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一世界──巫魯朋的《稻米之歌》

近年泰國電影冒起,不論是類型片,還是藝術電影,都受到世界各地的關注。他們的驚慄恐怖片早已聞名於全球電影市場;藝術電影名氣最大當然是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泰國藝術導演共有一種「緩慢電影」的風格。以致,驚慄和緩慢成為近年泰國電影的標記。然而,對於紀錄片,泰國導演又有甚麼新嘗試和新實驗呢?

「香港獨立電影節2015」選了巫魯朋.拉薩撒德(Uruphong Raksasad)的《稻米之歌》(The Song of Rice, 2014)可以作為切入點。這戲是巫魯朋「稻米三部曲」的最終章。第一部的《北方的故事》(Stories from the North, 2007)在紀錄片形式中結合虛構元素,講述八個在泰國北部的故事,當中紀錄了泰國人民與土地和稻米的故事;第二部是《農業烏托邦》(Agrarian Utopia, 2009),形式是倒過來的,是以虛構故事為基礎,在其上加入紀錄片段,講述一塊農地、兩個家庭的故事。這次,巫魯朋所想要講述的,不再是故事,而是關於泰國農業的一整套文化。

說他在「講述」,其實並不準確,全片沒有旁白,能聽到人的對話也不多。紀錄片開場拍攝農地的一段,鏡頭落在秧苗以上、膝蓋以下的水平來拍攝。這固然是城市人少有的田野視覺,而在一般關於稻米田的紀錄片也不多見。在這樣的位置拍攝,拍攝者一身泥濘,卻能把(城市)人從他們慣有的感官,帶到泰國的稻米田裡去︰鏡頭彷彿在告訴觀眾,在田野裡,值得觀看的,是在這條水平線上,在泥與人的腳之間,在插秧的手和膝蓋之間,在綠色的苗與泥黃色的藤器用具之間。

要完全了解這紀錄片的內容並不容易。由於沒有旁白解說,觀眾難以明瞭影片中泰國農業的生活、文化和宗教儀式的來龍去脈;但導演摒棄語言解說,以電影影像的節奏來代替,才得成為稻米之「歌」︰鏡頭多以近鏡特寫拍攝,間以中遠鏡頭,再帶以在紀錄片甚少出現的慢鏡頭,構作出這影片如歌的節奏。我在看時,彷彿是在聽僧侶在修行中的吟唱,把我帶到平定安舒的境界。

但若以為這是一部非常安靜的電影也是不對的。影片中出現後多節慶的繽紛,唱歌、跳舞、許願、祝願的場面常常出現(當中的影像主要是紀錄式的,但我也懷疑有些是經精心安排和設計的),但這種歡快的場面卻沒有驅散「緩慢感」,那種如歌的節奏在嘉年華式的場面中快是依舊如此。我對於很多儀式並不完全了解,但卻能看見,一粒白白的米後,原來是盛載著如此長久而深厚的文化,彷彿在告訴觀眾,關於農業,關於白米,不只是生產與消費,不只是吃得健康不健康,不只是環境與生態,不只是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是一整套文化︰這樣的電影,大概只能在泰國這類有深厚農業傳統與文化的國家才能拍到。巫魯朋向我們展示了一首稻米文化之歌。

佛曰︰「一花一世界」;而我,經過這首歌洗禮後,就是「一米一世界」了。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