以尋求重塑身分認同的可能。陸揚手下的子宮戰士,同樣以這種結合,試着顛覆性別定型。仔細留意子宮戰士的招式,例如必殺技「XY染色體攻擊」、「卵子光波攻擊」、「DNA系基因攻擊」等,把一切用以建立女性生理特徵的生物學分類全數變成戰士招式,特別是子宮戰士的嬰兒系武器──那面目猙獰的嬰兒外型流星錘,完全是對女性母慈子愛等既定形象的大顛覆。

一邊看《子宮戰士》,一邊想起日本大量對機械人想像的動畫,陸揚其實也不迴避日系女性機械人想像,而是透過相似特徵,繼承了這種動漫想像,包括《攻殼機動隊》、《新世紀福音戰士》裏那些具有人類肉體建立而成的零號機(而陸揚也沒令人失望,子宮戰士防衛技竟然就是AT力場)。可以說,這種後人類的賽伯格想像,並不是新奇之物,不過,陸揚不避生物學,從根本上將生物知識用於賽伯格想像之上,則是頗為創新的,而這一點亦令《子宮戰士》挑戰了看似無法超克的生理性別本質討論。

總的來說,回到M+這次「流行文化中的性別演繹」裏的放映環節,「曖昧」(ambiguous)這個題旨落得很不錯,對「曖昧」的發現,以及透過不同媒介來發掘「曖昧」的可能,甚至刻意地以「曖昧」詮釋刻板形象,不就是《火焰永不熄滅》和《子宮戰士》嘗試去做的事嗎?

M+放映:性別流動

日期:2017年4月7-9日(星期五至星期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詳情︰www.westkowloon.hk/mplusscreening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