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其他,只為影像的力量──專訪「平地學生電影節」

近日「平地映社」成立,骨幹成員有Nap、埼埼、Heaman、盧鎮業、林森和黃飛鵬(編按︰訪問當天未能出席),指在推廣影像和電影的藝術和文化價值。而他們第一炮的活動,就是明年(2015年)辦的──「第一屆平地學生電影節」。

不滿建制的「平地映社」

「平地映社」成員多是電影學院出身,來自不同院校。Nap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是自由工作者,也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教授電影相關的課程;盧鎮業背景與Nap相似,畢業於創意媒體學院,亦曾在兆基創意書院任教。他這幾年拍了數部獨立電影,其中以《那年.春夏之後》(2010)和《那年春夏.之後》(2012)這兩部紀錄片最為人熟悉,現多於幕前演出,今年參演了麥曦茵的《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2014);林森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拍了數部短片,《一路走來》(2013)是其中之一,於「2013年香港獨立電影節」參展;Heaman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最新短片《飲食法西斯》(2014)參加了「2014年鮮浪潮國際短片展」;埼埼也是畢業於創意媒體學院,有多年藝術行政的工作經驗,現於香港電影文化中心工作。

「平地映社」的骨幹成員都是這幾年冒起的獨立電影製作者和藝術行政人員,他們青年,進取,單看他們映社FB上的簡介(我地要用應有既影像生活態度,去取代現有既金碧輝煌,一切純為商業建制服務唔該到此為止),就可以看出他們的火爆與潛藏的能量。問到他們為何組織「平地映社」和舉辦學生電影節時,他們都提到自己和其他電影學院畢業生的經驗。不少學生本來有一股愛好拍攝電影的心,但畢業後為生活無奈地到不同的創意行業工作,如拍攝廣告或如廣告般的微電影,或是進到電影工業中,只好收起學生時代的個人風格,成為工業的勞工。他們辦映社和電影節,是想提供平台,讓熱衷創作的新人可以以純淨的心繼續創作下去,也讓作品有展出和面對觀眾的機會。

學生,就是有風格、有態度

談到學生電影節的來源,盧鎮業回想當年讀書時曾到泰國旅行,在曼谷市中心的藝術博物館看到學生電影節的海報,印象深刻,赫然發現原來世界其他地方有平台展出學生作品。後來一年,他與Nap、林森和黃飛鵬到台南的南方影展,就在宵夜和啤酒間,討論舉辦學生電影節。他們覺得,香港每年這麼多電影學院畢業生,而又有這麼多學生作品,但只有畢業展這個機會讓作品面向觀眾,於是他們想,何不自己辦一個展出學生作品的平台呢?

他們提到,不少電影學院畢業生的作品水準甚高,想法和手法都很新穎,但畢業後為了賺取生活所需,就只好收起學生時代的銳利。然而,在他們眼中,學生這個族群都傾向有較強的電影作者意識,想法比較pure(純淨),所拍出來的作品往往個人色彩濃烈,主題也多元。Nap更補充道︰「我們不只是收大專院校學生的創作,任何『學生』的作品,包括中、小學生的,我們會都收納。」

20141125 - 譚以諾 - 平地學生電影節_p3

交流、交流、交流……

其實,他們自己都參與過不少本地的比賽和影展,從而看出不同比賽和影展的限制。Heaman提到鮮浪潮,「雖然會收納不同的創作,但主要還是想培訓主流電影的創作人才,服務於電影工業。」Nap則提到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說它有連結青年人,也有到學校辦放映,「但我覺得還是不夠。很多時參與鮮浪潮或IFVA的青年創作者,他們之間鮮有機會互相交流。像我自己,曾參與兩年的鮮浪潮,除了放映和頒奬外,創作者間都沒機會認識。」他們辦的學生電影節,則希望創作者之間、創作者和觀眾間能有更多交流,電影節也為此設計不同的活動與節目。

「我們正在構思,希望電影節會有院校線和社區線,」埼埼說道,「院校線是把電影循迴帶到中學放映,使影片能接觸更多的學生;我們也計劃與不同社區的小店聯繫,希望可以定期於地區小店放映學生作品。當然,放甚麼片則需要看看影片的主題。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放映活動,能讓創作者與觀眾有更多深入的交流。」

至於在創作者間,他們希望能在電影節間有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梳機會,讓創作者可以聚在一起討論。林森說道︰「常聽別人說,不同院校的電影學生各自『有陣除』(有其電影語言運用方法或風格),但實質是甚麼又沒有人說得清楚。這類聚會或許能討論出院校風格也說不定。其實也不一定要正式的論壇,非正式的酒會、飯局有時更能使人傾情對話。」

創投平台︰為新作品準備

Nap說他們參考了其他影展的做法,會舉辦「創投平台」。「『創投平台』會收集將會拍攝畢業作品的同學們的創作計劃,讓他們在平台中向在場人士分享他們的想法。」這個構思是來自他們曾在重慶參與的一個影展,在閉幕禮中,三位導演輪流上台分享未來的創作計劃,然後讓在場人士投票,當場的門票收益則按投票比率分給三位導演,資助他們拍攝。Nap說他們的「創投平台」運作方式也相類似,「不過我們沒有門票收益,會改以傳籌款箱來收集資金,按比例把資金分給創作人。」

當然,現場收集到的資金畢竟不多,資金上的支持或許只是象徵式的,但盧鎮業補充說道︰「畢竟我們都試過在籌辦畢業作品時,或找不到適合場地,或找不到演員,這個平台可以是資金之外的支援。或許在分享過後,有在場人士願意成為演員,或知道門路可以借用適合的拍攝場地。」由於「平地映社」現階段是在收集電影節的稿件,「創投平台」稿件的收集細則會稍後公佈。

不問類型,只問質素--有實驗片更好

談到收件的準則,他們說影片的類型沒有限制,任何類型都會收集,最重要是有質素。埼埼說︰「電影節的目的是想展出這一年或幾年來學生電影創作的總體面貌,只要質素高,就算作品形式上傾向主流,我們還是會選的,就讓大家在電影節中互相討論。」她還提到,原本評審的想法是分成初審和決審,初審由「平地映社」成員負責,而決審則邀請經驗豐富的電影人來擔當。但在收集不同意見後,現正考慮決審部分不以經驗豐富的人為主,「反而可以廣邀更多志同道合的義工來,一同評判,這或能更突顯青年一輩的聲音。」

盧鎮業表示,他們在開會時,不只一次期望能收到實驗片。「各大院校的畢業作品中有不少是實驗片,但這類影片卻不常在一般觀眾的視野中出現。如果我們要梳理這年多兩年來學生電影的群像,那們我們就應儘量去收納、去尋找。若所收到的稿件有共同的主題,我們亦會考慮為這些影片開辦特別的放映環節。」

他們最後強調,舉辦這次學生電影節,是希望電影學院畢業生能不忘初衷,一直堅持單純愛拍電影的心,而這次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學生電影節則為學生提供平台,讓學生的創作能與觀眾見面和交流,不同的人也能於此互相討論,互相批評。他們希望能把這個電影節一直辦下去,到他們不再年輕時,或把整個節承傳給更年輕的新一代──把學生電影節的理念,一直傳遞下去。

*「平地學生電影節」徵件截止日期為2014年12月31日。詳情可參看︰https://www.facebook.com/GroundUpSFF/photos/386965234789283/

「平地映社」成員(左起︰盧鎮業、埼埼、林森、Nap、Heaman)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