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亮的秘密》:虛實中的迷離哀愁

導演Joachim Trier與編劇Eskil Vogt合作的三部劇情長片,對比他們第一部作品《愛重奏》(Reprise,2006)及第二部《八月斷魂曲》(August 31, Oslo,2011),仍然顯現他們強烈而且一貫的編導風格。技巧上,銳意探尋不同的敘事方法,表現虛構與現實二元的模糊界線,為人物及故事主旨建立基調。人物描寫則由個人的情感出發,不在意對白之間要擦出火花,配合多重視角敘述及獨白的拍法,更加強調個人的層面,然後延展成一個溝通失效的關係網絡,從而表現當中幾個人物的疏離。人與人之間努力維繫卻總是沒有共鳴的淡淡哀愁,以具文學性的獨白文字及一種迷離的生活質感,漂亮地建立起來。

敘事的交錯,虛實的交戰

第一部作品《愛重奏》由不知名的旁白敘述兩位主角,幾近以後設小說的結構去展述故事,第二部《八月斷魂曲》的開首由不知名的人組成一段旁白蒙太奇,及雖然與故事主幹並不產生直接關係,但《響亮的秘密》承接這種多重敘述,而它的旁白敘述者則由電影中的角色自己擔任,夫子自道,再加上利用不同的視角重拍同一場景(如開首爸爸跟蹤兒子的部份),造成多重視角的拼湊,但電影並沒有延伸特別的諷刺或其他評論意味,並未算得上是多重的後設敘事結構,倒是以散文式的抒情評述,保持電影故事線性的敘事體。

畫面上同樣使用不同的方法自由出入虛實的邊界,同樣是兩位編導一如過往在前兩部作品的風格。首先以超現實的幻想畫面插敘,如描寫「怪」弟弟對於心儀女生的想像,甚至展現他對女生的控制慾;然而,虛構的人物卻用紀錄片般的資料相片,如描寫媽媽戰地記者的身份,從而營造真實感。不論是超現實還是營造真實感的部份,統統浮光掠影般閃現,以編導一貫喜用的意識流方法,跟隨人物的思路發展出來,剪接乾淨利落,並不着意打造當中的直接關係。這些與電影中非常寫實的時空拼湊起來,現實與虛構的分野對比起來既顯得斷裂,又變得散漫,界線之模糊正是為了營造故事的氣氛,表現人物掙扎於想像與現實之間的完全不同,並且如何自處和承受當中的憂傷。

矛盾的自省,個人的自處

弟弟的角色在電影中訴說最多內心感受。弟弟表面受哥哥及爸爸保護,被隱瞞媽媽的死亡真相,最後碰巧知道後,反倒是最能調適自己的一個,還倒過來叫爸爸幫助無法承擔真相的哥哥。角色上,電影將所謂正常人/不正常人的社會形象完全顛倒,諷刺這種既定的通俗觀念。因為弟弟是典型的「geek」,在正常人眼中是「怪胎」、「電子產品迷」,卻有着對世界不一般的敏感和心緒,能寫出一篇不同凡響的文章,而這種敏感和心緒或許才是走出世俗悲傷的有效工具。他送心儀女生回家的一段,獨白當中與女生少許接觸但足以令人怦然心動的描寫,絲絲入扣,女生酒醉在車旁撒尿流到他的鞋上,他哭了。或許他知道對於這個女生,那已是最親密也是最骯髒的接觸了。那是「geek」的美好回憶,不是世俗的轟動愛情,卻是迴腸蕩氣的愛的接觸。

大兒子作為世故的代表,對弟弟表現適度的關懷,正面地鼓勵他的「怪異」本質上是沒問題的,而且讚揚他的文章很厲害,非常「政治正確」,卻仍保留說這種「怪異」其實為世所不容,並灌輸弟弟「正確」的做人方向,完全是在揶揄這種自以為「政治正確」和包容、其實根本無法脫離傳統觀念的人。所以面對媽媽的問題,他是最終的失敗者,連自己的婚姻問題都處理得一團糟。正如飾演此角色的謝西艾辛堡(Jesse Eisenberg)曾在訪問中指,雖然大兒子剛榮升爸爸,但他並未準備好,心底裏仍是年少心態,甚至渴望幼稚。從角色的出路,以至內心的描寫,這個角色明顯是反襯弟弟。編導想表達的是,世故並不一定是處理世事的重要指標,當維持世故與內心欲望產生承受不了的矛盾感,生活同樣會崩潰不堪。當然,編導也沒有表明支持「geek」,只是保持客觀冷靜的凝視角度,但從《愛重奏》的兩位困惑於寫作的男主角、《八月斷魂曲》中不被人接受的吸毒男主角,不難猜出弟弟才是編導心中最擅長寫出的角色。

而爸爸則是緊守崗位的一個人,當中不免迷失,但在家庭的領導者角色上,迫不得已地小心地處理每一步,然而內心中純粹的欲望卻無法遏制,包括與小兒子的老師的戀愛關係、無法為妻子隱瞞和維護她在兒子心中的形象等,但直到最後,他仍然努力扛起照顧兩個兒子的責任,這是非常寫實的一個家長角色。至於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t)所飾演死去的媽媽,作為三人情感上的羈絆,始終保留神秘感,正如她那個打破第四道牆的半分鐘凝視鏡頭,三個男性從那無法言喻的眼神,永遠猜想不到女性心中的想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