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地味濃 略欠驚悚但歡樂十足──張家輝導演第二套作品《陀地驅魔人》

近年來香港製作人因為遷就大陸市場,令到港產鬼怪題材的電影已經買少見少。國內推出的驚悚電影又為了審查批文,一式一樣將鬼魂變成妖怪。經典如《倩女幽魂》變成了《倩女幽妖》,真不知聶小倩化為狐妖後,寧采臣會否聞到陣陣的狐香。經典變質還未夠,更荒謬的是那些時裝驚悚片。劇情上無論遇到幾多驚嚇場面,到最後也是「清一色」以發夢或精神病作結。說得憤慨就好像做愛做到最後才對你說:「你只是在夢遺!」這樣的恐怖電影絕對不看也罷。

所以看畢《陀地驅魔人》,筆者非常欣賞張家輝導演。他可以狠下決心,連續兩次開戲也放棄國內市場,拍攝一套又一套的港產鬼片。比較起前作《盂蘭神功》,《陀地驅魔人》在製作上明顯地更成熟,在商業計算上也非常成功。

故事立體 惟「人鬼戀」自斷雙臂

感覺上《陀地驅魔人》有點像《魔間行者》(Constantine)的香港版,再加上一段「人鬼戀」,所以故事完整得來也相當富娛樂性。張家輝在戲中有意無意間將「化骨龍」的精神傳承下去,而承繼者張繼聰也演得傳神。不知道是否在互相影響下,張家輝竟然也演出陣陣「劉華」的味道。故事橋段上偶有驚喜,可惜「人鬼戀」卻成為此戲的敗筆之處,用了電影前半部來塑造郭采潔的恐怖,到了中段又突然轉變成「人鬼戀」,最後才以回憶一一解話,如此食完甜品再食主菜的安排,教觀眾如何投入?所以此段「人鬼戀」有欠浪漫,頗感浪費。

「化骨龍」已成大器,下一個會否是張繼聰?

CG致命傷 若能變通更趨完美

除劇情外,製作上的「沙石」也非常顯眼。其中最不堪入目的是那些CG特效,絕對可以用「落後又核突」來形容。那些使用粗劣的Chroma Key(綠佈景)拍攝而成的「鬼魂現身特效」,明顯是運用Edge Feather(邊緣羽化)得過火,出來的效果使所有「鬼魂」的頭髪、身體輪廓均模糊不清,須知即使是現今中學生所用的基本剪輯軟件,也能將頭髮位輕易Key得分明,真不明白為何此戲好像要將CG技術倒退回80年代,加上那些把「畫面幼稚」至極的背景動畫,令到身為觀眾的我懷疑,電影的美術指導一職是否一直從缺。

勇於嘗試是好事,但也應該要做到基本的品質保証。要解決後期CG特效資金不足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不用CG特效。今時今日,被列作經典的恐怖電影也是沒有用太多的CG特效,靠的主要是導演營造氣氛、以劇情推進節奏來帶出驚悚感覺。基本上CG特效在恐怖電影上是可有可無的:以港產恐怖片王──《凶榜》(1981年作品,零CG)為例,現在再看也覺毛骨悚然。另一齣「人鬼戀」經典電影──《陰陽錯》(1983年),假如倪淑君演的女鬼也是半透明加藍色(藍到似「阿愁」)、面部輪廓模糊不清的話,譚詠麟演的角色應該只感到恐怖而不致起色心。由此可見,在一個不過成功的造型下,再「扭橋」也無保於事。試問觀眾又如何代入?

羽化可以用得再好一點,畢竟現在觀眾的要求很高,貼近現實才是驚悚之源。

雖然以上批評兇狠、怨氣迫人,但終歸是善意的批評,希望張家輝導演將來可以更進一步。筆者真心覺得《陀地驅魔人》的娛樂性大大蓋過了以上幾個缺點。觀看《陀地驅魔人》時帶給筆者的歡樂也是近期港產片少見的。

後記:

筆者的文章之所以充滿怨氣,其中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現今很多製作人面對電影作品失敗後,也會以資金不足、市場太小做藉口。另一則是自以為作品充滿誠意,所以觀眾也一定會接受及明白電影中的瑕疵,這類人從來沒有想過要精益求精。可是,事實上觀眾對低成本但很有誠意的電影作品所給予的容忍是有限的。試問有誰會浪費70元、個多小時來欣賞一套非常有誠意、但狗屁不通的垃圾作品?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