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劍到底能不能斬清朝的官?談《九品芝麻官》裡的「尚方寶劍」

經典搞笑電影《九品芝麻官》(1994)裡頭,有個著名的橋段是這樣的:當包龍星好不容易吵贏了超級訟棍方唐鏡、正思量著如何能把那姦淫戚家二少奶奶的常威給定罪正法的時候,一向只懂得搗蛋的包大媽突然來到了公堂之上,並且亮出了一柄「尚方寶劍」,要來幫他兒子的忙。如獲至寶的包龍星,趕忙抄起老媽帶來的寶劍,追著常威在法庭裡團團轉,連帶也把陪席聽審的李蓮英給嚇出了一身冷汗。

然而一陣混亂過後,眾人才驀然發現:包家的這柄「尚方寶劍」,其實得自於前朝的崇禎皇帝。這玩意兒在大清朝的公堂之上,除了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反而還可能坐實了包家的叛亂罪名。糗到翻掉的包龍星,遂只能順著李蓮英的意思,把那柄「尚方寶劍」給吞進肚子裡頭,才算是僥倖解決了這場莫名其妙的危機。

「尚方寶劍」是整部《九品芝麻官》埋得比較深的一個哏,電影當中,包大媽先是把一尾鹹魚錯當寶劍,又在劇末帶著真貨半途殺出,最終害得包龍星錯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秀逗到不行。然而有趣的問題是:「尚方寶劍」究竟是個什麼來頭?這玩意兒真的像電影裡頭說得那樣,可以「上斬昏君,下斬讒臣」嗎?包家的祖先又是否真的可以從崇禎皇帝那裡,得到這種沒人認識的高級貨呢?

 

一、漢代的「尚方」與「尚方斬馬劍」

先來說說「尚方寶劍」的字面意思。

「寶劍」用不著多做解釋──皇帝御賜的東西嘛,自是寶貝得很。不過,「尚方」兩個字就有點值得追究的意思了。古代掌管皇宮庶務的官職或官署,很多都有個「尚」字。比方說吧,秦朝時候設置的「六尚」,基本上就是專責伺候皇帝的管家集團,從洗澡、穿衣到吃飯,通通都有這六個機構在專門打理。而「尚方」則有點像是皇家工藝研究所,按照唐代學者顏師古的說法,這地方主要負責「作供御器物」、「巧作金銀」,換句話說,就是皇宮裡的專門工廠啦。

附帶一提,風往哪吹就往哪倒的「尚書」大人,最早的時候也是「六尚」的一員。

「尚方」的長官叫「尚方令」,整個漢朝擔任過這個職位的人裡面,最有名的可能是以造紙聞名的蔡倫。而造紙術的改良,正是蔡倫在「尚方」任職期間所執行的一項國家科學研究計畫,其成果後來還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創造之一,顯見「尚方」的技術能力之強大,並不單純只是皇帝的玩具工坊而已。據說蔡倫在任的時候,只要是「尚方」生產的東西,「莫不精工堅密」,其產品顯然都可以掛上ISO9001認證,品質管理真是相當厲害。

「尚方」確切都在製造一些什麼東西,古書上沒有說得很明白。不過,這個皇家工廠倒是有個頗為知名的特產,叫作「尚方斬馬劍」。劍可以拿來砍人不稀奇,但要是能夠「斬馬」,那可就厲害了。畢竟是皇上要用的東西嘛,可不能隨隨便便弄把殺豬刀出來交差了事,要是皇帝老子生氣起來,一劍砍不死貧嘴的大臣,那麼下一個要被砍頭的,恐怕就是「尚方」的這幫傢伙了,故而這劍還是弄得鋒利一點好些。而據說在「尚方」幹活的工匠們,還會特別選在月蝕的時候鑄造這種寶劍。這道理我本來是弄不太明白,不過你想想《九品芝麻官》裡的臺詞也就豁然開朗了──「月黑風高殺人夜」嘛,選在這種時候鑄劍,大概也比較來勁兒吧。(當然是亂掰的,我真的不知道這究竟是為什麼= =”)

 

漢代的「尚方斬馬劍」,現在似乎已經找不著任何遺存。不過宋朝的時候,倒是有個叫作薛季宣的學者,曾見過這東西。按照薛季宣的說法,他所看到的這柄尚方劍有個劍匣,過了一千餘年,竟然都沒有鏽蝕。在薛季宣看來,這種技術能力「非今人所能為也」。連宋朝人也搞不懂這玩意兒是怎麼造出來的,顯然漢代的「尚方」確實掌握了一些獨到的冶金方法,真是厲害厲害。[1]

 

二、宋代的包青天到底有沒有「尚方寶劍」?

薛季宣見到的是漢朝的劍,那麼,宋代有沒有自己的「尚方寶劍」呢?

這問題說來還真有點複雜。在臺灣,咱們許多人都很熟悉的電視劇集《包青天》裡,滿臉烏漆嘛黑的包大人,總會在緊要關頭祭出這寶貝玩意兒,順帶還要大喝一聲「尚方寶劍,如朕親臨!」管你是囂張跋扈的龐太師,還是負心薄倖的駙馬爺,在這節骨眼兒上都得雙膝一軟,乖乖下跪。這樣看來,代表著皇帝授權的「尚方寶劍」,好像在宋代的時候,就很有這麼一回事了。

可是呢,中國的各大新聞網上,流傳著一篇標題不大統一的文章是說:由於皇帝透過「尚方寶劍」來授予臣下生殺大權,到明代才形成一種制度,所以宋代的包大人,不可能擁有一把足以讓他「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而如果我們想到《包青天》所據以改編的系列小說或民間戲曲,其實都是明清兩代的創作,那麼這種說法確實有點道理。這些作品儘管也取材於歷史,但很多時候,它們所反映的其實是作者所身處的時空背景,而不見得是史實的真正樣貌。

雖然如此,宋人確實還是有他們自己的「尚方寶劍」。前面說過:漢代的「尚方劍」,其實就是皇家工廠製造的高品質長劍。漢以後,負責同一種工作的官署,雖然不見得都以「尚方」為正式名稱,但讀書人好古,還是會用「尚方」這個名字來稱呼它,而皇帝所賜的劍,也仍時常被稱作是「尚方劍」。我們看南宋宰相李綱送給名將韓世忠的一首詩裡面,就曾說他是「尚方寶劍頻膺賜」,可見那時仍有這樣的講法。

皇帝賜劍,在古時候還挺常見的。但這種禮物不見得會附帶其他什麼好處,給你作個面子罷了。因而擁有一把亮晃晃的御賜寶劍,除了跟人家炫耀你好棒棒以外,好像也是不能幹嘛。然而,如果是讀書人主動向皇帝請命、求賜「尚方劍」的話,這種情況又另當別論了。

我們看南宋《重修毗陵志》裡頭的一個例子:宋孝宗在位的時候,北方的金國派了使節過來,要來給這個偏安朝廷的皇帝祝壽。使節進了宋境,憑恃著當時大金國的聲威,囂張跋扈、作威作福,接待他的官員也頗受侮辱,悶得不得了。

那時有個名叫丁逢的小官,聽說有這種欺侮人的事情,不知怎地跟著同仇敵愾了起來,便給孝宗上了奏疏,「乞借尚方劍」,說是要衝過去把那狐假虎威的女真使節給一劍斃了。按照當時的國際情勢,大金國可不是隨便能得罪的,小小的南宋朝廷,自然沒法答應丁逢的請求。不過呢,一干朝廷大員倒是挺欣賞丁逢的底氣,他老兄因此被中央政府一路拔擢上去,其仕途也跟著一帆風順,十分快活。[2]

《咸淳毗陵志》裡頭關於丁逢事蹟的記載。

什麼東西不借,偏要跟皇帝老子借「尚方劍」──這個故事說明了丁逢其實是把尚方劍看成了為國除害的御賜權柄。實際上在丁逢之前,早有許多中國文人都在尚方劍上頭寄託了類似的理想(例如等等還要談到的狄仁傑先生)。雖然我們沒能在文獻裡頭看到借劍成功的案例,但理論上來說,臉黑黑的包公,如果真的為了要把某個壞蛋砍成兩半,而打算向皇帝借一把「尚方寶劍」,那麼他的願望在北宋的歷史時空當中,仍舊是合理的──只不過這個順序得是「先奏後斬」,而沒法「先斬後奏」就是了。

說了這麼多,「尚方寶劍」到底為什麼會被古代文人看成是向皇帝請命、鏟奸除惡的指定道具呢?咱們繼續看下去。

 

三、「朱雲請劍」的典範意義與中國文人的吵架

讓我們把時光倒轉一下,暫且回到漢代的「尚方斬馬劍」。這把劍頭一次在古典文獻裡頭登台亮相的故事是這樣的:

西漢晚期,有個以正直聞名的讀書人,叫作朱雲。古往今來都一樣,只要是個性耿直的傢伙搞政治,在朝在野,必定都要得罪不少人。這朱雲的仕途呢,自然也因為他不討喜的作風,而跟著起起伏伏。

到了漢成帝接掌朝政的時候,朱雲不知又哪根筋不對,突然跑去求見皇帝,然後沒頭沒腦地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面,破口大罵了起來。只聽他老兄義正辭嚴地罵道:現在的朝廷官員哪,在我看來根本就是一堆尸位素餐的爛貨。為了匡正這種不良的政治風氣,我請求陛下「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換句話說,朱雲是要請皇帝授權給他,讓他一劍宰掉朝廷裡的某個大奸臣。這樣一來,其他的小王八蛋們說不定皮就會繃緊一點,漢朝的未來也才會有希望啦!

「朱雲請劍」的動畫版,這個故事其實較常被名為「朱雲折檻」,
這是因為當年朱雲他老兄差點被拉出殿外宰掉的時候死命地掙扎,把欄杆都給拉壞了。
但是,這部動畫裡的朱雲好像折錯了東西……

在大庭廣眾之下放話要砍人的朱雲,自然是沒能從漢成帝那裡得到一把「尚方斬馬劍」。相反的,他的白目作風還差點惹禍上身,被皇帝老子給拖出去宰了。然而,儘管朱雲的作為看來相當魯莽,但後來的中國文人,倒是一直很喜歡這個記載於《漢書》上頭的故事。「朱雲請劍」從此被讀書人視為一種具有典範作用的聖賢事蹟,同時也使得「尚方劍」成了皇帝賜予臣下權柄的同義詞。日後,只要有哪個大臣看別人不順眼,想請求皇帝讓他宰了某個烏龜王八蛋,他們就會把「朱雲請劍」的典故給搬出來,表明自己打算模仿朱雲的做法,要為國家鏟奸除惡、主持正義。

比方說吧,前幾年一直在各類影視作品裡頭扮演通天神探的唐代名臣狄仁傑,就幹過一件類似的事情。狄仁傑還是個地方小官的時候,曾經跟一個中央政府派來的大員張光輔起了衝突。吵架吵到一半,狄仁傑覺得非常的生氣,便撂下一句狠話說:「如得尚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如果可以拿到一把「尚方斬馬劍」往你這混球的脖子砍下去,老子死也甘願啦!)

吵架吵到想砍人家的腦袋,真是非同小可。值得注意的是,狄仁傑在這裡不提別的神兵利器,偏偏要提「尚方斬馬劍」,很顯然就是在宣示說:他想要幹掉張光輔的原因,不光是因為私人恩怨而已。俺狄仁傑可是在效法漢代的賢臣朱雲,要為國家割闌尾、除綠霉,斬去心腹大患哪!

狄仁傑只丟了這麼一句話出來,張光輔就被扣上了奸臣的帽子──這就是中國文人的吵架語言,寥寥數字就把自己跟古聖先賢擺在一起,跟他鬥嘴的傢伙則是注定要倒楣的。總而言之呢,狄仁傑的這個例子,說明了「尚方劍」與朱雲故事在中國歷史上的象徵意義。只要誰搬出了這把劍的赫赫威名,就等於宣告自己是古聖先賢的追隨者,永遠站在正義的一方,彷彿身後都閃著聖光似的。而挨罵的傢伙氣場也頓時矮了一截,只能乖乖當孫子,一邊涼快去。

狄仁傑表示:我怎麼好像有點帥RRR~(右側是《狄仁傑通天帝國》當中劉德華所飾演的狄仁傑)

在狄仁傑以後,中國的讀書人也仍然不時地會在公開的吵架當中,把尚方寶劍當作最後的殺著。通常這些傢伙們會在呈給皇帝的奏疏裡面歷數對手的罪狀,然後再附上一句「臣恨不能請尚方劍,立斬此賊!」之類的狠話。而古往今來,受過這類威脅的歷史名人也還不少。舉個例子:我們高中時代都背得很痛苦的歐陽修,就曾經被朝中的某個諫官罵得體無完膚,說是應該用尚方劍直接正法。另外,明代晚期有名的首輔葉向高,也曾經兩度被人家在奏疏裡面寫說要用尚方劍砍他的頭,其中一次還鬧得朝中人盡皆知,讓葉向高感到「慚愧無地」,只好向明熹宗遞出了辭呈。[3]

當然啦,就像「朱雲請劍」的故事那樣,在絕大部分這種你參我一本、我告他一狀的吵架裡面,皇帝通常不會答應臣子的請求──你想嘛,要是真讓這幫讀書人拿著御賜寶劍砍來砍去,那還怎麼得了。故而「請劍尚方」這種事,通常只是紙上說說,裝飾一下自己的正義立場而已,極少有人真的這麼幹。實際上對中國文人來說,「尚方寶劍」也不需要是有形的武器。作為嘴砲吵架的一部份,他們只消在言詞裡提及「尚方寶劍」的名字與它所代表的意義,就有得你受的啦!

 

四、是如朕親臨還是一條鹹魚?談通俗文學作品裡的「尚方寶劍」

拉哩拉雜說到這裡,先來作個整理吧:

所謂的「尚方劍」,最早其實是漢代皇家工廠的高級特產。單純作為一種禮物的話,皇帝御賜的長劍除了嘉獎臣下的功勳以外,不見得有什麼特別的意涵。但在「朱雲請劍」的故事成為一種典範以後,讀書人若主動向皇帝求借「尚方劍」,那麼他多半是要表述自己有多痛恨某個壞蛋,進而希望能夠得到御賜的權柄,為朝廷鏟奸除惡──嗯,儘管這些傢伙們通常都不會真的付諸行動。

但是,所有這些故事裡頭的尚方劍,跟包龍星老家祖傳的那把「尚方寶劍」,好像還是很不一樣啊!電影中的寶劍可以「上斬昏君、下斬讒臣」,甚至能夠「先斬後奏」,為什麼我們前面講到的各種尚方劍聽起來都弱弱的,好像都沒有這些附魔跟威能咧?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得先回過頭來檢視現代人所見到的「尚方寶劍」,都是怎麼被「打造」出來的。

我們知道:《九品芝麻官》的劇本創意,很顯然是受到電視劇《包青天》的啟發。而正如前文所述,一般我們所熟悉的包青天故事,實際上是源自於明代晚期以後的民間文學與戲曲創作,故而後世有關「尚方寶劍」的種種描繪,其源頭也應當追溯到這些作品裡去。

而其實「尚方寶劍」在過往包青天主題的系列作品裡頭,戲份並不算多,出現的時間可能也頗晚。我目前能夠找到的例子是成書於晚清的《小五義》,這部小說的第一回,就講到某位朝廷官員奉旨出外、「代天巡狩」的時候,獲得了「如君親臨」的「御賜尚方寶劍」,並且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力。

實際上在近代的通俗文學創作裡面,類似「尚方寶劍」這樣的超強武器還真是不少。比方說吧,寫明朝賢臣海瑞的《海公案》裡面,就曾出現過一把「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打王金鞭」;《薛家將》系列小說裡的程咬金,則手握一柄「上砍君、下砍臣」的御賜斧頭。另外在各種北宋背景的故事當中,老態龍鍾的佘太君,更是擁有一把威猛無比的龍頭柺杖。這些名目各異的道具,通常都有「先王」或「先帝」的加持,也就是皇帝的祖宗賜下來的,拿著它們就相當於瑪利歐摸了無敵星星,管你什麼太師太傅太保太委屈還是太陽公公,全都可以打到他滿地找牙,十分過癮。

 

哎呀呀原來是拿著龍頭的華夫人啊,我還以為是佘太君呢~(圖片出自《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

可惜的是,這種過癮很大一部份只存在於小說跟戲曲裡頭,讓天橋下的說書人講講開心而已,萬萬當不得真。咱就說那句「上斬昏君」吧──你想哪個皇帝會願意授權給臣下,隨他高興就把自己給一劍捅死咧?皇帝老子再怎麼開明,這事還是不大可能發生的。我們看那個以頂撞老闆出名的唐朝賢臣魏徵,他老兄不過是寫了一篇〈諫太宗十思疏〉,加上一些嚇唬太宗的「鳥事」,就讓後來的中國文人高興到不行,把他給追捧成古往今來直言極諫的人臣代表──連號稱最勇於冒犯龍顏的魏徵都只能做到這樣,也就甭談什麼「上斬昏君」了,大家還是洗洗睡比較快啦。

再說到「下斬讒臣」與「先斬後奏」,這兩件事聽來雖然合理一點,但實際上還是挺有限制的。朝中一干大臣誰是「讒臣」、誰該掉腦袋,最終做決定的還是皇帝老子。至於那些雞毛蒜皮的地方小官嘛,萬歲爺雖然不見得很在乎他們的項上人頭,倒也不能讓人隨便亂砍。只有在事態緊急的時候,一個皇帝才比較有可能把「先斬後奏」的權力,連同尚方劍一起頒授給某個大臣。

那麼,揪~竟在什麼情況底下,「尚方寶劍」才能真正展現出它先上車後補票、先砍頭再補報告的生猛威力咧?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五、真實歷史當中的「尚方寶劍」與古代皇帝的軍事授權

在普遍的印象裡面,「君主專制」的意思,好像是說整個國家的權力都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上。但仔細想想,一個國家的日常運作有那麼多環節,皇帝再怎麼日理萬機,也不可能從軍事征伐管到茅坑掃除。所以啦,古早時代的政府,還是有它的權力分配機制存在的。

當然,事關重大的決策權,獨裁者還是傾向收攏在自己手中。但還是有些情況,為了講求效率,皇帝會釋出一些重要的權力,授予底下的大臣。好比說是行軍作戰吧,前線指揮官總不能走到哪都要等萬歲爺開示。人家都已經擺好陣了,你還在奏問皇帝說等一下要守區域還是人盯人,這要是沒被對手輾爆,也是很奇怪的事情。

於是奉派出征、帶兵打仗的將領,通常會從皇帝那裡得到一定範圍的授權。而為了昭告這種權力的授予,皇帝也時常會在軍隊出發以前,公開地把一些具有象徵意義的信物,賜給那些領軍將帥,好讓他們在千里之外的戰場上「便宜行事」,按照自己的判斷來做決策。

「尚方寶劍」也屬於這種授權的信物之一。不過,賜予尚方劍來增益將領的權力地位,是唐宋以後才慢慢發展起來的事情。在這之前,皇帝想要授予軍權,習慣上用的是「旌節」或「斧鉞」。賜節、賜鉞為什麼會演變成賜劍,這當中可能有點值得追究的歷史故事,但意思大致差不了多少,總之都是要凸顯將帥的權威,讓出征的大部隊,能服從指揮官的號令。

商代的「亞醜鉞」,木柄當然已經爛光了,只剩銅質的部分,
但你還是可以想像這把大斧頭的原始樣貌。
給斧頭做造型的用意大概是為了增加它的威嚇力,
雖然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個圖樣好像還挺可愛的。
Photo Credit:雅昌博客,老趙的日志)

「旌節」、「斧鉞」或「尚方寶劍」,常常附帶著生殺大權。要是哪個渾球臨陣退縮、不聽指揮了,受命的將領就可以直接用御賜寶劍砍他的腦袋,好在軍前立威。這種事在明代晚期尤其常見,我們看《明實錄》裡面,明神宗要起用一個叫熊廷弼的文人到遼東去主持大局。為了給他「重事權」、「隆禮數」,皇帝就在任命的敕書以及拉里拉雜的恩賞之外,又加賜了一把尚方劍,同時告訴熊廷弼說,要是有「將士不用命者」,那麼就准許他在「副總兵而下,先斬後奏」。

明神宗給熊廷弼的這道聖旨,差不多就等於「尚方寶劍」的標準使用說明書。它的內容說得很清楚:賜劍給熊廷弼的目的,為的就是要讓他手底下的「將士用命」。而這把劍能夠「先斬後奏」的範圍,則僅限一定層級以下的軍官,其餘什麼總督、巡撫的方面大員,可是砍他不動的。換句話說:我們普遍印象裡頭那種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尚方寶劍」,其實只存在於電影當中,正港的尚方劍可沒那樣好使。要是不小心砍錯了人,那就等著倒大楣囉。

再者,從既存的文獻當中,我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真正附帶著「先斬後奏」權力的御賜尚方劍,其實都像熊廷弼的例子一樣,全是頒給軍事將領的。像包青天那樣一個地方父母官,成天帶著尚方劍辦刑案、砍壞蛋,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實際來說,古早時代的死刑流程,並不如電視劇裡那樣簡單,好像隨便都可以綁赴刑場,二十四小時隨時開鍘。再怎麼壞的罪犯,通常也得把公文送到中央政府,跑完既定流程,才可以把他送去受死的。

但是,天橋底下的說書人們,可不管那些硬梆梆的考據。為了給讀者諸公圖個斬奸除惡的痛快,故事裡頭那些伸張正義的大法官,就得掌握一定的權力才行。或許因為這樣的緣故,明晚期頻繁賜給軍事統帥的尚方寶劍,才給挪移到了公案小說當中,成了一眾執法英雄的秘密武器。

總的來說,君主給出征的將領賜劍,並賦予生殺大權,從宋代開始,就已經陸續可以看到一些例子。只是這樣的事情,在宋、元時候還是隨皇帝高興;到了明代晚期,給一定層級以上的軍事統帥賜尚方劍,才成為比較固定的作法。演變到後來,「尚方寶劍」甚至可以掛在一個將軍的頭銜裡面,亮出來嚇嚇大家。

比方說吧,大家都很熟悉的鄭成功,就曾經在一封向日本幕府借兵的書信裡頭,說自己是「欽命總督南北直省水陸軍兼理糧餉節制勛鎮賜蟒玉尚方劍便宜行事掛招討大將軍印總統使成功」。在這裡,「賜尚方劍便宜行事」也是鄭成功拿來自我標榜的一種名分。拿來與「招討大將軍」、「總統使」這些身分並列,可見握有一柄御賜的「尚方寶劍」,會是多有派頭的事情了。

臺南延平郡王祠外的鄭成功像,那把佩劍不定就是隆武皇帝賜給他的「尚方寶劍」。
臺北市的「劍潭」是因鄭成功扔下寶劍而得名,那把劍會不會也同樣是「尚方寶劍」呢?
Photo Credit:臺南市政府影視支援中心)

名分之外,鄭成功手裡的尚方劍,倒也不只是用來唬人而已。在他剛剛起兵的時候,這位(被許多人認為是)性格暴躁的將軍,就曾經因為一個據點的失守,而祭出了御賜尚方劍,把他負責防守該地的叔叔鄭芝鵬給砍了頭。這種六親不認、獨尊軍令的做法,搞得「諸將股慄」,大傢夥們驚嚇到不行。史書上說鄭成功這麼一搞之後,鄭家軍隊「兵勢復振」,大概因為紀律又給伸張起來的緣故,也就沒有人敢再棄城逃跑、臨陣開溜了。

實際來看,「尚方寶劍」確有這種整理軍紀的奇效。就像萬曆年間一位兵部官員所說的那樣:「權不重則令不遵」,尚方劍所代表的生殺大權,可以有效地「震懾人心」,讓軍隊為其將帥「爭先效命」。前面講到的熊廷弼,在他剛剛到遼東上任的時候,也把前一場戰爭的逃跑將領給抓到了軍營的轅門前面,公開數落他們的罪行,再用尚方劍搬了他們的腦袋。這麼一搞,同樣也弄得「諸將股慄」(明朝軍人的大腿好像都很容易受到驚嚇啊),遼東軍隊的氣象,遂也因此有了些改善。日後,當熊廷弼再度被朝廷起用為遼東經略的時候,他老兄也不忘主動向皇帝再討一把尚方劍,可見這玩意兒不只是擺著好看,而是實實在在的好用啊![4]

 

六、第一次演古裝劇就上手──實戰「尚方寶劍」使用指南!

好用歸好用,皇上賜下來的東西,可都附帶著許多規矩,不懂規矩可是很要命的。要是哪天你不小心跌進了房間的書桌抽屜,糊里糊塗地坐上了時光機,穿越到了明末,又給當朝皇帝任命為什麼有的沒的大將軍──現在好啦,皇帝老子打算要賜你一把尚方劍了,這時候的你,除了在天子座前把腦袋瓜子給磕得砰砰作響以外,還得搞些什麼名堂,來答謝皇恩浩蕩咧?

從明末的實例來看,皇帝要給你尚方劍,大致會有兩種辦法。要嘛是開記者會昭告天下,要嘛是派專人給你宅配到府。前一種狀況不難想像:古代皇帝派任將領出外打仗,總愛來個「登壇拜將」,好讓全天下人都知道你是國家任命的統兵將領。而做為一種授權象徵,在這種場合裡面頒發「尚方寶劍」,自是再合適也不過了。

讓我們請劉邦跟韓信來示範一下「登壇拜將」(圖片出自電視劇《漢劉邦》第13集)。

我們看明末的流賊李自成在山西囂張起來以後,重臣李建泰便憤慨地向崇禎皇帝請兵西征。龍心大悅的崇禎,當下就說要幫李建泰搞一場隆重的送行儀式。這種名為「推轂」的典禮,節目超級繁雜,而等到一切流程終於跑完以後,重頭戲才真正上場──只見李建泰的頭上給人戴上了大紅色的簪花,然後「尚方寶劍」才在鼓樂聲中給緩緩請了出來。至此,這位受命將領總算領到了御賜寶貝,可以帶兵出征去也。

話說回來,要是真碰上了皇帝給你頒獎,那在典禮前後,你可千萬不要出任何意外才好。咱就說這李建泰吧,當年他老兄好不容易領到了尚方劍、踏上了征途,但才出發沒有多久,他所乘坐的轎子忽然就斷了木槓。這件事被許多人認定是不祥的兆頭,而李建泰也果真沒有辜負人家的神預測,大隊人馬兵敗河南保定,把明朝的國祚都給跟著輸光了。

另一個相仿的例子是鄭成功的叔父鄭芝鳳(鄭鴻逵),當年南明的隆武皇帝要給他「登壇拜將」、賜尚方劍,好死不死卻下起了一場大雨,搞得鄭芝鳳領獎完畢要下台的時候,竟連續跌倒了兩次。可想而知,這事兒一定也有一堆人會「以為不祥」。後來鄭芝鳳的軍隊也果真沒有幫上多少忙,隆武政權在福建撐沒多久,就又給南下的清兵討滅了。

如果你平常喜歡讀一些有的沒的歷史故事,上面這兩種神奇的預言案例,你應該會覺得相當熟悉──古書上的中國人特愛來這一套,不管是筆桿、旗桿還是電線桿,只要有什麼東西忽然斷掉,一定就會有人冒出頭來「以為不祥」,然後故事的主角就準備要倒楣了。所以說啦,哪天你若真的被叫到皇帝跟前領獎,可千萬先檢查會場附近的一切木造物品強度無虞,並小心地面濕滑,切莫輕易摔跤。否則等你不小心出糗的時候,十之八九就會有個嘲諷技能點滿的傢伙在那邊「完蛋囉完蛋囉~超不祥的喔喔喔~~~」而按照許多這類烏鴉嘴故事的神邏輯,接下來,你就只能祈禱自己不會死得太慘啦……

另一種狀況,要是你在天高皇帝遠的外地任職,聖上若想賜給你尚方寶劍,也就只能叫手底下人去填宅配單,給你送貨到府了。不過,皇家等級的宅配,當然也不是等著人家來按門鈴,然後穿著拖鞋打著哈欠懶懶簽個名就可以收貨了事,規矩可是很麻煩的。

舉個例子來說吧,萬曆朝有個叫李化龍的將領受命到中國西南方,去平定播州苗人的叛亂。還沒要打仗的時候,兵部的一個大臣,忽然想到該給李化龍也賜一柄尚方劍,便請示皇帝,給李化龍送了寶劍過去。這李化龍接到消息,遂布置了一個迎接欽差跟寶劍的地方,裡頭準備了「龍亭」[5],大概也少不了香案、儀仗、鼓樂什麼的。

等到差官捧著寶劍來到現場,李化龍還得燒香祝禱,望著北京城的方向叩頭,才終於得到了他的御賜尚方劍──沒見過這麼麻煩的宅配簽收流程吧!畢竟是天子欽賜的東西,可不能讓你像麥當勞點餐一樣拿了就走,該跪該叩的都跑不掉,所有繁瑣的儀節細目請洽各大學圖書館借閱《大明會典》,裡頭有詳盡的步驟教學,包管你第一次簽收尚方劍就上手啦!

播州戰爭是所謂的「萬曆三大征」之一,這三場大仗的消耗至鉅,是影響明朝末年財政崩毀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李化龍在他領兵打仗的那場戰爭當中,倒是示範了一種「尚方寶劍」的有效使用方式:我們知道,平播戰爭裡頭的明軍數量,加起來約莫有二十幾萬人,整個指揮體系可說是相當龐大。這支大部隊裡面,要是三不五十就有人帶著親朋好友去參觀阿帕契嚴重地違反軍紀,只有一把尚方劍,恐怕是不夠用的。為此,李化龍很有創意地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他把御賜尚方劍所附帶的生殺大權,也分給了手底下的總兵官和監軍官。

這怎麼回事呢?原來,李化龍給這些總兵和監軍「各發一劍」,並且囑咐說:要是碰到了違抗軍紀的傢伙,你們也可以自行將之「押至令旗下,以賜劒行事」。皇帝透過「尚方寶劍」把權力授給了李化龍,他老兄則以「仰體聖意」為由,複製了好幾把尚方劍,把皇帝的授權再向下分配。從這個例子看來,獲賜尚方劍的將帥,似乎可以自主地在合理範圍內,分享這樣的權力呢!

話說回來,皇帝老子賜劍給你的用意,是讓你在前線方便帶兵打仗。要是戰爭結束了,按理來說,你也該把尚方寶劍繳回給國家才對。像是李化龍在平播戰爭結束之後,就叫了手底下一個軍官,專程把寶劍給送回了北京。

只不過,偶爾好像也會發生沒繳回去的情況。像是崇禎年間的宣大山西總督楊嗣昌,在他剛剛上任的時候,就發現山海關的庫房裡面留有兩柄尚方劍,於是他趕忙給皇帝寫報告,把兩口寶劍繳了回去。這樣看來,包龍星的先人把「尚方寶劍」當成傳家之寶,或許可以說是挺犯規的一件事。不過,也可能是包家祖宗想到要把寶劍還給皇帝的時候,崇禎已吊在了煤山的樹頭上,大明朝已經不見啦啦啦~~~[6]

 

七、大清王朝的尚方寶劍?談「遏必隆刀」與「王命旗牌」

文章結束之前,讓我們來解答一下《九品芝麻官》裡頭李蓮英的經典提問:明朝的劍,究竟可不可以拿來斬清朝的官啊?

這個問題的真實脈絡,其實要回到李公公前頭講過的台詞──當包龍星抄起寶劍追著殺人犯常威在公堂上團團轉的時候,差點被波及的李蓮英驚慌地說道:「大清開國以來,從沒聽說過什麼尚方寶劍啊!」而等到大家終於搞清楚這把劍的來歷以後,他老兄才鬆了口氣,並嘲諷起包龍星,說他手上拿的根本是咱們大清朝沒有的東西。

那麼:清朝果真沒有尚方寶劍嗎?

最直接的答案是沒有。所以,中國雖然曾拍過一部名為《尚方寶劍》的清宮劇,但那部戲大抵是胡謅的,文獻上其實沒法找到清代皇帝曾賜給臣下尚方劍的紀錄。

「恐怕咱們這戲演起來不大對勁啊皇上~」(圖片出自電視劇《尚方寶劍》第1集)

但是,清廷沒有使用「尚方寶劍」這樣的名目,不代表他們就沒有這樣的東西。我們回想一下前面說過的故事:皇帝賜尚方劍,本質上是要透過這種象徵性的器物,來授予一個將領(適用於一定範圍內的)專殺之權,這種授權在過往的每個時代都可能有其需要,清代也是不例外的。而古早以前的習慣,皇帝要給將領授權,賜的多半是大斧頭;到了宋代以後,賜尚方劍才漸漸成為常見的事情。等到滿人進入中國,他們面對漢文化有自己的考量、自己的取捨,賜尚方劍這樣的儀節,大概也就被他們認為是可割可棄、利大於弊的瑣碎環節了。[7]

那麼,清朝皇帝揪~竟該拿什麼東西來當作授權給將領的信物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說是「遏必隆刀」。在一些清代的文獻與現代的說法裡面,「遏必隆刀」都被拿來和明朝以前的「尚方寶劍」畫上等號。「遏必隆」這個名字,熟悉清史的朋友都知道,他是康熙初年的輔政四大臣之一(另外三個分別是吃飯不付錢的索尼、騙小女孩去看金魚的鰲拜,以及好像沒什麼哏的蘇克薩哈)。「遏必隆刀」,自然也就是他的佩刀了。

索尼吃飯不付錢大家都知道,但鰲拜、金魚(莫不是隔壁棚的謝金魚大大0_0)與小女孩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啊……

遏必隆的佩刀為什麼會特別被保留在清宮當中,似仍未見解答。無論如何,在文獻可徵的清史裡面,這把刀確曾被皇帝用來授予專殺之權。乾隆初年,清高宗將「遏必隆刀」授給了一名侍衛,命他前往西南地方,把作戰不力的將領訥親給砍頭示眾(諷刺的是,這位訥親先生正是遏必隆自己的孫子)。

到了咸豐時候,「遏必隆刀」又被賜給一名奉命往剿太平軍的欽差大臣,讓他可以「正典刑、肅軍紀」。見於正史的賜「遏必隆刀」只此二例,並且只有後一例可說是與明末賜劍「使便宜行事」的用意相近。因此,若單就這些事例來評斷「遏必隆刀」等同於明代的尚方劍,可能也不盡準確吧。[8]

其實,在意義上更接近「尚方寶劍」的清代物事,應當是「王命旗牌」。比起明代的尚方劍,這樣寶貝更廣泛地被皇帝用來授給高階武官。從一省的總督到一鎮的總兵,多半都擁有數量不等的「王命旗牌」。在清廷的官方說法裡面,這玩意兒和前朝的尚方劍相同,都是用來「重節鎮之權」,讓他們掌握到一定範圍內「先斬後奏」的權力。而比起尚方劍的軍法用途,「王命旗牌」其實還更多地出現在民間的犯罪案件裡頭,用來將人犯就地正法。故而在清代的公堂之上,真正會被包龍星請出來的御賜寶貝,應當也比較可能是「王命旗牌」吧。

「王命旗牌」在清代的法律體系當中,是確實有用的東西,文獻上可以找到不少地方大員「恭請王命」,將罪犯砍頭的事例。不過,我們或許還可以設身處地地來想想這件事情:掌握著「先斬後奏」的權力,固然很是威風。但要是你把報告送上去的時候,皇帝覺得這人犯不該被砍頭,那不就換你倒楣了嗎?

這樣想來,官員若沒有十足的把握,恐怕也不敢隨便地「先斬後奏」。我們可以在文獻上看到一些例子,是皇帝斥責了那些擁有「王命旗牌」的地方官「拘泥請旨」,沒有將人犯立即問斬。反過來,也有另一些例子,是皇帝覺得案件裡的罪犯「只應照尋常請旨正法,何必即請王命」──看來這「先斬後奏」的權力要拿捏得當,好像也挺不容易的啊![9]

遏必隆刀與王命旗牌,前者目前還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八、朝鮮與越南:復刻版的「尚方寶劍」!?

文章最末,來分享一個有趣的小發現:「尚方寶劍」既然出自於天朝上國,這個寶貝玩意兒,其實也曾隨著漢文化圈的影響力,而擴散到東亞世界的其他地方。日本有沒有像尚方劍這樣的東西我不知道,但在朝鮮與越南的歷史當中,其實都可以看得到復刻版的「尚方寶劍」。

例如:李氏朝鮮的《實錄》當中,不僅找得到許多文人欲效仿「朱雲請劍」的事例,同時也曾有多次君主將「尚方劍」賜給統兵將領、重其事權的記載。舉個例子:17世紀初,剛剛執政不久的朝鮮仁祖李倧有次接見都元帥張晚的時候,便親自把「尚方劍」賜給了張晚,並且告訴他說:「大將以下不用命者,以此劍從事」。這樣的做法和說法,與明代晚期的事例根本如出一轍。有趣的是,即便「尚方寶劍」在清代便已消失,但朝鮮一直到19世紀中葉,仍有國王賜尚方劍給臣下的事例。[10]

再說到越南,光緒九年(1883)自願跑到北圻去招安黑旗軍的唐景崧,也曾見到一柄「鏤嵌精美」的「尚方劍」。按照阮朝將領黃佐炎的說法,由於他「統督北圻軍務」,阮朝君主因此賜給他這柄名目相同的寶劍。[11]顯然越南歷史上,也曾存在著賜尚方劍加重將領權力的制度。總而言之,下次要是在韓劇或越南電影上頭看到「尚方寶劍」,可別覺得奇怪了。像這樣有趣的小細節,在幾百年前東亞世界的文化交流史裡面,或許也還藏在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呢!

真實歷史中的尚方劍故事鮮為人知,相較之下,電影、電視所創造出來的「尚方寶劍」,對人們而言或許還更為「真實」。從《九品芝麻官》到《包青天》連續劇,再到明清以來的民間小說與戲曲,我們腦海裡的「尚方寶劍」,多半是在這個前後相承的脈絡當中形塑出來的。而這把擬像(simulation)概念的「尚方寶劍」,或許還將在未來各種翻玩歷史的二次創作當中,繼續被錘鍊下去。

寫到這裡,我們大致已經把「尚方寶劍」的故事給交代清楚了。至於電影裡面那壞蛋常威的黃馬褂、平西王吳三桂的免死金牌,究竟能否與「尚方寶劍」一決雌雄(這當然是個張飛打岳飛式的問題),大概還可以再扯出一堆有的沒的歷史故事。限於篇幅(其實這篇一萬多字全沒個節制啊啊啊= =”),只能來個老套的下回分解啦!電影裡的歷史角落,咱們下~次~再~見~

免死金牌在此~尚方寶劍都不能砍~

延伸讀與參考資料:

有關尚方劍的專門研究較少見,目前寫得最清楚而完備的論文,當推周月峰,〈尚方劍考〉,《浙江史學論叢》,輯1(2004),頁63-76。

有關明代賜尚方劍事例的整理,可參見柏樺,〈明代賜尚方劍制度〉,《古代文明》,1:4(2007),頁83-114。

◎以「尚方寶劍」為題的專門研究為數甚少,許多相關的一手史料還未(在我目力所及的文章當中)見到徵引,一些問題亦待討論。本文因此有較多(但格式仍然簡單)的設註,除了嘗試提出觀點,也列出我所揀拾到的一些材料,供讀者索引。

 

註釋︰

[1]  關於月蝕鑄劍與薛季宣的見聞,參見[宋]薛季宣,《浪語集》,卷31,〈記漢尚方劍〉。

[2] 參見[宋]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卷17,〈人物‧晉陵‧丁逢〉。

[3] 宋代言官呂誨參劾歐陽修、欲「請尚方之劍」,事見[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70,治平三年春正月壬午條。明代葉向高遭劉志選上疏彈劾、「恨不獲請上方之劍斬其頭」,參見[明]顧秉謙,《三朝要典》卷16,〈紅丸〉;[明]葉向高,《續綸扉奏草》,卷9,〈聞言乞罷疏〉。

[4] 關於熊廷弼向天啟皇帝要求賜尚方劍,參見《明實錄‧熹宗實錄》,卷11,天啟元年6月丙申條。值得注意的是:熊廷弼雖曾被明朝的言官參劾,說他在遼東拿著尚方劍「作威逞志」。但他自己卻曾上疏抱怨,尚方劍並有沒能夠幫助他有效地匡正軍隊裡的諸多亂象。熊廷弼之於尚方劍的例子,或可說明這種御賜權柄的效用究竟存在怎麼樣的限度。

[5] 這裡的「龍亭」可能是一種木造的神龕或轎子,裡頭供奉皇帝的萬歲牌位。關於「龍亭」的一些考察,參見李文良,〈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時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臺灣史研究》19:2(2012),頁20-21。

[6] 關於李化龍、楊嗣昌之於尚方劍的這些故事,參見[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6,〈奏議‧繳寶劍疏〉;卷9,〈牌票‧發劍〉。[明]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卷7,〈請留蟒玉建廟作忠疏〉。

[7] 我並未在既有的研究當中找到關於「清代為何沒有賜尚方劍事」的任何論述,但我想或可從兩個方向去推敲這件事情:其一是明末頻繁的賜尚方劍,肇因於明代晚期的遍地烽火,朝廷需要手握重權的將領節制一方,但清初的軍事布置已屬另一種考慮,或也因此沒有再賜尚方劍的必要。其二是清代的滿人群體在軍事文化上,一向保有獨特的「滿洲之道」,這種文化同時維繫或關係著滿人的自我認同。在這樣的情況底下,一個滿洲皇帝若要給滿洲將領賜一件兵器,那麼從出於漢人文化的尚方寶劍,似乎不會是很好的選擇吧。另外,明代的賜尚方劍與後文即將提到的清代「王命旗牌」之間,或亦可以延伸出一些有趣的比較。

[8]  關於遏必隆刀的介紹性文章,可參見唐魯孫,〈從尚方寶劍談到王命旗牌、遏必隆刀〉,收錄於氏著,《什錦拼盤》;王寶光,〈遏必隆刀〉,《紫禁城》,1985年第3期,頁10-12;周劭,〈鰲拜和遏必隆〉,《紫禁城》,2009年第4期,頁62-63。

關於遏必隆刀被清人視同「尚方寶劍」,參見[清]徐珂,《清稗類鈔》,〈物品類‧遏必隆刀〉:「其重等於古時之賜斧鉞及尚方寶劍」。

關於遏必隆刀為何被保留在清宮當中,上引三篇文章都沒有說明理由,或持存疑態度。我自己的推測是:這可能與遏必隆出身的紐祜祿氏額亦都家族一直以來擔任內廷侍衛,與皇室特別親近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可參見內田直文,〈鈕祜祿氏額亦都家族與清初內廷侍衛〉,《成大歷史學報》,36(2009),頁17-54。王寶光先生的〈遏必隆刀〉一文,曾推測《天咫偶聞》裡提到的「小神鋒」即遏必隆刀。若此說為真,則遏必隆刀或許不向唐魯孫先生說的那樣,一直「收歸內府」,而可能如《天咫偶聞》所言,是被擺在清代皇帝的「御座之旁,頃刻不得少離」。

最後,有些文獻指出「遏必隆刀」曾在光緒時候的戊戌變法,以及民國初年的護國討袁戰爭當中出現,但這些傳說似乎不容易找到有力的文獻證據支持,頗難確定其真偽。

[9] 「王命旗牌」與尚方劍之性質相近,這樣的意見可參見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242。

關於清代官員在「王命旗牌」的使用上常與皇帝的意見相牴觸,可參見張世明,〈乾嘉時期恭請王命旗牌先行正法之制的寬嚴張弛〉,《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4(2009),頁44-58。

清代政府設計王命旗牌的功能與用意,在古籍上似乎仍未能找到確定的解釋。陳韻竹在研究臺灣鎮總兵所持有的「王命旗牌」時,亦曾表達相同的困惑。她針對「王命旗牌」所做的延伸討論,可參見氏著,〈從制度層面對清代台灣總兵官的再析論〉,《台灣文獻》57:3(2007),頁183-186。

[10] 關於朝鮮仁祖賜張晚尚方劍事,參見[朝鮮]《仁祖實錄》,卷1,仁祖元年4月癸未條。關於19世紀中葉朝鮮仍有賜尚方劍事,參見[朝鮮]《高宗實錄》,卷3,高宗3年9月甲子條:高宗接見巡撫使李景夏,「命賜尙方劍,敎曰:監兵使以下,專制可也」。或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賜劍事例在朝鮮《實錄》當中開始出現的時間,也約莫是在明代晚期皇帝開始頻繁地將尚方劍授予軍事將領之後。

[11] 關於唐景崧所見、黃佐炎擁有的那把「尚方劍」,參見唐景崧,《請纓日記》,卷2。

* 文章轉載自「故事」網站,誠蒙作者授權轉載。

One comment

  1. 王命旗牌不是清朝設計的東西, 而是明朝的產物, 其作用在明清兩朝都一樣, 當然, 有些蠢人見到旗字就聯想到八旗, 然後想當然去幻想, 就是另一回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