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愛》:必須打破的所謂期望

每年的香港同志影展總有幾部跨性別影片,今年較期待的是《斷愛》(Something Must Break),此片在台北電影節上映時還要觀眾簽下授權書,以防有人投訴太重口味。電影看過了,倒不重口味如此,賣點反而是不斷挑戰/挑釁觀眾對事物的既有想像。導演Ester Martin Bergsmark是跨性別的,活於男女框架以外,不能區分,他的主角,亦有過之而無不及,呈現出框架以外的世界。

故事講述喜歡變裝的Sebastian一次在公廁遇險,Andreas見義勇為拯救了他,二人一見鍾情,遊走於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過著激情又反叛的生活。但Sebastian愈來愈愛以女性打扮示人,讓堅稱自己是直男子的Andreas愈發抗拒,二人因此漸行漸遠,可是關係卻欲斷難斷。

片名叫Something Must Break,意即有些事必須打破。從最表面直接解讀的話,可指主角Sebastian的性別和性別氣質,遊走於兩性間的獨特個體,及其雌雄同體的氣質,觀影時總不其然地想他/她到底是男是女。一個鏡頭我們可以認定她是女性;換個角度,又突然看出他男性化的一面,這種確認與反思貫穿整齣電影,讓觀眾體驗另類的性別經驗,打破我們一直以外表定奪性別的習慣。演員Saga Becker得天獨厚,正是不能分類、歸邊的最佳示範。

本片不斷呈現期望與落差,打破我們既有的想像與期望:我們對跨性別人士的想像、對直男子的期望、對愛情故事的期望、對浪漫的想像,這一切主流價值觀和想像,在電影中都一一打破。

所謂性別,所謂性傾向

Sebastian的性別是流動的,其中性氣質讓人驚艷,陽剛和陰柔渾然天成,無用置疑。他的性別認同與其外表相連,表裡如一,可是電影並不單向地利用Sebastian來體現「性別是流動的」,Andreas才是性別/性傾向流動的最佳佐證。性小眾擁有異於異性戀模式的情與慾為理所當然;可是,當直男Andreas愛上Sebastian,我們一直覺得牢固的異性戀常態就受到質疑,情慾的不穩定性挑戰到社會規範,我們以為異性戀是堅固、穩定的,可是情慾對象性別的轉向,使我們的性身份都馬上受到挑戰,變得流動,性傾向比我們想像中的脆弱得多。Andreas一直告訴Sebastian自己直男子的性身份與認同,卻從沒想過情慾比規範強烈得多。縱然他不斷排斥非異性戀模式的愛情,可是卻不能自拔地愈陷愈深,於是要破除的不單是社會規範,也是自己內化了,對情慾所定下的框架。

所謂浪漫,所謂愛情故事

主流電影對浪漫有既定的表達方法,愛情故事有特定的敘述方式,以荷里活愛情電影為首,複製異性戀作為正統的意識形態。《斷》以英雄救美開首,以一男一女的設定發生愛情,以大眾所認識的方式開展故事,建構觀眾期望,而Andreas對Sebastian的期望正是觀眾對Sebastian的期望的投射。Andreas(觀眾)雖然覺得Sebastian很引人入勝,但對他/她的性別總是不能認同,正如Andreas說:「你美麗到我想嘔吐。」他的美麗是危險和難以接受的。直到Andreas比較接受Sebastian,Sebastian卻愈發希望以Ellie的身份過生活,Andreas總希望Sebastian以一個較穩定的性別示人,他期望一段穩定關係的發展,希望Sebastian停留在某一個性別身份,Andreas對性別的看法反映大眾對性別身份穩定性的追求。最後,Andreas就算接受Ellie,可是Ellie卻選擇昂首闊步,離開愛人,破開Sebastian這個舊身份。

雖然故事並不以主流方式展示浪漫,但並不代表電影偏向現實。所謂浪漫,並不是我為你放棄一切,包括自己,而是一段浪漫的愛情經驗,一段愛過笑過哭過迷戀過的關係,有過就好。浪漫愛情不需要天長地久,一反happy ever after的神話,亦是質疑主流媒體對浪漫愛情的詮釋。英雄救美的戲碼是上演了,卻不一定是傳統的一男一女設定,也不是什麼公主王子式的邂逅,他們約會在超級市場偷竊,最浪漫的時光是在污水管出口中嬉水,結局也不是快快樂樂的在一起,反而是身份的自覺。一切過後並不是孤獨的晚上,而是遇到清晨遛狗的大媽,其女性主義意識表露無遺。

電影的意識、動機及展現均非常queer,對於不甘於只看漂亮肉體與歡快情節的觀眾,《斷愛》會是另類的選擇。9月25日還有一場,不容錯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