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扇窗 》:深邃如海的自然

人既然生下來,為何要死?愛是什麼?慾又是什麼?甫開始就急於拋出這般沉重的問題,看者難免覺得突兀和造作。依我看來,這也是《第二扇窗》的缺點。然而,撇開此點不提,單以主題深度和畫面意象而論,河瀨直美這部作品確有可觀之處。

電影開首,鏡頭對準滔天巨浪,緊接,水平如鏡。河瀨以大海借代自然(不只是春夏秋冬、日月風霜,亦包含人的生老病死、愛慾情仇),再刻劃兩個年青人對大海的困惑和思考,從而展現導演心中人與自然的理想關係。

故事中,杏子和界人這對小情人,各自面對自然所帶來的問題:杏子是媽媽的病危,而界人則是母親因為慾望的蠱惑而對父親不忠。這些難題令年紀輕輕的他們對自然產生恐懼和芥蒂。而這種恐懼和芥蒂,又具體地反映在他們對待海洋的態度上。且看界人不敢下水,甚至聲言大海是「可怕的」,你能體會他對自然不可知,以及不可控制的部份的害怕顫抖。至於杏子,雖然她愛將自己沉浸在海水之中,然而細心留意,不難發現她一直堅持穿著衣服游泳,這件衣服象徵杏子與自然中間的刻意分割,跟她所說的自己與大海融為一體互相違背。

河賴選取青年的視角去探討人對自然的恐懼是有心思的。踏入青春期,他們開始脫離由父母的愛交織而成的受保護世界。接觸各種新事物,諸如自身的性慾、親人的去世等等,他們很容易胡思亂想,對生命感到挫敗和質疑。順著這個脈絡去講,觀眾可以理解導演不是無病呻吟,而是希望指引年青人以更正面的態度去感受自然的生死愛慾,健康地看待自己的生命。

具體應該如何去做呢?河瀨借杏子爸爸的口說,所謂滑浪從來只是嘗試把握浪的末端,人無法捕捉怒濤的全部力量,只可以在能量散發到最後時加以轉化運用──其實已經交代得很明顯:自然對於人來說就似大海一樣深邃難測,杏子母親的死、界人媽媽在性愛上的放蕩,都是不可掌握的事,問其背後意義與因由,其實沒有多大意思。重點反而是,我們應該學習怎樣面對和安放這些事情,並從中體現出愛和寬容。

這個道理並不複雜,河賴以對白的方式將其交代,亦顯得過於簡單。有趣的倒是杏子和界人在接受它的過程時所展現的差距。杏子在島嶼長大,她的母親是靈媒,所以她從小到大都對自然懷有一種敬畏和親近;界人不同,他後來才搬到島上,帶有城市人對自然的隔閡。於是乎,我們看到在接受自然帶來的轉變時,杏子遠比界人來得容易。她主動要求界人與自己性交,而後者一再拒絕,亦是出於近似的道理。

這裡衍生一個問題是,城市人在變化不定的自然面前,是否太脆弱呢?《第二扇窗》兩場為山羊割喉放血的戲惹起不少爭議,觀眾或會覺其太過血腥。然而仔細一想,宰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份,因為「君子遠庖廚」而對之避而不見的都市人,是否在原始生命力上有所缺失呢?界人透過重返島嶼在這方面得到補足,那麼留在城市的我們又可以怎樣呢?這些都是值得思索的問題。

《第二扇窗》並非完美無缺,她在劇情衝突的處理以及說教味太濃的對白上,充分反映自身的不足。但是我們也不應否認河瀨直美透過影像帶給我們的想像和思考。看著結尾一對小情人赤裸裸地在海洋暢遊,岸邊的老人說:「你們還年輕,想做什麼就做,想說什麼就說。」你會覺得自然是值得我們親近和探索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