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就有愛?且來一敞青洲山 ──記《青洲山上》試映會

一直以來,以精神病患為題材的敘事作品實不少見。常見者以精神病為主要情節達至驚奇效果,如《驚魂記》、《博擊會》等;又有以精神病象徵對世界的不服從和反諷,如《狂人日記》之類;也有以現實主義角度關注精神病人苦況的……林林總總,實不難枚舉。然而,若論到將焦點放在病患者家人上的作品,就真的比較少了。當家的意義附上照顧精神病人的重,所謂「一家人齊齊整整吃飯」的老套台詞,又是否能說得如此輕鬆?張經緯導演執導的《青洲山上》(下稱《青》),恰恰探討了這問題。

過去,張經緯以紀錄片為影迷所知,《青》卻走另一路,是一劇情片。此片製作認真,特別體現在資料搜集上。張經緯花了一年時間,在澳門實地考察,並會見超過三百名精神患者及其家屬,聆聽他們的故事,才以這些資料撰寫劇本。默默耕耘,必有回聲,《青》榮獲「華盛頓華語電影節2014」最佳劇情長片金獎,可算是對張經緯的一大肯定。在7月8日晚上的七時半,約八十人於試映會上,先睹為快。

試映會由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和秀美製作有限公司合辦。在正式放映前,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高級服務總監梁少玲致詞時表示,希望此片能令社會更關注康復人士的照顧者,特別是年輕人。簡短致詞後,電影隨即放影。

《青》片長只四十五分鐘,講述十四歲少女曉曉(吳珈蔚飾)獨力照顧彌患精神病的母親。某日病母獨自離家,不知所蹤。曉曉只能孤身住四散的家庭成員處打探病母下落。少女於賭城飄泊,兄長已離家、婆婆於夜班勞碌、父親是黑社會頭目,每見一人,即撩起過去的陰霾,破碎家庭的面貌逐漸揭開。翌日早晨,曉曉終求得兄長一同尋母,回家後卻發現病母早已回家,病母更責備少女整夜未歸。一夜奔波不知所為何事,曉曉換上校服,躺在床上,最後三人又坐在一起,默然地吃早飯。

《青》是典型尋找故事,透過尋找的過程,揭示電影本身關注的主題。《青》最顯眼的,當然是對精神病患照顧者苦況的關注,但卻又能側面寫出澳門社會的各形各態,如賭業,讀書無用等社會問題。然而《青》最深刻的,肯定是那最有普遍性的主題──揭示家庭的另一面向。《青》揭示的是家庭那種先天的、無法逃避之重,每個人都必需承受。電影沒有刻意批判和渲染,卻令這種「重」更自然地表露出來。

放映結束後進入影後談的分享時間。大會請來張導、康復者家屬和社工分享對該片心得。分享會首先由張導談論自己拍攝此片的心路歷程。張導提及他有一位精神病患者的親人,雖然是由他母親而非他來照顧,但他對此亦有所體會。他直言很多時候,他都是依靠自身的體會去制作電影。拍攝《青》最大的挑戰,是他必須在短時間內感受澳門這城市,感受這城市的問題,感受港澳之別。起初他都以為兩城地理上相差不遠,理應頗為相似;然而深入了解時,才察覺差別很大。張導又於影後談提及電影情節的由來,自言當時聆聽三百人的故事時,很快就判斷出那些故事是他需要的。不過後來創作遭到瓶頸,久久想不出完整劇本。後來母親來澳門探訪,他把故事對她敘述一次,母親反應很大,稱精神病人其實並不恐怖,這才令他大改劇本,成了今日的模樣。基本上,他認為他已拍出自己想要的感覺。

及後,影後談由一些患者家屬和康復者分享自己的經歷,在主持人引領下,談到包容和體諒。如其中一位家屬棠哥,妹妹患有精神病,總覺得棠哥想趕她走,故常有衝突。棠哥的方法是即使她無理取鬥,仍自動認錯,避免衝突。

最後的問答環節,有觀眾問及,影片中動物園一段(一段頗為風格化的處理),是否想表現澳門的光怪陸離。張導認同這觀察,並說他想展現的,是澳門賭城外不為人知的側面,還有城市的問題。有觀眾詢問,影片結局一家三口一起吃飯會否太悲觀。張導坦言他其實想拍得有希望些,不過受天氣所限,那總找不到陽光,又拍得有點思鄉,所以最終拍出來是這樣子。而他又再強調,現在的感覺確實也是他想要的。分享會完結後,大會呼籲大家多支持和留心精神病患家屬。香港的情況比較好,澳門的相關服務才剛起步。

《青洲山上》將於8月22日至9月9日,在百老匯電影中心和百老匯葵芳舉行六場特別上映,各位有興趣的觀眾者,切勿錯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