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殺前傳:首爾站》的B片格局

早前《屍殺列車》上映,不少評論點出這片顯現出人性的光輝,直指資本主義核心,我不禁訥悶,為何「喪屍片」會顯現出人性的光輝呢?喪屍片不是末日式的類型嗎?喪屍迷最愛的,大概是滿街喪屍橫行、世界末日式的景象吧?

後來,《屍殺列車》的票房越來越高,坊間的討論就離喪屍越來越遠,但也因此,《屍殺前傳:首爾站》才得以在香港著陸,看見導演延尚昊真正想要述說的故事,關於首爾毀滅的故事。

《前傳》中,是首爾站的露宿者先「突變」為喪屍。說是「突變」,因動畫沒有交待屍變的來源。其實不交待更好,露宿者「突變」成喪屍,無緣無故,這層社會批判的意味已靠明確不易。動畫的夜間社會充滿生活的陰霾,則可見在導演眼中,南韓的貧富懸殊程度已經非常嚴重,嚴重得沒有人能在這懸殊之外,自命為國家和社會貢獻一生的,也只能在街頭流浪露宿。

是以,動畫結尾豪宅示範單位中殘殺,就更別有意味了。精緻而空洞的房間,冰冷卻被人想像/投射成夢幻居所,如此「居所」,卻又成為殺戮戰場,一切社會與人際間的真相在此揭示。如此殘酷,肯定比《屍殺列車》的父親自我犧牲的溫情來得更接近喪屍這類型。

說到父親,又是一筆。《屍殺列車》的喪屍會被父愛所收編,最後的生還者藉以得救。有說《屍殺列車》是反父權之作,因為父愛成為被懲罰的角色,最後失救。但這只是表面,根底卻是歌頌父愛的偉大。然而在《前傳》中,這層父愛到最後一下子被撕破,就像受傷的膝上所結的疤被一手撕開般,流血而痛快。《前傳》的「父親」是來索命的,才是社會的真相。

看畢《前傳》後,友人投訴畫功不濟配音不當。當然,若以我們看慣的日本動畫的水準來測度,《前傳》在這層面上大概難以合格。但是放在喪屍這類型上,不見突兀,反倒覺得挺合適的,這類型的始祖《活死人之夜》,不也是以B片的格局,打開了午夜場電影的響聲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