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要有所覺悟──訪《愛在深秋》導演林家威

文/何柏洪

認識林家威,要從他上一部作品《戀戀南方》講起,這部環繞於香港,大阪以及首爾,三地年輕人之間的愛情瓜葛,不同文化成長的年輕人,仿似對照出各人於生活,情感以至夢想的差異,但那份流落異鄉的失落,在繁華都會生活的孤獨感,對愛情的渴求殊塗同歸。從製作上的角度,以其創作方式還是成本,於獨立電影圈裡也絕少見。這位自稱「電影流浪者」過往作品都同樣具有「浪人」的味道,首部作品《其後》是一個浪子回家的故事,他後來的《Magic and Loss》 和《新世界》更是異鄉人踏進去看似夢幻但殘忍的浪蕩人生裡……

「我怕錯過了這機會」

  《愛在深秋》作為家威首部商業作,顯現為這位「浪人」帶來更殘酷的局面,製成品在票房還是口碑都不理想,在創作期間被迫修改,令整部作品面目全非。從過往資金貧困下終能保持創作自主性,到現在,雖然得到更大的成本,與專業的電影幕後合作,更有兩位具資力的電影演員助陣,但是,當面對投資方以及背後的商業壓力時,也就失去了他過往電影中的活力。「溫碧霞(身兼演員與監製)看到我的劇本時很喜歡,更帶到去一些電影公司裡尋找投資者,後來她要成立電影製作公司,想將這個劇本變成創業作,但認為劇本調子太傷感,難以找到投資,她就提議我拍成一個開心一點的故事……」

原故事同樣發生於上海,作為富商太太的女主角,面對生活空虛感,令她決以出走,從而理解現實生活環境,更與身份相異的司機發生關係,最後認清自己。「不論對我還是(聯合監製)黃國兆的衝擊都很大,因為我們想拍的,結果在某種情況下完成不了。你可能會話我出賣自己靈魂,或者商業妥協……」劇本由一位大陸編劇改寫,原劇本的富商太太變成女明星,整個旅程更似是為重拾久違了的激情。「如果只針對這件事來看是很不快,但從電影工業來看,這些事經常發生。好像有一些導演,手上有一個已經寫好了數年的劇本,花了多年時間找投資者,但最後整個計劃也做不成……」

成敗論英雄

「看完劇本也覺得在香港上映是不行,但在大陸發行的話……我也看過不少大陸商業片,這劇本已經相對完整了,或者,這劇本能有所發揮,也操作到。雖然變成不是很想拍的題材,亦是一個挑戰。」林家威在當中亦有很多堅持,手法上的簡潔與緩慢的節奏,與現時流行的中國商業電影裡,追求急促節奏,奇怪的攝影調度亦有所分別。「我覺得這些方法在現時的大陸市場裡很少見。這些堅持,在剪片以至看試片時,也令投資者有很多意見,但因為我和黃國兆很堅持做一些很基本的事,他們也沒有我們的辦法,這也是我們比較高興的事。」林家威坦言從投資者的角度,對他確實沒有太大信心,從而缺少更大的主導權,加上在雙方帶著不同理念下,自然地產生出如此結果。「這是一個學習過程,更可能是我溝通方式上的問題。他們可能對於題材,和手法上的理解依然很窄,會以為只有某一種方式就能賣座。當然,拍電影是很現實,最終也要看你的成績,你運用了創新手法,亦很賣座,那麼投資者和觀眾就很自然接納多一點不同方式,其實主流會被一些非主流的想法影響,甚至改變了對電影製作的想法。」

但林家威所堅持的,顯現未能成功。

「普遍的觀眾不理會題材,還有導演的手法,只是因為明星而入場。」 正因為《愛在深秋》,令他能夠走入中國這龐大觀眾群的市場。過往他曾參與《墨攻》、《夜上海》等日中合作的電影製作。經過十年,整個市場發生了急速變化,不論戲院和觀眾數量,連製作模式也發生大改變,「坦白說,這部戲找來譚耀文和溫碧霞都是為了吸引他們的fans。這樣有資力的香港演員,過往他們所拍的電視劇很深入民心,在大陸還有相當叫座力,對觀眾來說就好像來看偶像劇。當然他們的fans群和范冰冰這種級數,還差很遠。所以在宣傳過程中,還是看不到有多少觀眾對這部電影有多大的興趣。但現在的中國市場,就充斥著《小時代》這樣的電影,根本就為了賺錢,總之……我也不知他們在拍什麼……」

林家威 《戀戀南方》2013

黑澤清的啟示

旅居日本多年的林家威,對日本電影業亦有相近的看法。與正在發展的中國電影所不同,日本的商業電影早已失去了市場,製作上又追不上韓國,近20年的製作成本又上升,令電影公司本身未能全權出資,往往需要開設「Film Partner」,即「製作委員會」的方式來吸引願意投資的公司,為了達至成本效益,亦只好開展一些擁有一定觀眾群的明星,流行小說和漫畫的計劃。以一部10億日元(大約6400萬港幣)的電影為例,就只有電視台和廣告公司可以提供最多的資金,而原創劇本,因沒有基本的觀眾群,最多只能獲得1億至2億日元(約600萬至1200萬港幣)製作成本,但可惜,到現時為止,未見有票房上成功的例子。家威舉出現今其中一位受外國推崇的導演黑澤清作例子,雖然作品在國外獲獎無數,多年來堅持以原創劇本為主,但他的電影在本土市場的票房收入失敗,直接影響了他開拍電影的難道。「像《東京奏鳴曲》,在法國很賣座,但在日本就完全不行,只能以海外發行和DVD收入來收回成本,加上他過去的作品票房差勁,因此有4年時間沒有拍戲,直到為WOWOW電視台拍攝的《贖罪》,成為該電視台有史以來最多人看的電視劇,投資者才對他有了一些信心……」

「但原作者凑佳苗的小說,在日本是非常大賣,才吸引人去看。」2012放映的《贖罪》亦是黑澤清多年來,首次執導的改篇劇本,其後他的作品亦以改篇小說為主。但他拍攝電影之路從來也不順利,在90代,黑澤清也透過拍攝大量只能以錄像帶發行的作品,來爭取拍攝電影的機會。

「對呀,《贖罪》在日本都是以原作者作宣傳,所以在日本電影工業裡要出產作者電影其實很困難。」

極具生氣的日本獨立電影製作

 過往兩年,林家威於香港獨立電影節中,帶來多位新生代日本獨立電影作品。相比已固步自封的電影工業,非主流的電影製作方式往往帶來相當具活力的電影作品,如遊走在泰國和日本,完全自主的「空族」電影制作集團;提出「觀察映画」理念,一人全權製作紀錄片的想田和弦;以至,今年獨立電影節也有作品放映的濱口竜介。濱口竜介拍攝的作品也不作商業發行,往往他需要直接與戲院交涉才能夠放映,「他在東京和大阪的戲院裡也有人願意放映他的作品,他亦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觀眾群,在《她們最好的時光》前,他已經有過千fans,只要有他上映的電影,都會去看。我們的情況很相似。拍攝方面,就依靠網上集資拍下一部戲,當然獨立電影,集資也不會太多,最多只有1000萬日元到1500萬日元(60至70萬港幣),日本集資最厲害的獨立電影,頂多也只有100萬港幣左右。」更重要,是創作者,以至觀眾對於電影的態度,令這些非主流電影亦有生存空間。「如染谷將太,二階堂富美等新一代電影明星,因本身是電影迷,對於一些較為冷門,甚至是大師的電影,都必定看過,他們更願意和新進或獨立電影人合作,在香港和大陸的電影人身上就少見到這種情況。」

拍電影要有所覺悟

 「現在可以用很少資金拍攝一部電影,說不定會拍成一部驚天動地的電影,令你接到下一部作品的資金。說到尾完全是看成績,可以因為票房,甚至在影展得獎,就會有人留意到你。如果我之前未拍過任何長片而走去拍《愛在深秋》,甚至我完全不清楚這個電影工業狀況,我怕,真的會因此而害死我。拍電影真的不需要用大資本,就算《愛在深秋》在票房還是評論上失敗也好,但這已經是我第五部長片了,我還是有機會拍,因為我是從獨立電影圈裡出身。但一開始如果只是依靠工業的資本,那真是很壞的情況了。只有不停去做才有更多可能,況且別人只會記得你成功的作品,對於失敗的作品大家也不過而已……」

* 原文刊於藝頻網頁,承蒙授權轉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