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FF41】以戲論政:《羅剎媽媽》談菲律賓毒品引致的貧窮問題

菲律賓總統「狂人」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近年強烈打擊毒品問題,多次口出狂言要殺死在菲律賓所有的毒犯,更成立了行刑小隊,對毒犯處私刑,雖然有消息指私刑對付的更多是吸毒者、扒手、小奸小惡之徒甚至是不願工作的街頭遊民[1],但仍無減其國內支持度[2]

曾獲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的菲律賓導演文杜沙(Brillante Mendoza)在新作《羅剎媽媽》(Ma’ Rosa[3]中拍出了菲律賓最真實的社會問題,反擊西方輿論,支持總統杜特爾特的「毒戰」。電影在康城影展獲關注,女主角Jaclyn Jose更在爭議聲中爆冷獲頒最佳女主角。

電影講述羅剎一家經營雜貨店,但因收入有限,所以同時為毒品拆家分銷冰毒。一天,羅剎與丈夫被由黑警組成的行刑小隊突擊搜捕,小隊逼令羅剎供出毒品來源;她雖供出拆家,但小隊並不滿足,要求她籌集大筆賄款才放人,因此羅剎的子女用盡方法籌錢把父母救出。

毒品問題一直困擾菲律賓,聯合國2011年毒品報告指菲律賓的冰毒使用率為東亞地區最高。同時,菲律賓的貧窮問亦十分嚴重,在菲律賓打工的收入極微薄,導致不少菲律賓人到國外任職家傭,當中不乏高學歷者[4];而本地小商販為生計,或會像羅剎一樣鋌而走險,協助拆家販毒賺取外快。但問題是,到底是毒品猖獗加劇貧窮問題;還是貧窮問題讓毒品更盛行?

故事以毒品為誘發故事的點,並引伸到更多的社會問題,例如住屋、童妓等,正是支持毒品引致貧窮論。羅剎的大兒子因缺錢要賣走電視機;二兒子則賣身救父母;甚至拖累遠房親戚也要破財,這一切都是因為毒品引起。而電影中的小拆家也只是被人利用的棋子,暗示解決問題必須劍指在最上層的大毒梟。

毒品引致貧窮論不無道理。「國際正義任務」(The 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主席Gary Haugen在著作《蝗蟲效應》(The Locust Effect)中談到,要解決落後國家及地區的貧窮問題,需透過完善的法律和執法制度消除暴力,而在菲國人普遍認為生活中的暴力來自毒犯。杜特爾特上任以來,菲律賓經濟增長高企[5],不受人認為是受惠於「毒戰」。

不過,導演雖認同要嚴打毒品,卻不是一味支持「毒戰」。電影中大毒梟始終沒有現身,毒品問題未有解決,而且他用不少影像描寫緝毒小組的濫權,證明因緝毒制度不完善、緝毒小組權力過大而引致黑警的暴力和賄賂問題浮現,告訴我們毒戰在毒犯為窮苦低下層本帶來的日常暴力上,再加上一重制度暴力。電影尾聲,羅剎籌集到足夠的資金時,她並沒有立即拿錢保釋丈夫,反而先到街頭吃小食填肚子,反映在雙重的暴力底下,人民連果腹的權利也慚失去。

西方傳媒普遍標籤菲國總統杜特爾特為狂人,有指他在毒戰中殺害毒犯手法殘暴、侵犯人權等,導演多次出言支持杜特爾特的立場曾受外國傳媒質疑[6]。透過《羅剎媽媽》,導演告訴我們,國外人看到的只是毒戰的暴行,但並沒有深入了解毒品為菲國所帶來的社會問題。電影以大量手搖鏡頭顯示出社會最真實的一面,而失焦的影像正是希望觀眾看清被模糊了的問題根源。

毒戰的成效或者是顯著,經濟的增長或許加速了,但解決了一個問題,又有其他問題浮現。要解決菲律賓的貧窮問題,恐怕還有一段遠路要走。

備註

筆者有幸於2017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觀賞《羅剎媽媽》,電影在電影節中還有一場(四月十八日),撰文時還未售罄,有興趣入場的觀眾請入場支持好電影。

 

注釋

[1] 維基百科:羅德里戈.杜特爾特(條目3:指控)

[2] Duterte approval rating at 83%, Pulse Asia (Inquirer.net, 6 Jan 2017)

[3] 導演名稱文杜沙為香港譯名,台譯為曼多薩;《羅剎媽媽》為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譯名,台譯為《私法拘留》

[4] SUN焦點:家裏有個碩士菲傭,《太陽報》(2014年5月18日)

[5] Philippine President Duterte caps first six months with solid growth, popularity on crime fight, CNBC (26 Jan 2017)

[6] Why Brillante Mendoza supports Duterte’s drug war, ABS-CBN News (17 Nov 2016)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