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總有終點,自古希臘以來,吟遊詩人荷馬在《奧德賽》已經訂立傳統:英雄從戰場返鄉,征途轉為歸途,歷經十載,沿路崎嶇, ...
Read More »影評
《沉默的羔羊》的動物意象與對稱美
1991年的經典心理懸疑片《沉默的羔羊》,講述女主角新手探員Clarice Starling借助心理醫生兼食人魔Ha ...
Read More »《記憶》:聲音──記憶的鑰匙
《記憶》(Memoria)於第七十四屆康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中一舉奪得評審團獎,在國內外獲得不少的好評。泰國導演阿彼 ...
Read More »《Drive My Car》:語言與情緒的割裂,濱口與村上的交織
《Drive My Car》的故事內容確實很大程度背離原著,但個人覺得濱口龍介的處理又有點與村上春樹的筆觸和世界觀相 ...
Read More »《畫畫有罪》:三個人的耿耿
改編名著往往帶有哈姆雷特式的猶豫,一字一句依書直說,到頭來被人詬病為垂頭喪氣的學舌鸚鵡,離經叛道另闢蹊徑,也可以給人 ...
Read More »【2021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女子學校》:女生從孤獨到獨立的蛻變之路
李美彌導演在八十年代執導三部電影──《晚間新聞》(1980)、《未婚媽媽》(1980)和《女子學校》(1982),經 ...
Read More »《秋決》:人文道統的批判與傳承──記念李行導演
台灣導演李行上月病逝,引發了兩岸三地電影以及藝文界人士的深切悼念。筆者有幸在早前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觀賞導演生平最引以為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