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夜空最深藍》:東京的現在進行時

石井裕也的新作「夜空はいつでも最高密度の青色だ」在大陸的譯名是《夜空總有最大密度的藍色》(以下稱《夜藍》),屬於直譯。港譯的《東京夜空最深藍》則來自影片的英文譯名,它指明瞭電影的舞台,可算是一種意譯。

以下,嘗試把本片的舞台東京搬到台前,視之為電影的第一主角。

作為日本都市中完全意義上的「一極」,東京已經無法用若干標籤來進行概括式的定義了。文學評論家磯田光一1978年寫成的《作為思想的東京》中指出:「東京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概念。是有作為的年輕人從全國各地要『上』來的『中心』。」那是經濟安定成長期的首都圈大跨步和地方都市拉開距離的時期,也是東京都首個摩天樓建築群──西新宿摩天樓建築群雛形初成的時刻。如果以《三丁目之黃昏/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2005)裡的景象為喻體,把東京塔的建成比作黃昏的話。那麼西新宿摩天建築群就是東京入夜的前奏。

高聳的建築、密集的樓群以及對光的運用讓東京從八十年代中後期起成為世界上最具現代感、近未來感的都市之一。相對的,這時的影視作品也樂於用「高樓+夜色」這個局部來表現東京這座城市。其中的代表,在泡沫經濟時期是《東京愛情故事》(1991)這樣表現年輕人戀愛風貌的 Trendy Drama。在泡沫經濟之後則是《二十世紀的鄉愁》(1997)、《垃圾食品》(1997)這樣兼具傷痕文學和啓示錄色彩的影像。

2017年的現在,石井裕也在《夜藍》裡再度展示了「高樓+夜色」這樣帶有強烈東京色彩(至少對於日本觀眾如此)的畫面,並加入了新的變化。石井在這座已經過於明亮的城市裡發現了新的光源,即智能手機的屏幕,電影裡的路人誇張地在任何場景裡使用著智能手機,彷彿每一扇發光的高層建築窗戶都被複製了一份,又移植到了每個人的手上。

2009年,NHK在製作《沸騰都市.東京》這個紀實性的影像時,加入了一段虛構動畫,其主要情節是東京都內原因不明的大停電。動畫中的主角──兩位負責調查事件的警官──在最大規模的一次全城停電後,發現了天上的銀河。最終,兩位警官推定停電的目的正是為了讓市民看到銀河。也就是說,只有在停電的時候,東京的住民們才會抬頭仰望夜空。源孝志的《大停電之夜》(2005)和矢口史靖的《求生走佬Family/生存家族》(2016)裡都有這樣的鏡頭。實際上不存在的全城大停電使東京的住民發現了夜空這個實際上每天都存在的巨大光源。

回到《夜藍》,慎二的職業是建築工人,美香則需要用在酒吧打工的錢幫補家用,他們顯然不屬於經常在夜晚的高樓裡活動的人。似乎是為了表現這種高度差的對比,突出他們生活在地面的狀態,兩人在電影中的住家都被設定在一樓。

同樣的,慎二的獨眼也有這樣的功能。美香對此的評價是:「能看到一半不是已經很多了麼,一般來說,連一半也看不到。」這句話最直接的一種理解就是:都市人的兩隻眼睛已經被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嚴整高效的科技結晶所代替,人們不是直接通過眼睛,而是通過各種高科技設備來完成「看」這個動作的。那個多次出現的慎二右眼的主觀視角,也奇妙地被裁切成了方塊狀。

在東京,人和土地的關係因為急速加高、加密、立體化的城市形態而變得極為鬆散。東京的住民難以確定自己的位置,一方面因為城市風景急速變化帶來的虛無感,另一方面因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審美方式,東京各個區域的外觀變得越來越像。對於日本來說,還有一個附身惡靈般的威脅,它同時也是《夜藍》的又一條線索:地震。

二十世紀有若干事件深刻影響了東京的城市形態,其中純粹非人為的一件就是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近一個世紀以來,人為的行動讓東京成長為一極的超大型都市,但地震這個惡靈也如其附身的宿主一樣,以近乎變態的速度生長。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使日本國力大衰,但如果現時的東京發生同樣的地震,日本幾乎會停止運轉。東京可說是現實世界裡最接近末日的模型,311東日本大地震在前,這個時期所有涉及地震主題的影像多少都帶有末日敘事的意思。

《夜藍》則出其不意地展現了這種災難想象中的等級秩序。電影裡出現了這樣的對比:在慎二和美香初次相遇的居酒屋裡,一群酒醉的上班族用「你們猜下次哪裡會地震?日本完蛋了!」這樣的話抱怨著工作的艱辛;美香被曾經拋棄過自己一次,想要復合的前男友約見,她用地震受害者的身份來和說明自己在人群中容易被忽視的狀態:「如果巴基斯坦發生地震,哪怕死了一百個人,電視台的漫才節目都不會停播的吧?但是洛杉磯發生地震的話就會停播。這不是很奇怪麼?」

東京受到地震的威脅,回環復沓,延綿不斷。這是由其地理位置決定、無法更改的事實,但是在人們的認識裡,地震也被劃分了等級,也在烘托大城市的地位。發生在東京的地震真的會讓日本完蛋,發生在其他地方的地震則會催生一個「日本完蛋了」式的玩笑。

也就是說,東京的「絕對值」是地方都市所遠遠無法比擬的,不管是呈現正值時的繁榮也好,或是呈現負值時的災難也罷。東京是全日本唯一顯形的,具名的都市。

那麼,東京是甚麼?東京這座城市和生活在其間的人是一種甚麼樣的關係?我認為這是《夜藍》想借上述的兩種現象討論的一個總問題。

我們把時間撥回一個世紀前,即東京還是「東京人的東京」的時段,這裡所謂的東京人,也即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不難看出,外來人口的遷入成了改變東京這座城市的直接原因。外來人口的遷徙又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東京成為地方居民憧憬的「概念」,現代生活的象徵,從地方上京的人在挫折中適應著大都市生活的「東京人──上京族」互動階段,《東京愛情故事》就是很好的一例;第二階段,東京成長為世界性都市,不可避免地接納從外國遷徙而來的人口,在打破日本人單一民族想象的同時重塑著日本國民與外國人交往的方式,即「日本人──外國人」互動階段,韓裔導演崔洋一的《月出何方》(1993)、岩井俊二的《燕尾蝶》(1996)和山本政志的《垃圾食品》是這個階段的代表作品;第三階段,東京的發展到達一個逃逸速度,實際上脫離了人為的控制,本地人和上京族、日本人和外國人的區別漸趨模糊,劃分人群的標準從出身地轉變為經濟地位。《夜藍》對準了經濟上處於底層的一群人,因為他們的經濟地位和東京的地位最為矛盾,他們生活在東京,卻感受到也散發出濃濃的不在感和異物感。最終表現為」東京──東京住民(主要為經濟上處於中下層的住民)」的互動。

《沸騰都市.東京》的虛構動畫裡有一個絕妙的比喻:構成人體的數億細胞並沒有自己「構成了人體這個生命體」的意識,與此類似,東京的一千多萬住民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參與構成了東京這個巨大的活物。

《夜藍》用戀愛這個行為來說明這一點。美香說:「所謂戀愛,就是某人的前男友和某人的前女友,因為沒有吸取之前失敗的教訓,又湊到一起。」這聽起來就像一種完全隨機的戀愛的布朗運動。而這恰恰可能就是東京這個活物設下的圈套:巨大都市的虛無感讓人覺得孤獨寂寞,巨大都市裡密集的人口又提供了邂逅的可能性。人們集體無意識地戀愛,把對東京的投影當成對愛人的投影。

在一座風景急速變換(地理認知的不可能)、晝夜界限模糊(時間認知的不可能)、末日感不時浮現(長久安全感的不可能)、人和人迅速邂逅又分開(穩定人際關係的不可能)的城市裡,個體很容易迷失。慎二和美香從鄉下美香的家回到東京時,鏡頭突然拉遠,兩人被淹沒在新宿站前的人潮中。如果東京真的是有意識的生物體,如果它有眼睛,那麼這就是它眼裡的風景。《夜藍》創造了一個偶然邂逅的男女繞過高樓的阻隔,在黑夜凝視一處不受重視的光源(夜空、月亮),清醒意識到地震的危機,並為此「募捐」的神話一般的故事。這是它引起共鳴的原因,東京這樣一個處處繁華的城市,人們竟然需要渴求這樣一個奇跡。

《月出何方》裡有一位新來的司機,每次迷路時就打電話給公司問路,公司員工總會反覆問他同一個問題:「你看看月亮是從哪邊出來的?」。現在,人們的需求從地理坐標向心理坐標轉變。關於月亮的發現就像是日式美學「今夜月色好美」的變種,不過在《夜藍》裡,深藍的月亮變成了一種個體在極易迷失的大都會裡確認自己「此在」的方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