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爛一碗碗冷飯──《鬼驅人》影評

暑期檔3大荷里活「翻炒冷飯」作品:《侏羅紀世界》 (Jurassic World)、 《未來戰士:創世智能》(Terminator: Genisys)、《鬼驅人》(Poltergeist)。不出所料,續拍戲一齣比一齣差,《鬼驅人》更是差中之最。

記得首集《鬼驅人》在1982年上映時,筆者父親大人要強帶當時只有幾歳的筆者入場(當年香港仍未有電影分級制)。最變態的是父親大人原來一早已經先睹為快,看過一次之後想再入場多看一次。於是便將電影的恐怖感覺提前與兒子「分享」,在入場前先不停劇透:「嘩!好驚㗎!個細路女被部電視吸咗入去……個後生仔塊面逐塊肉咁甩落嚟……」結果筆者看完後的下場是—嚇病了。

筆者當年慘被嚇病絕對不單是年幼膽小的問題,實情是首集《鬼驅人》實在太引人入勝,堪稱經典。當年首集《鬼驅人》由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編劇及製作,《德州電鋸殺人狂》導演托比胡柏(Tobe Hooper)執導。兩大鬼才出手,成就首集《鬼驅人》30多年來在全球所有的「最佳恐怖片選舉」中,從未走出十大之列。當年電影公司更開拍了兩部續集,全部都是大賣大賺。拍攝續集的過程詭異,很多演員出了意外及離奇逝世,連第3集那個主要小女孩演員也在拍畢後突然急病去世,接著當然就是鬼話滿天飛,為《鬼驅人》增添不少神秘色彩,所以第3集亦為整個系列暫時畫上句號。

回看2015年這個新版本,看到製作團隊雖然非常熟讀前3集的故事,但對劇本處理明顯地力不從心。前3集故事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劇情上除了恐怖外,總會滲透溫馨與親情的元素。在第2集裡更是時常借巫師之口,強調親情就是最大的力量,當家人們團結一致時,便可以戰勝惡靈。到了這個新版本,劇本雖然非常用力地推動親情感覺,但演員演得差勁,貌合神離。飾演一家之主的男演員表情抽離,演母親的也是奇奇怪怪的,譬如眾家人在小女孩失蹤後,就完全演不出舊作那種六神無主和驚惶失措的感覺。導演更好像不喜歡指導演員做戲一樣,只管在後期用音效不停刺激觀眾的聽覺神經。只要觀眾習慣了那些低級音效恐嚇,電影整體恐怖感覺便會大減。

導演除了運用音效技巧差勁外,製作CG動畫特效也非常粗劣。當年拍攝舊作時雖然沒有CG特效,只能用特技化妝和道具模型來拍攝恐怖場面,但已比現今版本的CG高明百倍。就拿全片結尾作比較:舊作一連串死人從土地裡冒出來,然後整棟房子垮掉的一幕,實在是很經典,當年更有傳那些死人不是模型,而是用上真的骸骨來拍攝,可想而知當年帶給觀眾感覺是如何震撼。可惜新版本的結尾鬆散混亂,那些CG死人骸骨沖出地面時,驚嚇味欠奉,只覺卡通感十足。

在劇情方面,最離譜可算是在家人們發現小女孩在電視?求救後的情節。當我們遇到這種稀奇古怪的事情,要找人相信及幫忙本是很艱難的事情。但主角們可以全無難度就找來大學教授和她的兩個助手幫忙(她們的交情只是很久沒見的大學同學),就連電視明星捉鬼達人也都不問報酬地拔刀相助。整件事期間就只有敎授男助手懷疑過事情的真實性,但很快已被其女同事喝駡,好像不相信他們一家被鬼怪侵擾就是罪大惡極一樣,劇情設定馬馬虎虎。

另外那個會通向異度鬼域的衣櫃,感覺上就好像僭建的閣樓一般,放東西進去後突然變了一條單程隧道,仲要光明正大地不停顯現。鬼怪們也未免太明目張膽了吧。其實只要將新舊版本作對照,就會發覺今集在劇本上作出了很多細微的改動。可惜「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製作團隊極希望將現有科技帶進30年前的故事裡,例如iPhone 及航拍搖控機,換來感覺就是格格不入。因為如果不對故事情節作出修改的話,很難令故事合理,使觀眾投入。試問現今當每個人也可用智能電話做YouTube 直播的時候,如果真的有一間房子閙鬼閙得如此「明目張膽」,筆者估計不用24小時,那裡已經變成了一個全新旅遊景點了。

製作團隊在舊作的包袱下,想創新但又怕對經典改動過大,換來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當然,舊作到今天重看一遍也是經典中的經典,因為故事發生在1982年;但當同一故事發生在現今科技年代,所有情節在推進及娛樂上,也應該合理地改變。因為當觀眾在這10多年間,已經看過無數次貞子後電視爬出,如果在劇情上仍以「一個小妹妹被吸入電視」來做主力位的話,在官能刺激上來説對觀眾未免太小學雞了吧。

近年來很多人都在談末日傳說,説在2012年後世界已經步進末日,末日的徵兆就是人間所有創意及文化均會停滯不前,只是人類未有察覺⋯⋯現在看來,連荷里活也在炒一碗再一碗的「冷飯」,這種末日傳説也不是全不可信。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