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先於立場,內亂蓋過大戰──《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

這個暑假,香港票房冠軍只怕就是《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下稱CW)、《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下稱BvS)等超級英雄電影之爭。身為粉絲兼所謂影評人,每每搶先觀賞,卻又遲遲未動筆,時常感很慚愧,又讀到家明〈《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閒話十則〉,自覺沒法寫得更簡明精要,只能拾其牙慧,閒寫數則︰

一、「連鎖式」超級英雄電影近年大行其道,由單部影片發展成跨部連續劇,創作、拍攝、宣傳等方法都與過往的 blockbuster 大異,觀眾評價這些電影的標準,似乎也與平日看單部影片時起了變化,一般「起承轉合」的定義也不再完全適合於這類故事創作,而輿論對《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與《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的兩極比較/評語,正好表現出這樣的趨勢。關於這一點,我在〈「連鎖式」超級英雄電影:創作與評價都難〉一文曾提出討論,從香港觀眾的評語,略談 BvS 的缺點是否真的如此不堪,希望觀眾深思「到底我們是在評論整個電影系列的鋪排,還是單部電影的內涵和結構」,相關的文章,筆者推薦陳裕匡〈淺談《蝙蝠俠對超人》──但願我可成為一個既批判,又有耐心和好奇心的漫畫迷〉,特別是結語︰

在超級英雄的世界裡,何妨多花心神、何妨真心、何妨認真?不要對自己的興趣太嚴苛、太過一嘢屌落去吧。都來享受一下吧。但願,我能成為一位更加有耐心、好奇心,同時不失批判的漫畫迷與影迷。

二、這篇其實主要想談 CW。CW 當然是令人期待的,觀眾大多有心理準備,知道電影的改編不可能照搬漫畫的劇情,乃意料中事,至於電影關於超級英雄註冊法案的討論,其實也不算深入,輕輕放過了 safety and security vs. liberty and freedom 的大辯論,一頭就栽進中段的大混戰(不過這也是觀眾最期待的),然論故事的發展鋪排,整個系列看起來無疑是有趣的︰美國隊長當年是主動參軍,相信體制的一員,後來經歷九頭蛇等事,開始反思權力自我監督的能力、體制為禍的弊端;Iron Man 本來是與政府關係曖昧的軍事科技商,起初坐擁鐵甲高舉自由不受羈縻,後來卻因驕矜自大與連番錯失,寧願受體制監管,與眾平分責任。這中間的思想轉折,教人感覺眾英雄都不是鐵板一塊,面對現實總有需要改變、協商的地方。儘管雙方的立場是如此不同,CW 的特別之處,正如 Mark D White 在〈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 – conflicted heroes and a clash of philosophies〉一文所言︰「鋼鐵人思考像約翰.史超活.米爾(John Stuart Mill),美國隊則像康德[……]每個英雄都為自己一方而戰,但真正的洞見在於,他們均能明白對方的立場。鋼鐵人重視他超級英雄隊友的自由,也認為立法是最佳的方法去保障這個自由。美國隊長重視安全,不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是當下,他都為此而戰鬥,擔心新的法例會阻礙他的英雄隊友幫助別人。他們二人並非教條式地相信他們的意見;他們都看到自由和安全的好處,但在不同的點上介分兩者。」(編譯)[1]

 

三、如何冷靜下來調和上述兩種意見,這本來是機場大戰後最值得發展的主題,可是劇情一轉,被奸人(本身也是受害者)挑撥,眾人要面對的是殺親深仇、情法兩難的殺狗血式困局,這刻欲報私仇的 Iron Man 放棄了「法治」(體制),此時重私情的美國隊長若非有黑豹動用國家機關私下解決事件,他也難以回應如何規管自由個體的問題。結果各人皆捨棄了立場,某程度上只以心中的情/理獨行獨斷,倘若這能連繫到上述超級英雄註冊法案的辯論,當能提昇電影的層次,例如將最後一場戲置於機場大戰之前,那麼雙方各英雄要考慮的就更複雜,情義更難兩全,對立就變得更尖銳了(事實上像蜘蛛俠與蟻俠等人不過是「慕名參戰」,儘管從性格行事上不難猜度其立場依據,影片終究沒表現出各自的思路),不過真要這樣寫,也許不符 Marvel 的方針(不走 DC 的沉鬱風格),何況,我們不妨拭目以待,這會否就是 Avengers 3 準備決戰 Thanos 前重要的思想整合、過渡吧。

四、承接第三點,其實 CW 和 BvS 在劇情編排上,都有同一個問題,就是將觀眾期待的英雄大戰置於中段,反過來結尾的大戰,即使在規模上更上一層(BvS),又或是理念上更見矛盾(CW),觀眾都多少看得有點疲勞了,何況無論結局發生何事,觀眾都知道下集將有分解,也就不會感到驚奇了。這篇文章有更深入的分析,不妨一讀︰FilmmakerIQ.com︰BATMAN V. SUPERMAN AND THE PERPETUAL SECOND ACT(上圖即來自此文)

 

五、Marvel 電影系列(包括單人英雄或團體演出的作品)最大的問題,是從未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強敵,無論是鬥智還是鬥力,都看得不夠過癮,彩蛋、笑料雖然很多,演員是擦出了火花,卻表現不出「超級」「英雄」的氣派。Loki 是個很有魅力的奸角,但也逼不到眾英雄至絕境,外星兵團、奧創大軍,都只能說帶給了眾英雄無法獨力解決的麻煩,但一合作起來,還是沒多大反擊之力(何況電影弱化了 Thor 和 Hulk 的強大能力)。BvS 開首花了不少篇幅,描寫蝙蝠俠親眼目睹超人與外星人大戰帶來的毀天滅地的破壞,因此決心壓制、打倒這個未知的威脅,情理也許不充份,但那份無力感、恐懼感至少在畫面上看起來是實在的,Marvel 電影世界的危機無疑是愈鬧愈大,但打起來總是一片光鮮,就未能予人相同的感覺,Iron Man 的恐懼感難免就寫得不足了。可以預想,即使貴為終極大奸角,Thanos在電影裡的表現也不會如何「震撼」,我不期望會上演 Thanos 以無限手套轉瞬滅掉宇宙一半人口的「戲碼」(那段劇情也太複雜,難以改編),但我希望,至少,可以打得更燦爛、更具規模嘛?

六、說到打鬥場面,不少觀眾大讚 CW 的動作設計,我卻認為只算是不過不失。眾英雄團體合作,你佯攻、我突衝之類的拳腳設計,特別是機場大戰,當然是花過心思,值得拍掌,但那也是僅此而已。以一開場眾英雄圍堵 Crossbones 一伙為例,黑寡婦幾乎每個鏡頭都明顯是替身,要用背脊對著觀眾,其他英雄的拳腳鏡頭,同樣是既晃且快,看不清動作也看不清畫面,毫不乾淨俐落。我們固然明白 CW 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動作片,無謂以真功夫苛求,但正如《鐵金剛》、《職業特工隊》與《狂野時速》等系列電影,即使演員都不是練家子,拍得最好的幾集,導演都拍得明快又有實感,CW 就只能說是熱鬧沒悶場而已。事實上,正如家明早已指出,像機場大戰中刻意令在場的 Vision「消失」,就很令人納悶,只能說 CW 其實愈來愈像日本漫畫《One Piece》,人物愈來愈多,大混戰如何處理人物強弱、交手場面、出場多寡的問題,確實是愈來愈不容易。據說《Avengers 3》會匯聚數十超級英雄,那就看編導們怎樣處理這個「大場面」了。

 

七、最後,純粹個人感想︰強烈要求大大增加 Elizabeth Olsen 的戲份,多多益善!

注譯:

[1] 原文為: “Iron Man thinks like John Stuart Mill, while Captain America is a Kantian…. Even though each hero fights for his position, the real insight comes from the fact that both see the arguments of the other side. Iron Man values his fellow superheroes’ freedom, and sees legislation as the best option available to preserve it. Captain America values safety, having fought for it in both world war two and the present day, believing that the new legislation will hinder his fellow heroes’ efforts to help people. Neither hero is dogmatic about his opinion; each hero sees the benefits of both liberty and security but draws the line between them in a different spot.”

*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承蒙授權轉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