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上被遺忘的存在──女導演

舉起金像獎,站上奧斯卡頒獎典禮台上的是著名的電影人,他們為電影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得到了世人的肯定。而電影中最為核心的職位──導演,通常是由男性擔任,就連金像獎的外形也體現了這一點,可見在男性在電影界中地位的崇高。那女性導演呢,就拿香港為例,近代倒是出現了不少女性導演及監製,例如憑《志明與春嬌》在2011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的麥曦茵,還有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以及三次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的許鞍華。接著我們會問,究竟是從哪個時期開始有女性導演的出現呢?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主辦的「電影史中看不見的女性電影人」講座於2014年12月8日晚辦行,主講者魏時煜在講座中追溯電影史開頭女性影人的足跡。她首先談到被譽為電影史上第一位女導演愛麗斯‧吉‧布拉舍(Alice Guy-Blaché, 1873-1968)。她在1894年加入高蒙電影公司,每星期製作兩部影片,這使她在影壇創造了很多世界第一,例如彩色短片《弗洛爾的舞蹈》(Danse fleur de lotus,1897)就被當時的人稱為第一部女同志電影。她到達美國後,甚至成為擁有自己公司的女導演和監製。《基督的一生》(La vie du Christ,1906)這部電影動用了三百個臨時演員,在當時可謂轟動一時。這位女導演為電影的貢獻不比其他男導演遜色,《巴黎歌劇院》(Avenue de l’opéra,1900)率先實驗倒轉放片,並且測試同步發音,她也首先試驗多重曝光的特效。在她導演生涯中,導演和監製的影片超過五百部,但至今留存於世的只有六十多部。

魏時煜談及的第二位女影人就是露易絲‧韋伯(Lois Weber, 1879-1939)。她1908年加入高蒙照相公司,1911年開始導演生涯,在1914年拍出第一部長片,在當時被譽為最知名、最受人尊重和薪金最高的導演。她率先討論猶太人和美國傳統的矛盾,也在電影中大膽討論墮胎和節育,並且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她也是有聲片的先驅,使用分屏技術增加懸念。她作為導演成就非凡,一生為女性爭取權益。她積極鼓勵女性參與電影工作,希望能夠塑造她心中的新女性形象,並且極力反對把年輕女性當作徒有外表的花瓶。她的導演生涯持續至1926年,參與製作的作品達400餘部,而至今只剩下21部留於後世。

愛麗斯‧吉‧布拉舍和露易絲‧韋伯

愛麗斯‧吉‧布拉舍和露易絲‧韋伯創造了不少世界第一,這不僅是給性別歧視者打了一個耳光,而且給以男性為主導的電影界下一個馬威。她們在適當時機勇於嘗試,性別並沒有防礙她們成功。而往後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國家也有一些女導演因同樣的原因使世人銘記。

然後就談及首位華裔女導演Marion E. Wong(1895-1961)。她是居美華僑,希望能藉著《關武帝》(1916)宣揚中國文化和傳統。她在片中自導自演,呈現當時中國的婚姻狀況,只可惜當時美國人對於中國文化並不感興趣,這也導致她的導演生涯只有一部作品,而發現底片時部分底片已經下落不明。

謝爾蔓‧杜拉克

接下來就是謝爾蔓‧杜拉克(Germaine Dulac, 1882-1942)。她也是一位女導演,成就不凡,為往後的電影起了帶頭作用。魏時煜指出,她1923年的《微笑的伯戴夫人》(La souriante madame Beudet)已經體現了女性主義的視野,接著又在1928年的《貝殼與僧侶》(La coquille et le clergyman)展現出超現實主義的手法。這使她成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法國先鋒電影的理論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導演是謝采貞,她自導自演《孤雛悲聲》(1925)。雖然膠片現在已經不知所蹤,但是她的名字肯定會銘刻在中國電影史上。至於中國第一位女演員則是王漢倫,她在揚名後不甘酬金太少,自己創辦了電影公司,自資剪輯,以四十多天創作了《盲目的愛情》(又名《女伶復仇記》,1929)。為了收益,她還帶著影片遠赴各地巡迴放映。她回到上海後,便宣佈退出影壇。

謝采貞自導自演《孤雛悲聲》(1925)

至於,魏時煜還提到Dorothy Arzner(1897-1979)──一個通過自己努力在派拉蒙影業公司由打字員晉升為編劇。因她編寫的作品出色,她在派拉蒙中逐漸擁有影響力,最後亦藉跳槽使公司給她機會讓她當上導演。在日本有坂根田鶴子(1904-1975),她曾在電影《初姿》(1936)中擔任導演。可惜在當時日本社會,女性地位低下,男性認為聽從女性指令是一種侮辱,就是性別歧視導致她導演生涯最終失敗。另外當然還有魏時煜紀錄片《金門銀光夢》的主角伍錦霞(1914-1970)。伍錦霞在1937年導演《民族女英雄》,恰巧當時發生盧溝橋事,使她的電影異常成功,可說是時勢造英雄的例子。

伍錦霞(中)

魏時煜明確指出,歷史上大多數女性導演都受到忽視。女導演在歷史上是存在的,但卻常被遺忘,在人們的印象中,出色的導演只會是男性,而女性所執導的電影只會是「不成熟和失敗」的。一九六零年代後,女導演的存在才開始廣為人知,而每當有女導演出現,電影界總會議論紛紛,甚至會質疑她們的成就。在大眾媒體中,比起宣傳她們的作品,人們更有興趣炒作她們在圈中的生活。男性影評人也鮮少能對女導演予以正面評價。不過總是會有例外的,就像香港著名影評人羅卡,正是當中能對女導演作出正面評價的一位。

資深影評家羅卡指出,歷代女導演不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他說,只要社會上依舊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依舊認為某些職位只適合於某個性別來當這些刻板印象,那麼成功簡直是癡人說夢話。為了重新評價香港女導演的成熟,魏時煜做過深入的研究,經統計後,發現1937年至1997年間,香港女導演總共有25位。她指出,香港女導演在1997年前,執導的電影超過130部,參與拍攝的電影超過200部,並同時指出,香港電影界是世界電影界中最多女導演的,且從未間斷過。魏時煜和羅卡在討論時更讚揚現代女導演人才輩出,在城市大學任教的魏時煜更說,刻下在香港成功的女導演有不少是她的門生,這使她十分自豪。




2 comments

  1. 我的統計,女導演執導的電影超過130部,參與拍攝的電影超過200部,沒有400部那麼多。請更正,以免造成錯誤印象。魏時煜上。

Leave a Reply to 映畫手民編輯室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