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歌起.日舞──專訪辛丹斯電影配樂工作坊講者彼得哥納、佐治克林頓

少年時代總對「辛丹斯」(Sundance,台灣譯作「日舞影展」)有著不少憧憬,全因它是最著名的獨立電影節,甚至有過遠赴美國猶他親身體驗電影節的衝動。也許要多謝全球化,辛丹斯已經不是第一年來香港舉辦,儘管只是由二百部電影濃縮至十多部的精華版。今年更是第一次將「電影配樂工作坊」(Music Lab)帶來香港,儘管也只是由三星期密集培訓濃縮至一日速成座談會。當然,循序漸進是王道。筆者尚未有緣踏足電影圈,卻「掹車邊」曾為幾部短片做過配樂,加上本有作曲填詞人的身份,於是當有機會參加是次工作坊,以及訪問其中兩名講者時,自然不會推辭。

彼得哥納(Peter Golub)是辛丹斯音樂課程的總監,除了為電影《激辯風雲》(The Great Debaters)、《冰河劫》(Frozen River)等擔任配樂外,亦是著名百老匯戲劇作曲家。佐治克林頓(George Clinton)是荷里活電影配樂大師,多套《凸務之王》(Austin Powers)的配樂就是出自他手筆。

《激辯風雲》

一整天的工作坊由早上九時到下午五時於九展舉行,約有六十人出席。先後有彼得哥納、本地代表金培達和佐治克林頓以自己作品講解配樂心得,然後是辛丹斯經典作品分享和問答環節。每位參加者於最後獲頒發由辛丹斯學院及星影匯發出的出席證書。

講者談到做配樂的最終目的,就是協助故事某一幕畫面達至導演預期的情感效果,故此配合導演要求自然是必須的。但與此同時,亦需緊記做音樂是配樂人的專業,而一般導演對音樂的知識是零,甚至有錯誤的遐思,就好像佐治提供的一則笑話:「有一次我為一部於法國拍攝的英語電影做配樂,導演劈頭就說:『既然於法國取景,你在配樂中一定會用上很多法國號(French horn)吧?』」彼得亦笑言,其中一句導演「一句撻著電影配樂人」的說話,就是:「我都識彈少少結他。」所以身為專業配樂人,懂得遊說導演接納自己的音樂也是一門學問。

兩名講者均是首次來港,並對香港有良好印象。至於問及對香港電影業的認知,佐治坦言所知甚少,而彼得則曾與金培達於北京見面,從言談之間略知一二。香港的電影通常用於配樂預算頗低,普遍連聘請管弦樂團彈奏音樂也負擔不起,與荷里活級數當然不能同日而語。但彼得表示,在限制之下做配樂也是一種鍛鍊──如何在只用電腦合成的音樂下做到滿意效果?相反,就算出動管弦樂團,如果創作出來的音樂不理想,最終結果也是徒然。

《凸務之王》

來到電影工作坊,除了學習實際的配樂技巧外,入行問題似乎更令人關心。講者對此明顯有備而來,佐治克林頓就有以下一番理論:「入行三件事,以重要程度倒數。第三,才華;但才華是最不重要的,你看街上有這麼多人懷才不遇就知道了。第二,運氣;要機會之門為你而開。第一,人脈。所以想入行的話,一定要擴充人際網絡,不斷結識電影導演、監製、演員,甚至其他音樂人。要別人知道你的存在,要把握機會推銷自己。」

二人最後寄語想從事配樂的年輕人,今時今日的電子世代可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只需用一部電腦、一套軟件就可以創作音樂,比從前輕易得多了;另一方面正因為人人都(自以為)懂得創作音樂,競爭也就更激烈了。但無論如何,音樂人應該多善用互聯網,一來推廣自己的音樂,二來擴闊人際網絡。說到底,電影是人的世界,亦應該以人為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