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血淚史:香港動畫

「灰」──香港人常用的潮語,形容人們悲觀、沮喪的心情。商業化的香港,要創作動畫確是困難,本港的動畫世界正處於如此的灰色空間,可是這看似灰暗的前景,仍然有人於因難的環境下,為動畫、夢想而堅持,也許人們不是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才有希望。

2015年6月13日於電影文化中心「電影文化沙龍」於灣仔動漫基地舉辦了「香港動畫血淚史」的講座,當天約四十多人參與,主持是馮慶強先生(阿強)──跨媒體創作人,曾從事漫畫、特效設計以及動畫指導等工作,與動畫行業關係密切。這次邀請的兩位嘉賓為動畫師:鄒榮肇先生(Matthew)和袁建滔先生(Toe),Matthew自1996年便從事電腦特效及動畫製作,更曾任職動畫師,2005創立動畫製作公司Simage Animation & Media Ltd。Toe於1995年開始創作動畫短片,其後更籌組麥嘜動畫團隊Lunchtime Production Ltd,攝製《麥嘜動畫》電視版,獲得不俗的成績。

鄒榮肇(左)、袁建滔(中)

Toe表示他早期與阿強合作於演藝動力的電影公司負責3D工作,當時的大老闆是黃光亮先生,而整個3D部門只有其一人,當那部電影已發展至出trailer及story board時,但因公司未有支付薪金予各部門,而引致電影計劃告吹。阿強指出當時的監製、高層事實上待他們不錯,得知這些年輕人如此窮困,便介紹他們到慈善晚會,幫那些名流、紳士畫人像,賺一點外快,Toe第一次嗅到大麻的氣味就是在這種場合,更笑說電影開不成是應該的,因為這些人也是吸食大麻過後才來開會。

於2002年阿強與Toe再次合作製作電影,但最終亦「爛尾」收場,當時英皇電影打算製作卡通電影,並打入中國市場,加入中華文化的元素,陳嘉上先生該計劃的監製,本來一切發展順利,但最終高層的一句:「這電影不再搞下去了」,又再一次告吹。這相當可惜,因Toe是由於此計劃而離開麥兜團隊的。然後他們再接香港電台的動畫來做,名為《親親孩子親親書》,做了十二、三集,把不同書本的故事製作成動畫,每人只需負責一、兩部數分鐘的動畫,當時得到的薪金微薄,亦曾為陳奕迅及林海峰製作MV,但仍是慘蝕收場。

《親親孩子親親書》第一輯

不少製作動畫的人,都擁有一個夢──創作自己的動畫,因而選擇創立自己的動畫公司,但往往由於資金的問題,需要接其他的工作以維持公司運作,可是當進行額外的動畫工作,便會引致無暇處理個人的動畫,因此Matthew笑稱開公司絕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Matthew本來並非進修動畫設計,而是主修商業,畢業後再選讀動畫課程,由這刻起他正式踏入動漫的世界,但先後的兩間公司沒有大多的收入,而令其選擇離開,再到別的公司做廣告、電影及遊戲等,當時以創作廣告為主,曾以三年時間製作一款遊戲,然後主力幫助大發展公司做樓盤廣告,包括:長江中心及IFC,完成這兩項工作後,發現他仍希望製作自己的動畫,而毅然決定自行創立公司,由於製作動畫往往需要很多人,屬團隊性質的工作,因此其公司營運了七、八個月左右,資金方面出現問題,無奈下需要再次接廣告的項目。他創作的動畫由2003年開始努力至今,共15年的時間,此刻亦一直堅持創作。

現今香港的動畫一般透過電視傳遞予大眾,而電影則未有大多的代表作,九十年代的《風雲》於本港的票房高達四千多萬,《中華英雄》則二千多萬,二零零一年的《麥兜故事》更獲獎無數,但現在己大不如前,《麥兜響噹噹》於香港的票房僅有二百多萬,《龍刀奇緣》更不夠三十萬的票房,因此如今香港動畫、特技的開發十分艱難。

《麥兜響噹噹》

其後他們指出大陸的動畫是能夠賺錢,但質素卻非常參差,唯一較好的為《喜洋洋》,雖然有不少香港人參與當中的製作,因長期於電視播放,而擁有足夠的知名度,並成功打入中港的電影市場,第一部獲得八千多萬的票房,而隨後亦一直是過億的票房。但漸漸卻被《熊出沒》打敗。大陸的卡通電影更有不同的商業策略,如改編自大陸線上遊戲的《賽爾號》,利用「買戲票、送武器」的計策,令電影有不俗的票房,但卡通片的質素卻有待改善。

幾年前,Matthew曾為法國、美國製作卡通片,但三、四年過後,隨著中國大陸的迅速發展,相對下香港的競爭力減弱,大陸有不少的優勢,例如充足的科技及人力資源等,吸引不少外國公司到中國的動漫基地生產動畫。

然而阿強表示對大陸的動漫市場未有好感,當地雖然具廣大地方發展動漫公司,但官方播映的作品亦難登大雅之堂,而最主要的還是中港兩地的創作理念差異極大,大陸往往希望透過動畫與外國人一爭長短,希望為其民族、文化爭光,只把中華文化灌輸於動畫中,更暗中抗拒日本文化,例如創作動畫時不喜歡以日本資料作參考;香港的創作則較為開放,創作空間較自由,亦願意學習和參考其他國家優良的動畫,集思廣益,又不失本土文化。這正是香港動畫優越之處。可是,如今即使香港的創作依然比中國大陸的更優秀,但市場的品味已顛覆了動畫的本質。

大陸動畫《熊出沒》

此外,現今香港對藝術家、漫畫家要求降低,太多專注於售賣產品,當中個人風格欠奉,而只懂盲目討好市場需求的所謂藝術、漫畫,動畫亦遇到同樣的局面。一部動畫的誕生,首要條件並非其意念的創新、精緻的構圖及細膩的故事等元素,而是優先考慮如何迎合現今商業化的市場,例如:周邊的玩具、精品和圖書等,因此被物質化的氣氛渲染了整個動畫世界。

每個行業,甚至每個人隨歲月的流逝,回頭細訴一路走過的總是滿佈血、淚,講座中不少動畫行業的人士,有人表示已離開此行業,因難以維持生計。但仍有不少人屹立至今,全因仍毋忘當初的動畫夢;甚至有正修讀動畫設計的學生,雄心壯志地打算投身動畫行業。也許創作動畫的行業現時在香港正處於灰色地帶,抬頭一看,前路看似是黯淡無光,但事實上卻不一定如此,或許當下是從黑暗走向光明的轉捩點。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