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電影投映機募捐運動

摘自「《收割 , 開路﹗》  Open Road After Harvest」Facebook專頁4月18日貼文

《收割,開路!》自一月十九日香港藝術中心首映後,一直巡迴社區放映討論農業及本地獨立電影,製作團隊和觀眾最頭痛的是缺乏高清投映機。

我們的放映主要由跟大專學生組織和城鄉民間團體合辦,試過在「光殘殘」的學生會會址門口放映,主辦單位以為能增加人流,怎料大學行政部門不關燈,電影的夜景都看不清楚,令畫面要傳播的訊息也傳播不到;我們也試過在坪輋同場要放映中、英及日、英字幕,村民組織沒有投映機,工作人員要到處相借才能順利放映;我們也試過放映前才知道民間組織的投映機款色太舊,令原本高清拍攝的顏色和光暗度都看不清楚,以上的情況都令主辦者感到相當尷尬,幸好來看電影的都是關心本土農業和社會運動的市民,即使他們理解,但我們也要真心道歉。社區流動放映的經驗告訴我們,攝製是電影人的責任,而投映也是電影人的責任。

流動放映模式機動,很配合多事之秋的香港,團體每遇到運動機遇,拉起白幕就能搞街頭放映,吸引市民前來看電影討論時局,很快能談出相應行動。有觀眾看完《收割,開路!》想盡快組團到農場探訪,跟小農合作搞有機化妝品小生意,也有觀眾想我們引薦去農場去勞動幫忙,流動放映激發了不少能量。另外,四處跑放映也教育了不少運動組織者,我們總會在放映前跟他們溝通,了解她們手上的機器能否搞高清投映,解說投映機解像度、放映時間會否太光太暗、拍照來回查證音響線插頭能否接得上電腦等技術性東西。

4月19日放映情況(摘自《收割,開路!》Facebook專頁)

十二場放映觀察後得知,民間經織多數不會擁有高清投映機,她們的機器多用作基本圖文簡報(Powerpoint)用,屬標清解像度投映機,而且光度(投映機資料稱「流明」)多數不高,如果只用白布條沒有易拉架白幕,遇上室外放映環境有些街燈,映像效果就會大大流失。而且,我們遇到的標清投映機,都跟現時攝製群體使用的HD(高清)甚至更新的4K解像度攝影機相差一段很遠,電影人想親力親為走出去傳播亦舉步為艱。以上的觀察都告訴電影人,我們在傳播影像的工作上應該做更多。

《收割,開路!》在香港大學映後座談時開始發起獨立電影投映機募捐運動,目標是邀請支持香港獨立電影的觀眾一起提供好的觀映條件,而當下最急需的是一部高清投映機。經十二場的觀眾解說及主辦單位支持放映費,現已募得近八千元,團隊另一邊廂已開始尋找便宜又適合流動放映的高清投映機器,預計捐款到一萬二千元就會從海外訂購回來使用。《收割,開路!》將於四月十九日(星期日)於上水鄉土學社舉辦河畔放映,而五月份亦會有四場,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本地農業和獨立電影,如想支持投映機募捐運動,請PM《收割,開路!》專頁,我們會跟你溝通捐款方法,在此感謝所有曾到場觀映和捐款的觀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