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脫不出制度之惡 ──《沽注一擲》

《沽注一擲》很應該和五年前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呃錢帝國》連著看。兩者不單在內容上可以互補,前者更可說是後者的「續集」──《呃錢帝國》批評美國政府在金融海嘯後沒能成功檢控任何金融機構的高層(如學者 Robert Gnaizda 所言︰Addressing Obama and, quote, ‘regulatory reform’ – my response, if it was one word, would be a ‘ha!’ There’s very little reform … It’s a Wall Street government.[編譯:對奧巴馬所說的「監管改革」,我的回應──如果容許我用一個字的話──是「哈!」這實在是少得可憐的改革……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華爾街政府]),還聘用這些知情不報的肇事者擔當「改革」顧問,結果自然是「改變」有限,但導演最終仍抱有希望,以自由女神像為背景畫面,讓麥迪文(Matt Damon)讀出結語“It won’t be easy. But some things are worth fighting for.”[編譯:這並不容易,但值得奮鬥下去。],諷刺中見真心,然而五年後這部《沽注一擲》的結局,即以事實告訴觀眾,字母湯貪婪世界依然在此,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不過,除了這可悲的結論,這部群星拱照的《沽注一擲》又帶給我們甚麼呢?

如果觀眾只為認識/重溫金融海嘯的前因後果而看《沽注一擲》,只怕是會失望了,因為在資訊上其實沒帶出甚麼新內容,《呃錢帝國》已講得相當清楚而詳盡,外行人也不難明白,《沽注一擲》反而沒講得那麼仔細──編導雖然不時讓角色打破「第四道牆」直接向觀眾說話,又穿插明星、名人的片段講解「字母湯」的運作,但語速既快不易跟上,比喻雖然生動但天花亂墜的畫面又刻意教人分心(例如看瑪歌羅比[Margot Robbie]艷麗出浴,眼睛忙碌的時候腦袋自然停頓),而每次講解最後又語帶譏諷地說出「聽不懂就算了」一類的話,擺明預料觀眾不易消化,甚至由始至終根本無意弄個明白。是的,倘若人們理解到事態之嚴重,怎可能到五年後仍對字母湯無甚了解,今天又讓金融大鱷巧立名目捲土重來呢?

《沽注一擲》的有趣之處,在於其表面上是從幾組罕有地洞識先機的才俊的角度敘事,實際上講的是一群又一群的「蠢人」。《呃錢帝國》告訴我們,這場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機,華爾街與政府中「精明」至極的聰明人、掌權者早就知情,只是利益當前,權錢交織,誰也不知道泡沫爆破該怎麼辦,但反正全民埋單燒不到自身,人人都理直氣壯、道貌岸然地繼續「呃錢」。《沽注一擲》沒有觸及真正的決策者,但在那群位高權重的巨鱷之下的,無論是所謂華爾街精英、有名銀行家、億萬生意人,以至地產經紀、貸款專員、艷舞女郎,不是自以為是,被名利與酒色所迷,就是被蒙在鼓裡,還以為世界一片美好,全都一副蠢相,不知噬人浪潮將至。這些人的才智、學歷、志向、言行當然大有不同,但同在數字世界,表現並無大異。基斯頓比爾(Christian Bale)飾演的對沖基金經理走上高盛洽談賣空合約,那高盛才俊如獲至寶、心想穩賺不賠、辛苦忍笑的表情,就和後面出現的那些懂得以寄生蟲自嘲但其實根本不明白自身處境的「業界人士」沒有二致。

那麼,《沽注一擲》穿花蝴蝶般的結構(不單指三組主角交替敘述的結構,也是指編導不時穿插新聞、娛樂、私人錄像等零碎片段,時刻抽離地評論著當時社會的亂象的形式)是否就是為了諷刺人們的「蠢」藉以起警醒作用?當然不是。始終整場金融危機,個人之蠢/惡,與制度之敗壞根本無可分割。《沽注一擲》的三組主角,雖然眾人皆醉我獨醒,但全都是制度內的失敗者,即使最後賺得巨富,但無論是抽身離開走個人發展之路,還是繼續在制度裡浮沉,終究是笑不出的可憐人。基斯頓比爾飾演的是患亞氏保加症的奇才,不懂與人共事也難獲他人了解;畢比特(Brad Pitt)飾演的「高人」更早已對一切灰心,不會真正信任任何人。賴恩高斯寧(Ryan Gosling)飾演的只為個人利益出發,對他人生死毫不在乎。史提夫加維(Steve Carell)飾演的角色最為複雜,既對制度之腐朽深痛惡絕,但又不得不在其中幹活生存,無力扭轉制度,做不了「好人」,那麼要不要從中分一杯羹,在海嘯中如鯊魚聞血般向傷痕纍纍的市場/納稅人大咬一口?

這到底是哪一類型的道德問題,筆者也不懂回答,但倘若問十位觀眾,若然有此機會和條件,會不會仿效賴恩高斯寧,只怕十之八九都會點頭,想辦法發大財,不會選擇《大時代》中葉天教誨的「及早離去」,也不會像史提夫加維般想盡辦法在制度裡叫醒同行,為大眾謀福祉。筆者自己也未必有此好心腸。因此,史提夫加維這角色其實相當難演,不單因為背景灰暗(親兄弟同樣做金融業,但因生意失敗跳樓而亡,令他長期精神陷困)、性格怪異(愛挑剔人缺點,不擅與人交際)、情況特殊(身屬摩根史坦利,但部門又相當獨立;他有交心團隊,然而處事又甚為獨裁;才智過人,但偶然得到消息才知悉身處滅頂危機,換句話說起初也是上述「蠢人」之一),也要演出前述的道德掙扎,相當複雜。道德掙扎、人性初衷,其實才是《沽注一擲》真正想講的主題,誰都脫不出制度,面對制度之惡,如何自處,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故史提夫加維的角色很值得觀眾代入,換位思考。或有觀眾認為史提夫加維的表現奇怪,與餘人格格不入,也許是因為他的腔調尖怪,但格格不入,反而恰好滿足這角色的需要。史提夫加維雖是喜劇演員出身,但他在《獵狐捕手》(Foxcatcher,2014)已展現沉鬱演技的一面,在《沽注一擲》中他和基斯頓比爾的演出可謂同樣精彩。

與近年同類型電影相比,《沽注一擲》固然及不上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的《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2013)之流暢、豐富、完整,但後者最想講的不是制度,也不是個人的道德掙扎,而是一個有強烈執念和非凡執行力,仿如藝術家、政治家的「騙子」的貪婪、奮鬥、起跌、瘋狂、墮落等種種,與及他自身和受他牽動出的追隨者的狂熱,兩者側重點不同;同是群星合演的《孖展風雲》(Margin Call,2011)模擬雷曼兄弟等巨企出事前夜的高層決策,拍得則較平實、細膩,沒有過度簡化的智者或蠢人,但又沒有《沽注一擲》的精彩光芒。若要挑《沽注一擲》的毛病,就只能說編劇野心太大,想說的東西很多,雖已找到適當的格調,但拍攝手法未臻精煉,想藉花巧以表現亂世,但畫面太花(如不少手搖鏡都沒必要),其實挺難看的,只能說本片之重要性,並不在於技藝上的成就,而是回應現世的意義吧。

*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承蒙授權轉載
* 文題為編輯所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