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90年代網絡遊戲流行之時,透過虛擬的方便,人們已經實行了另一種性別想像──君不見歷來在網絡女扮男、男作女是多盛行的事 ...
Read More »實驗/前衛
【M+放映:家庭電影】Apichatpong的家庭記憶書寫──淺談《0116643225059》與《隕石》
觀看泰國導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電影,如午後夢迴,刷新時間與空間的感知。不論那些魔幻的長 ...
Read More »【M+放映:家庭電影】連結的可能:《一篇權利宣言的形狀》、《啐啄同機》
《一篇權利宣言的形狀》:自閉者與LGBT的連結 We are even viewed as non-communicat ...
Read More »【M+放映:此時彼刻】「展現自我」──龐克就是對既有規則持續批判
龐克(Punk)最先出現於七十年代英、美等國,是對戰後西方社會的批判、排斥、甚或拒絕。六、七十年代西方青年反戰反核、擁抱 ...
Read More »【M+放映:此時彼刻】《錄像殺死了廣播明星》──「圖像傷透了你的心,一切都怪錄像機」
在2014年一場名為「從電影及電視文化走過來的錄像藝術」的講座中,香港影像藝術家及Videotage的創立者鮑藹倫將自己 ...
Read More »【M+放映:此時彼刻】家庭錄像:個人、社會、媒介之間複合的重組過程
當2016年都走了過半之際,大家再次回眸1980年代的英國錄像,相距差不多三十多年的光景,沒有16:9,換來的大多是4: ...
Read More »括弧中央的身體──影像藝術中的身體
身體在螢幕中的出現已經是一種傳統且略帶安全感的景觀。在概念藝術、極簡主義、共產主義、女權運動種種思潮碰撞的20世紀70年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