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關注台灣紀錄片,不難發現,作品的批判力常向溫情與小清新的風格中滑去。一種風格顯然不是無由生成,其中關乎社會脈絡構成的話 ...
Read More »華語電影
【香港亞洲電影節2017】《強尼.凱克》:離家出走的戀人絮語
阿貝 2005年,台灣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得主是伍軒宏的〈阿貝,我要回去了〉。一個叫德貝的男子,偶然在敦化北路 ...
Read More »陡然而出的力量:黃惠偵和她的作品
我和黃惠偵相識於一個紀錄片工作坊,那是五年前,她有份提案叫《我和我的T媽媽》。看過clips後,我的建議是:可能不必尋求 ...
Read More »今天的我們又是個甚麼樣子呢:觀《農村初中》
我和張虹一同教過幾次工作坊,很愉快的,因除了她組織力很強以外,教書也有些心得。她在給學生解釋直接電影(direct ci ...
Read More »《風景》中複數的香港精神,及挑戰紀實的音畫部署
香港導演許雅舒曾拍攝不少實驗短片,《風景》是她第三部長片。如同電影宣傳照裡的「反資本主義」、「佔領中環」布條所揭示,《風 ...
Read More »放回語境:談《流浪北京》
四年前,於香港藝術中心地下一層的排練廳內,設置好了電腦和投影,舉辦了一個紀錄片工作坊,主講人是來自中國的吳文光和他的幾位 ...
Read More »《悟空傳》──後雨傘時代的勇武派和精英主義者
後雨傘時期,曲終人未散,不乏電影人「公然」去拍社運電影,有成功的例子像《十年》。但與之同時,更多的討論空間其實落在商業電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