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獨立電影圖景:訪問評論集

作者︰譚以諾、李佩然、吳國坤

編輯:譚以諾
研究助理:陳芊憓
美術設計:Cacar
攝影:陳芊憓

出版社:手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年12月

定價︰HK$88
頁數︰197

ISBN︰978-988-14233-5-1

 

 

書籍簡介

以往,我們多以實驗和另類電影去描述非主流的電影製作,在1997年主權移交左右,「獨立電影」這用語逐漸被廣泛接受。雖然這用語經常在電影論述和電影節節目中出現,但它的意義和發展在香港的討論並不多見。

本書嘗試採取綜合方向分析香港獨立電影:結合學術批判評論和個別導演深度訪談。我們相信學術研究與創作者的聲音二者同樣重要,在研究中需要平衡二者,尤其是在獨立電影這個範疇,因為這界別的製作者在製作過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本書看重製作者第一身說法,訪問了許雅舒、鍾德勝、游靜、盧鎮業、麥婉欣、崔允信、曾翠珊、黃修平和卓翔九位不同性別與年紀的獨立導演,看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電影,如何看待自己在商業-獨立這光譜中的位置,並如何思考「獨立」和「獨立電影」。

本書突顯藝術創作者與學術研究者有機的結合,重視創作的聲音之餘,也着重研究者的分析和理論化。我們按導演的作品主題,把他們分別放在「酷兒景觀」、「城.邦之間」和「殘酷.青春」三個部分之中。我們相信學者與電影創作世界的交流,能為香港獨立電影圖景提供更為結實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譚以諾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講師,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系取得博士學位。他的研究方向為中國早期電影、香港電影、香港文學與創意寫作,曾翻譯Lim Song-hwee’s Tsai Ming-Liang and A Cinema of Slowness,學術論文曾於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Interactions: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 & Culture等期刊刊登。他於2015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青年藝術家獎(藝術評論)組。

 

李佩然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副教授,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於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任教,現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她研究方向為現代中國文學、華語電影和東亞電影,論文曾於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Chinese Films in Focus 2和The Chinese Cinema Book等期刊刊登,並有著述Hong Kong Cinema Since 1997: The Post-nostalgic Imagination

 

吳國坤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於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任教。他的研究方向為流行文化中的歷史想像、華語電影與視覺文化、文學現代生和文化研究,曾於不同期刊發表關於文學與電影的論文。個人著述Lost Horizon: Li Jieren, Geopoetic Memory and the Crisis of Writing the Locality in Revolutionary China於2015年出版。

 

目錄

前言:香港獨立電影生態初探

 

第一部分:酷兒景觀

許雅舒訪問
《哭喪女》︰仿如一場自我修行
文/譚以諾

鍾德勝訪問
飈離編碼的欲望──《愛到盡》
文/譚以諾

游靜訪問
《好郁》的流動性/別
文/李佩然

 

第二部分:城.邦之間

盧鎮業訪問
《那年春夏.之後》──手持錄像機的社會運動參與者
文/吳國坤

麥婉欣訪問
錯開中產意識形態──《蝴蝶》的「政治」願境
文/譚以諾

崔允信訪問
《三條窄路》:全球化下的欲望之都及公民救贖
文/吳國坤

曾翠珊訪問
《河上變村》的變與不變
文/李佩然

 

第三部分:殘酷.青春

黃修平訪問
《狂舞派》的非主流電影方程式
文/李佩然

卓翔訪問
《乾旦路》──踽踽獨行,傳承本土藝術之路
文/吳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