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願做破風手?──林超賢《破風》

林超賢力戰冷門高難度電影題材

《破風》(To The Fore)是林超賢導演繼《激戰》後的新作。今次林導演用上單車運動這個冷門題材做電影主缐,實在是很大膽的嘗試。原因簡單明顯,因為單車比賽要拍得好很難。比賽中車隊無數,畫面上要清晰地表現出主角們車隊的隊型及陣法戰術,還要合邏輯地感受他們突圍而出的一刻,在分鏡及剪接上是超高難度的。再者,拍攝單車比賽很難透過鏡頭表現速度感。要是拍攝賽車比賽,導演多會利用背景的高速轉變及強勁的引擎音效來表達出速度感。但單車比賽先天上欠缺了強勁音效,速度上也比賽車欠奉。

要解決這些問題,林導演利用單車手們在比賽中的鬥爭來加強刺激性,並用衝缐前一段的「爭位」來加強張力,令整場單車比賽出現像賽馬活動中那種「叮噹馬頭」的壓迫感。林導演更聰明地加入了一些的意外場面,配上撞得頭盔也爆裂的音效勁度正好補償了速度感的不足。

後期製作出色 惜演員劇情遜色

雖然比賽場面拍攝出色,但電影始終需要有故事劇情,筆者較喜歡電影中的戀愛小場口,例如彭于晏和竇驍非常君子地一起追求王珞丹的過程,看得溫暖舒服。可惜到中段後電影劇情偏向散亂,犯駁位也開始出現,最離奇的一段可算是彭于晏決定移植自己的筋腱給王路丹,劇情可笑到極點,真是古有「哪吒削肉還母」,今有「彭君移筋還女」。另外崔始源的表現也非常強差人意,欠缺了面部表情變化,演技明顯被其他演員比下去。

其實電影大方向是想利用單車賽中的團隊精神,來帶出人生中每個人也應有不同的崗位。在個人立場而言,大部份人也想做衝線手,因為只有衝線手才可上台領獎、受人矚目。相對來說,破風手就好像練了武俠小說裡的「嫁衣神功」一樣,用盡全力去成就他人衝缐、成就他人榮耀,就個人立場絕對覺得「蝕底」及「無癮」,但當放入團隊合作的層面,參與者就會分享到成功一刻的共同光榮。

帶出團隊精神 映射現今同業拙景

以現在香港的電影或電視行業作例子,從前奉行師徒制,無論你學歷有幾高,家景有幾富貴,入行都只可以由低做起。當年很多年輕人也樂意用很多年時間,在破風手(副導或助導)的崗位?默默地學習,盡全力地做好這個位置。因為在過程中,他們除了可以考驗自己的實力之外,更可以在過程中慢慢成長,還可以幫助衝線手(導演)完成作品。當作品成功的話,與整個團隊一起分享這份光榮。

想當年很多位破風手(副導或助導)更蛻變成為現今的大導演。可惜今天香港影視創作行業不斷倒退,電視台單一化,製作制度也因收入成本的計算而不停改變。現在做一個破風手(助導)再不可以專心破風,為了減輕成本,電視台會要求一個破風手同時幫多個衝缐手(導演),令到破風手不懂破風,衝缐手技術倒退,最後衝缐不成,反被觀眾厭棄。看大台近來的劇集質數已經証明這一切。

更致命的是當手機拍攝和網上影片普及後,年輕人再不肯花長時間來當一個破風手,他們認為自己一畢業出社會就已經是一個衝缐手(導演)。情況就好比電影?竇驍的角色。雖然知道自己心率不夠,只能當破風手。要做衝缐手的話,就要用兩年時間在高氣壓的地方作訓練,才有機會達到目標,但竇驍不想付出時間,所以選擇了服用禁藥。最後雖有一兩次好賽績,但也難途身敗名裂的命運。另一群人又好像彭于晏的角色,雖然擁有衝缐手的天份,但在個人情緖管理不善及與隊友合作間發生問題,最後更換來停賽處罰。這些劇情正暗中反映出現今在香港,一些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大企業又為了利益盡量減少基本培訓,經常要求以最少的人手完成所有專業工作,但要知道的是每一個專業崗位也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於是得出結果就是成品不倫不類,專業人員青黃不接,一代不如一代。

行政管理當道 窒礙影視行業發展

電影講求團隊合作,每一個崗位都是專業及不可代替的。而且每一個崗位也需要長時間學習和訓練。可是那些只會看重成本效益的行政人員,將傳統不斷破壞。回看當年韓國是香港電影的重要賣埠市場,他們更非常喜歡香港電影,當他們從多年的合作,學習了香港電影的分工及傳統後,一直發展到今天的韓風潮流,絕對舉世矚目。原因是韓國人絕對不會為了製作成本來省減人手。他們傾向將製作分工得更仔細、專業。韓國的影藝事業成功也不過是吸收了香港的製作經驗來發揚光大,但回看現在的香港卻已經風光不再。

廿年過去,當將來香港電影工業想請一個專業收音師或燈光師也要向國內招手;當所有衝缐手(導演)名單也還仍舊是一式一樣。你還幻想這個悲情地方,會出現一個專業的破風手甘心樂意參加這場比賽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