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使學生兵白白犧牲的不是敵軍,而是視人命如草芥的在上位者

每一位犠牲的戰士都值得後世記住。1950年間,仁川登陸戰成功扭轉韓戰局勢,受到後世歌頌。同時,為了分散敵方兵力而發動的長沙里登陸戰,卻因為戰果慘敗等因素被列作秘密行動,一條條黯然犧牲的生命埋沒於歷史之中。772名學生兵參與這場戰事,他們僅受訓十數天,甚至來不及派發士兵編號便要拼死上陣,最後成為被遺忘的英雄。

這些學生兵與像中學生一樣稚嫩,他們會因為與女孩的小小接觸而躁動,喝一口燒酒就難忍喉辣,言談間充斥着對未來光明的期盼。他們盼着戰勝後如何光宗耀祖,受後世敬仰,盼着去外國與洋妹發生艷遇等等,滿口屁孩味。可惜,殘酷的戰爭不容許這些小孩繼續長大。還未登陸長沙里,他們已經被顛簸的海浪折騰得狂吐不止。還未游到上岸,已輕易中槍溺斃。好不容易暫時攻下長沙里,又要陷於苦戰;敵方增援又增援,己方耗盡糧食及武器,而高官對增援請求愛理不理,難關重重。這場戰事可謂自殺式行動,可幸最後美軍派出增援的船隻救走部份學生兵,未至於全軍覆沒。

長沙里的浪花不斷湧來又退去,一波一波的浪潮漫不經心地稀釋這些濃稠的血水,遺下的只有沖上岸邊數以百計的校帽。電影把一頂頂乏人問津的校帽拾起,賦予他們曾經存在過的證明。電影當中各人有各人的故事:有的脱北途中喪盡家人為求報仇而參軍,有的想藉功名乞家人關愛,有的是初嘗戀愛的喜感肥仔,有的是偷偷代兄從軍的女兵。電影透過角色,滲入脱北、計劃生育、重男輕女等議題。儘管發生過「捉鬼」等衝突,多數時間大家都靠堅定的意志,以脆弱的身軀同心挺過難關。最後,救援船未能登陸長沙里,學生兵唯有靠己力游過去。與此同時,敵方步步追擊。眼見救援船漸漸駛走,明知必死無疑且無路可走,儘管想回家想到發瘋,有些人還是選擇留下來對抗,只是為了爭取多幾分鐘讓同伴先離開。A叫B先走,B陪A留下叫C先走,C又留下叫D先走,如此共患難的兄弟情令人動容。

與其他戰爭電影不同,這電影最殘酷之處,不在於血流成河的暴力。當然,電影中不停的槍戰、地雷、爆炸,以致斷頭斷肢的場面,還是令人心酸,但更令人心寒的,是在上位者對手下士兵性命無關緊要的態度。雖是兩軍對壘,電影卻沒有渲染敵軍的邪惡。敵軍同是學生兵,其中一名戰死的北韓士兵更故意把校服穿在軍服裡,希望對方看到後可以手下留情。他留下的遺書並沒有表達任何好勇鬥勝,只有一顆單純想回家的心。另外一名戰死的北韓士兵更是脱北後的Sung Pil (崔珉豪飾)的表弟。雙方同是被強權利用、不幸又無力反抗的平凡學生,而在上位者則只顧關鍵的仁川登陸戰,忽略戰鬥力極低的長沙里登陸戰。高官遲遲不肯增援,用一大堆籍口掩飾自己對人命的漠視。明知學生兵不堪一擊,還是堅持把他們送死,更有意拖延救援,終致遲來的救援船被敵方的增援軍截足先登,失去了救走全員的寶貴機會。官方最後更拒絕公佈有關長沙里登陸戰的資料,反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女記者比南韓軍官更着緊學生兵的安危和應得的公義。使學生兵白白犧牲生命的並不是歷史裡千夫所指的敵軍,而是視人命如草芥的在上位者。

香港人近年對戰爭暴力多了一份身同感受(當然比起韓戰是九牛一毛),觀映氣氛非常沉重。筆者努力壓抑情緒,並不時提醒自己要「出戲」,才得已外表平靜地看完電影。撇除觀映感受,電影在戰爭逼真度、烘焙情緒、故事脈絡清晰度上,表現不俗。雖然筆者認為電影中的女記者場口過多,但對交代歷史背景起了關鍵作用。電影中的女記者確實存在,她勇於爭取揭露長沙里登陸戰的真相,讓學生兵得以被後世記住。這同樣是導演拍攝這套電影的目的:希望觀眾可以好好記住那些值得被我們尊敬和紀念的戰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