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國家中的少女自由之夢——《我在沙地長大》

十歲的女孩瓦琪達(Wadjda)生於保守國度,天生卻是位冒險家,挑戰女生在沙特阿拉伯騎腳踏車的禁忌!她唯有參加校內《可蘭經》問答比賽,為自己夢想的腳踏車奮戰。片中藉著小女孩的視角看伊斯蘭世界女性的處境,且顛覆沙國的保守封閉文化──《我在沙地長大》(Wadjda, dir: Haifaa al-Mansour, 2012)這部史上首部在沙國取景完成拍攝的電影,由沙國第一位長片女導演執導,也是首部代表沙國出征奧斯卡之作,最後夢想成真,在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上大放異彩。(修改自香港亞洲電影節簡介)

三年前比利時的戴丹兄弟曾拍過一部名為The Kid with a Bike的佳作,這位沙國女導演同樣優秀的電影,則可名為“The Girl without a Bike”。女導演自言不欲只拍女性題材,然而活在保守國度,女性備受不公對待,實在無法回避。本片雖只聚焦一對母女的家庭與學校生活,故事非常簡單,但涉及的題材卻相當豐富,而且每一項都關乎女性的社會地位,最為突出者,包括以下三大項︰

教育

一、教學內容︰伊斯蘭國教自是以學習《可蘭經》為重,背誦、吟唱經文是重要的功課與考核內容,其他學科也少不了包含歌頌神恩的內容,如瓦琪達背誦畢氏定理,就要提及這是真主的偉大設計。

二、校風校規︰女生上學,必須黑布包頭,任何有機會被男人見到的場面都要小心回避,言行必須端莊慎重,高呼屬不雅,穿戴打扮更是不當,聽情歌、捧足球隊自也不被容許,學校裡未必缺乏娛樂,但最「保險」的,自是參加宗教學會;

三、互相監察︰在保守國度,一人犯規,眾人負責,影片中雖然沒有明言,但同學之間互相監察、告密的情況似乎相當普遍,有同學犯了校規,校長公開批判,其他同學即敬而遠之,對稚子來說傷害極為巨大。

婚姻

一、早婚︰女性因種種原因被嫁出去,戀愛不得自由,情況相當普遍,影片中演得極好的媽媽(Reem Abdullah),外貌身型成熟,其實才27歲,比筆者還年輕,片中的女兒卻已差不多十一歲了。略較瓦琪達年長的女同學,因被發現與男生相見談情被校方停學,即被家人嫁了出去。

二、男尊女卑︰故事中一對母女獨守空房,丈夫極少回來,就是回來了,不是打遊戲機、就是招呼朋友飲飲食食(可是一對母女只能待在廚房煮食,不能出來見任何陌生男子),又或求性(這一點影片表達得極為隱晦︰丈夫在玩畫面暴力的戰爭遊戲,表情肉緊,還問妻子要不要一起玩,我相信絕對是導演將性與暴力連繫的暗示)。丈夫不常回來的的原因,倒不是因為不愛妻女,而是妻子因為生育問題,不可能為他再生兒子,長輩沒有嫡孫可繼承,堅持為兒子另找女人。這種重男不重女的社會慘況,與鄰近地區的往昔歲月非常相似。當代女性慘,無辜的下一代更慘︰家族圖譜中,有的只是男人的名字,瓦琪達將自己的名字貼在圖中,即被爸爸暗中除去。

三、無自由︰戀愛無自由,也不鼓勵女性出外工作以避免與男人接觸(本片的大部分工作人員俱為男性,因此本片導演工作時,尤其拍攝外景,經常得遠避車裡看顯示器),任何男女同行、曖昧拍拖以至出軌偷情的謠言,皆會在社區內極速散開。

生活

一、文化習慣,如女性於經期時不能以手直接觸摸《可蘭經》,得隔著紙巾或戴手套。

二、政治取態,如影片中舉行的選舉(看不清楚,但規模應像是香港區議會一類),一般人只會根據家族或同鄉等關係決定取向。

三、世代差異,主流社會雖然非常保守,女性出門必須戴黑頭巾,去商場購衣服也得去洗手間試身,但年輕一代多傾向西方文化,聽搖滾樂,打PS3,看的是荷里活電影。

四、貧富懸殊,這點不用多言,可是在孩子的世界,沒錢的雖然活得辛苦,像年輕女主角就得為買單車偷偷賺外塊,然而富小子與窮女孩的相處卻非常溫馨可愛,令人感到溫暖。

五、中國影響。想不到,在沙特阿拉伯電影也能看到中國的「巨大身影」——女孩為賺外塊,向小店建議以約二十元港幣的價錢為他手製手繩,店主即說他從中國入貨,相同價錢可買百條千條,質素不好又何妨,正如女孩回到家中,發現許多東西,原來都是“Made in China”。

不要誤會,《我在沙地長大》絕對不是批判宗教與社會的文宣,只是我對彼邦相當無知,對伊斯蘭文化認識極淺,比較入心的都是以上這些我較陌生的人事。事實上,《我在沙地長大》是一部非常清醒、清新、清楚的影片,導演從不刻意挖苦伊斯蘭保守文化(儘管還是有不少國內保守派人士猛烈抨擊),只是靜靜觀察,輕輕揭露,藉著這個不甘平庸欲求自由的小女孩的角度(她想買單車的原因,其一是想證明自己不遜那個常開自己玩笑的小男生,認為即使是踏單車也絕不會輸給他,其二是得知國內不容許女性駕駛汽車,自也不可以踏單車,反叛的她更想打破禁忌),平實地表達當地的實況。自言最喜歡成龍的女導演,沒有嘗試任何炫技的手段,但捕捉人物心境卻相當準確,真誠,就好看。由於沙國(至少在導演年輕歲月)沒有電影院,也少拍攝器材,本片得與德國合資,難免有點拍給外國人看的感覺,但那絕對無損本片的力量,皆因追求自由與真樸的意志,東海西海,心理攸同。此處不打算劇透,但本片最後十分鐘的對白與轉折,簡單,也不算出人意表,卻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新片中,最為聰明也最為感人的。此片只在香港亞洲電影節放映兩場,但欲觀賞的朋友,在網上實不難找到全片,千萬不要錯過﹗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導演的訪問,《我在沙地長大》拍成並在國際獲得盛譽後,沙特阿拉伯終於容許女性踏單車,儘管只是一點點,但也成功爭取到更多自由呢。這就是電影的力量!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