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am I to Talk About Loneliness?──《火星任務》

早睇早享受,昨晚已看過午夜場。也不能說不好看,觀賞時我是享受的,只是整場火星求生/營救太輕易了,越到後段越顯得虛弱無力。我不是追求灑狗血式犧牲一類情節,也許原作者看重的是科學、專業,但整部戲確實缺乏熱情,就像影片穿插的流行曲配樂,賣的其實是不痛不癢的雜綿娛樂,雖然劇情豐富毫無悶場,麥迪文(Matt Damon)演出精彩,一眾配角也恰如其分,但我們期望的並非僅止於此吧?

許多人都說本片是太空版的《劫後重生》(Cast Away,2000),可惜,本片別說是「天人永隔」的孤獨感、絕望感,連災難片、特技片、救災片應有的緊張驚險也沒多少,一切都太容易化解了,其實「時間」理應是很值得發揮的題材,例如孤身獨處萬里外數百日的感覺,也包括火星與地球溝通時差造成的等待與困難,但導演為追求簡明易看,往往幾下剪接就將漫長的時間抹平了(正如本文標題,由於本片採多線平衡敘事,麥迪文在「影像」上孤清獨處的時光,根本不多,而到中段麥迪文找到與地球溝通之法後,嚴格來說就不能再說隔絕人煙了,如何感受到他的 loneliness 呢?),甚至連一開場由平靜探火星到突然遇驚險,敘事也太匆匆,根本未有好好鋪墊氣氛,那就連科幻感也變得不厚實──是的,原著小說以寫實見稱,而本片除了開首那場火星上不可能出現的大風暴外,其餘大半劇情、科技與設定確實都符合科學,但理論是一回事,感覺是另一回事了︰打個比喻,本片彷彿只是在大學實驗室拍出來的體感遊戲,而非真正外太空的歷險。結果,影片想講的求生意志(與及學識、智慧)、團隊合作(以至跨國度合作)等等,統統都變得很廉價,一如最後全球看營救直播的祝禱與歡騰,也太一廂情願了吧。

如要比較,《火星任務》無疑遠比處處漏洞故事牽強的《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2014)好,但各方面都不如《引力邊緣》(Gravity,2013);列尼史葛如今縱再不濟,在敘事的節奏、氣氛的營造、影像的風格上,始終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踏實工穩、清晰強烈。看過午夜場還可趕及回家看歐聯。難得歐聯夜翌日是公眾假期,是不願睡覺的了。看這場戲最驚喜的,是坐在我後排的好像是陳奕迅(很有可能是看錯)?另,如果拍香港版《火星任務》,由劉青雲演麥迪文一角,郭藹明演太空總署營救總監(倒過來也可),也許會更加感人呢。

撇除「科幻」劇情不談,《火星任務》其實是頗有喜感的,整部電影的節奏、態度,還有那些七十年代的 disco music,都很有趣,但更過癮的是那強大的演員陣容。不是說他們演得不認真,不,他們全都演得好,一副航天專家技術專材的模樣,但始終揮不去骨子裡的喜感──Matt Damon 本來就好玩得,戲中他的性格也很正面樂觀愛說笑;Michael Peña在《蟻俠》的幽默感早令人留下深刻印象。Kristen Wiig係喜劇演員出身,Jeff Daniels則是從活地亞倫名作紅出來的人。Chiwetel Ejiofor的表情……我覺得他時常都在忍笑;Benedict Wong活脫就是鬼佬嚴肅版秦煌。高雄原來還有拍電影,從杜琪峰電影的黑幫大佬搖身一變就成了中國航天局頭目,演他副手的中國女演員叫陳數,很得意的名字。冬日戰士(Sebastian Stan)配隱型女俠(Kate Mara)肯定是最爆的笑位,喜歡看美國漫畫英雄電影的朋友定會明白。Sean Bean演甚麼都出色。時常演大師文藝片、喜挑戰剛強女人角色的 Jessica Chastain,我肯定,十萬個肯定,其實她演喜劇才能釋放她全部的才華。還有 Mackenzie Davis,明明她在《緣來不是我女友》(What If,2013)古古怪怪不算太突出,今次演 NASA 眼鏡娘,點解會咁得意既?點解既?點解既?

*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承蒙授權允許轉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