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7年12月31日 人物紀錄片難拍,導演所選取的位置稍有差池便會毀掉作品。寫過人物訪問大抵 ...
Read More »另類影像筆記
時空壓縮中的垃圾鏈──王久良從《垃圾圍城》走到《塑料王國》
去年底北京的京林公寓一片頹然。被切除的人口餘下大量雜物,成為生活的唯一痕跡。棄置之物在城市晨霧之間,一車一車地運往垃圾場 ...
Read More »鏡頭如刀 敲問我的同志媽媽──《日常對話》
若關注台灣紀錄片,不難發現,作品的批判力常向溫情與小清新的風格中滑去。一種風格顯然不是無由生成,其中關乎社會脈絡構成的話 ...
Read More »《岸上漁歌》:如何謳歌水上人的族群記憶?
毫不諱言,近年香港本地製作的紀錄片數量漸增,也獲得更廣泛的關注。創作者交出不同的題材與敘事形態,但觀者的觀看方式仍與劇情 ...
Read More »【M+放映:家庭電影】《擁抱》、《錄像書簡》與《你有什麼特別的事要我告訴你?》──尋家(我)的旅途
電影的起源,可以說是由家庭電影開始。1895年12月8日,世界仍未有「電影」的概念,盧米埃兄弟(The Lumière ...
Read More »【M+放映:家庭電影】Apichatpong的家庭記憶書寫──淺談《0116643225059》與《隕石》
觀看泰國導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電影,如午後夢迴,刷新時間與空間的感知。不論那些魔幻的長 ...
Read More »【M+放映:四十年】《七宗罪》:藝術場的越界者
看獨立導演溫普林的影像作品可謂翻開了一頁中國前衛藝術檔案。從《中國行動》(1999)紀錄行為藝術的生成發展;到《七宗罪》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