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放映:四十年】反思藝術何價──短片《圓明園的藝術家》、《後感性:異形與妄想》、《超市藝術展》和《德黑蘭的黃昏》

以紀錄片形式記錄藝術的創作過程、生態,以及各種展覽的形式,無論是怎樣拍或拍得怎樣,都具有觀看的價值,當我們走進展覽空間,與作品接觸的瞬間總是希望能知道藝術家的思考,以及作品的前世今生到底發生了什麼,即便藝術家有明確的把藝術品的囈語道出,也不代表觀者能了解藝術(以及藝術家)的形成和生態。而《圓明園的藝術家》、《後感性:異形與妄想》、《超市藝術展》的短片卻赤裸裸地把藝術家與藝術品之間的關係呈現,以直白的記錄方式為藝術家以影像留下囈語。值得注意的是最後只有四分鐘的短片《德黑蘭的黃昏》,脫離以上的幾部紀錄片的氛圍,進入女性渴望戀愛的內心世界,以溫情為整個合集作結。

《圓明園的藝術家》

1990年代,圓明園旁有一條藝術村,裡頭住滿了不同的無人問津的藝術家,後來卻因政治關係而被政府迫遷。《圓明園的藝術家》在片中追蹤了藝術家在村裡的生活,以及被迫遷時無奈與彷徨。導演沒有花篇幅處理藝術家與作品的關係,反而是大量記錄了畫家的日常──買菜、做飯、到朋友家作客、給留在故鄉的親人打電話,而片中最常出現的一句是:「要交租」,以表示不少藝術家是在生活的壓迫下創作,跟所有普通人一樣要吃飯拉屎,但他們就是因為畫著不明所以的畫而被迫遷。電影平實坦白,卻正正呈現出藝術家面對政府的無力狀態、政府對無法理解的事物的莫名恐懼。被迫遷的藝術家各散東西,有些被關、有些得搬回老家,有些另尋居所,藝術無罪,藝術家落得如斯田地是誰的錯?導演把矛頭直指當時的政府,短短33分鐘從藝術家的視角揭示當權者的不安與無理,擲地有聲。

《超市藝術展》

《後感性:異形與妄想》、《超市藝術展》
闞萱的這兩部作品花了大量篇幅記錄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關係,藝術家嘗試以不同的方式展出自己的藝術品,較為吸引的是《超市藝術展》,藝術家嘗試以超市為主題,把藝術品包裝成超市商品展覽及出售,藝術始面對消費的考驗。把超市作為藝展的主題是有趣的,離地的藝術品彷彿突然回歸日常,影片也呈現了藝術家在思考創作的過程中對藝術的反思,但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卻不由自主的反問到底導演的位置在哪?面對抽象的藝術品,紀錄片的寫實又到底該如何處理?那就留待觀眾在進場後自我發掘了。

《德黑蘭的黃昏》

最後介紹的一部並非紀錄片,卻是個人最喜歡的一部。短片《德黑蘭的黃昏》的畫面、構圖和光線的掌握純熟,一個穿著婚紗的伊朗女人長達4分鐘重讀梅豔芳生前最後的演唱會中,穿起婚紗的獨白。這段獨白你我都曾經聽過,但導演卻嘗試把同一段獨白,放在異域重新演釋,在無法自由追求戀愛的國度裡,婦女主動地說出被抑壓的情感以及對婚姻的渴求。相同的故事,放在不同的民族之中,突顯了差異之餘,也呈現了身處在不同時空的女性對戀愛的渴望。

從《圓明園的藝術家》到《德黑蘭的黃昏》,中國的影像工作者嘗試從藝術家的生活、思考,把關懷延伸對藝術作品本身,甚至透過以影像作為藝術媒介,反思在不同民族與地域中,愛與自由的意義。或許香港的觀眾是時候重看這幾部短片,也或許,能讓你找尋到藝術的出路。

「M+放映:四十年」
西九文化區 M+視覺文化博物館將舉行第二輪的專題放映活動,以「四十年」為主題,放映8部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作品,呈現自上世紀70年代初至今40年間,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並作為「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的延伸項目。

「M+放映:四十年」將於 2016 年 3月 11至 13 日於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呈獻7位知名電影工作者及藝術家的作品,包括《中國》(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七宗罪》(溫普林)、《極度寒冷》(王小帥)、《圓明園的藝術家》(胡傑)和《超市藝術展》(闞萱)等。

詳情可看︰http://www.westkowloon.hk/tc/newsroom/news/m-screenings-forty-years-reveals-history-of-chinese-contemporary-arts

 

《圓明園的藝術家/後感性:異形與妄想/超市藝術展/德黑蘭的黃昏》放映詳情
日期:2016年3月12日(日)
時間:下午5時10分
購票方法:網上:www.cinema.com.hk/電話:2388 3188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