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相」:從《暗色天堂》思考如何閱讀文本、閱人、閱己

《暗色天堂》是一個「求真」的故事:電影開首就以「真相一直存在,只是人發明了謊言」為題,藉著 Marco(張學友飾)與 Michelle(林嘉欣飾)重遇的場景,重組五年前一個吻的事發經過。電影就如推理小說般,以揭示真相為目標,營造張力,而這「求真」的敘事過程其實可被解讀成三個閱讀的面向:第一、是觀眾解讀文本;第二,是兩人解讀(和誤讀)對方;第三,是兩人最後的自省。在編導袁劍偉的佈局中,這三個層次環環相扣,帶出「閱戲」、閱人、閱己中的種種發人深省的課題。

閱讀文本、閱讀彼此

在電影開端,觀眾跟隨Marco 和 Michelle 來到書房,試圖以兩人「零碎的記憶」去「拼湊出真實」。全片結構並用當下的對質與倒敘片段,以交叉剪接推進劇情。在重組往事的過程中,觀眾是與 Marco 和 Michelle 一樣,在五年前的相處尋找蛛絲馬跡,揣測各人背後的動機、感情和慾望。以 secret angel 的誤會為例,我們就像 Michelle 般,需要猜測Marco 的舉動是出於愛意的殷勤,或只屬例行的破冰姿態。在回憶的畫面中,觀眾必須代入兩個角色的視點,細心觀察、分析對方的一舉一動。同時,兩人間就正正是牽涉到同樣的猜測,他們也在不斷地揣摩彼此的心意。換句話說,我們去看一部電影,去解讀一個角色,當中的閱讀過程就好像兩個互相傾慕的人彼此「互讀」一樣,同樣存在主觀判斷、意義落差的可能。所謂「觀眾/文本」、「Marco/Michelle」的重疊之處,正是如此。

「法」、吻:法庭及觀眾作為審判者

另一方面,倒敘片段的切入點其實是不斷遊走於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曖昧地帶之間:表面看來,電影似是先以第一人稱交代 Marco 記憶,在故事高潮再透過 Michelle 的指責,交代他忘卻的部分。但同時,觀眾也看到了只有他倆自己才知道的東西(如 Marco 與好友蘇志威所飾的角色對話等),觀眾就像全知的上帝一樣,審視二人的一切,延續對真相的追求。

在法律的領域,也同樣涉及到「審判者」這個位置。《暗色天堂》仍改編自莊梅岩的舞台劇《法吻》,當中的「法」就是指涉法律,及宗教法規。在這裡先談法律:在 Marco 及 Michelle 的案件中,法庭先確立兩人當中的確曾發生親密行為,其後法庭就是要透過分析解讀二人的行為,就箇中因果對錯下判斷。當晚的「真相」(即具體事發經過)固然「一直存在」,但觀眾、法庭對兩人的行為、動機的傳譯,卻離不開主觀的閱讀和判斷。在《暗色天堂》,觀眾閱讀文本時所佔的位置,正正是同時包含了第一人稱的觀點,和第三人稱(即上帝和法庭)的切入點。

最終的審判:見自己、見彼此

在法律上,要理解當事人是否「同意」作出親密行為,若以前文提到的「兩者互讀」去理解,核心的問題就變成「Marco 是否誤解了 Michelle?」。在法律上這或許存在某些灰色地帶,可是《暗色天堂》關心的,不只是所謂的誤解,而是二人對自己了解的不足,是他們自身的種種矛盾:Michelle 不斷重申自己從未愛上過他,但對觀眾而言,不難看穿她是在對自己說謊;同樣地,Marco 也從未對自己誠實。在事業上他似是為貧苦大眾謀福,但說穿了,整個藥品回收計劃其實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為了自己仕途,他甚至能犧牲下屬的前景。

Marco一直不願面對的,是自己的虛假和傲慢:他一直覺得自己曾真心愛上 Michelle,卻在酒後吐出鄙視對方、鄙視所有親近他的女性的真言。電影雖是以一個吻的真相為題,但最重要的「真相」,卻是兩人對「真我」的反省、對自身的審判:故事去到最後,二人皆把自己交托給宗教,交給最終的審判者:Marco把身軀淹沒在水池中,洗滌過去罪孽;留在書房痛哭的Michelle則是在唸大衛王的悔罪詩,等待審判日的來臨以定自己的對錯。

數年前《法吻》的劇本出版成書,莊梅岩在前言寫到「這兩個角色在我心目中都是光明的,我甚至認為,人們一直不能擺脫更大的罪惡,是因為我們沒有堅持審視自己的靈魂。但願深刻的反省能明心見性……」。待人處世,閱讀、了解一個人固然不易,深切地反省、審視自己卻是一個更艱難的作業。《一代宗師》說習武之人要「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暗色天堂》就指出其實「見自己」已經不易,但這卻又是最重要的一環。作為觀眾,看過電影後或總覺得要在兩個角色的恩怨情仇間下一個定斷,要像法庭、甚至上帝般斷定誰是誰非。但若我們皆能夠將自己的言行視作文本,細心、認真地審視自己,得到的,或許會更多。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