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的初衷 ──《蜜糖不壞:華語80 後導演訪談》

據說,關於香港八十後的討論,自2009年開始,重點當然離不開社會抗爭運動,於是2010至2011年間出現了一批書,例如《站在蛋的一邊:香港八十後》、《八十後運動:香港新青年革命》、《八十後的生存與生活》、《八十後自我研究青年》等等。如今又過了幾年,除了談論「上車難」的時候會提及八十後,討論八十後,已不再局限於香港,而是面向華人世界,筆者合編的《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以及曾慶宏的《蜜糖不壞:華語80 後導演訪談》一書,正是以水平視野連結更大的場域。

《蜜糖不壞》收錄了十二位兩岸四地新晉導演,他們都活躍於獨立電影圈,台灣和中國大陸導演各佔四位,三位香港導演,一位澳門導演,其中趙德胤、李睿珺、盧鎮業、郭臻、賴恩慈的電影作品,比較為香港影迷熟悉。我尤其欣賞曾慶宏用第一身書寫,每一個訪談就好像一篇篇個人自白,每個八十後導演向讀者剖白自己的經驗、成長、想法和辛酸,立刻就拉近了導演與讀者的距離。然而,我又覺得此書對電影的關注不多,也許這些作品在日後都會成為少作?

《蜜糖不壞:華語80 後導演訪談》和《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

公共領域的獨立精神

獨立是什麼?言人人殊。論說獨立電影,離不開獨立視野、獨立精神,已故的電影研究學者張美君在《尋找香港電影的獨立景觀》的概論,就展開了許多聯想:前衛、地下、另類偏鋒、抗衡主流、自主、個人、勇於承擔、敢於創新、忠於自己,而她也為獨立精神,引入公共領域的核心價值,包括平等、多元和真誠。那麼,曾慶宏在《蜜糖不壞》中說什麼是獨立呢?他認為「只要有主流,我們便需要有獨立,因為它有阻止僵化、指出醜陋、演練美好將來的動機。」似乎,獨立精神離不開一股道德勇氣和抗世之力。

獨立精神從何得知,不如從香港出發。曾慶宏訪問了盧鎮業、郭臻、賴恩慈三位,他們分別來自城大、演藝和浸大,而盧鎮業和賴恩慈又曾入讀嶺大文化研究碩士課程,文化研究對電影(人)的影響,可見一斑。而他們作品的獨立性,從題材的選取就可知大概了。

張美君編著《尋找香港電影的獨立景觀》

盧鎮業、郭臻與賴恩慈的關注

1986 年出生的盧鎮業,直白地指出獨立對他來說,就是「反建制的東西」,他的電影以五區公投運動、2010 年香港的社會運動(如反高鐵)、2011 年香港的社會運動(如佔領中環運動)為背景,算是比較近期的《金妹》就拍攝洗碗工人,他的關注點完全切合2010 年左右的八十後論述,可是從訪問中又感受到盧鎮業正處於轉折時期(近年他暫停導演工作,多擔任演員),言談之間有左翼信念,但也隱約透露出內心的疲累,似乎反照出一代人的躊躇──從保育運動中走過來的左翼社運青年,好像被雨傘運動中冒起的本土青年越過了。

郭臻比盧鎮業大一歲,相對於盧鎮業的政治關注,郭臻比較傾向人文觸覺,關心少數族裔和邊緣群體的生活壓力,例如《一天》的執紙皮阿婆、《媽媽離家上班去》的菲傭,以至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如《女人多自在.南與北》的新移民女性、《生活逼人.流放地》的印裔貨車司機和《燃眉時刻.風中轉》中面對重建迫遷的街坊。

毫無疑問,郭臻關注人,從訪問可知他是屋邨仔,有比較廣闊的社會經驗,他也自覺一己的創作傾向。近年郭臻多拍攝面向市民大眾的港台電視節目,他選擇不要搬出社會運動和政治元素,而是關心人的內在,正如他自己說: 「我想我比較對人的內心感興趣,這未必會直接令大家去行動,但至少會令你反思。」當他說「希望自己做一個能誠實的人,誠實所指包括你有沒有勇氣去愛你所愛,恨你所恨,對抗你所要對抗的。」郭臻的獨白,立刻令人想到張美君所說的獨立精神的核心價值。賴恩慈年紀比郭臻又再大一點,主要作品是短片《1+1》和由此延伸而成的長片《N+N》,她的創作路線介乎郭臻與盧鎮業之間,因為保衛菜園村和反高鐵運動(都說過是大白象工程!),所以開始拍片,而新作就將關注面擴大到地產霸權和城市發展問題。訪談中,賴恩慈分享了她的成長背景,於是我們明白為什麼她有強烈的鄉土情懷。

郭臻《生活逼人.流放地》

華語世界的鄉土電影

中國大陸的八十後導演也有個性,單佐龍一方面拍攝家鄉浙江的絲綢工業(新一代的觀點應該跟茅盾小說《農村三部曲》不一樣了),另一方面籌劃杭州亞洲青年影展,可是影展像許多城市的中國獨立電影展一樣,在官方禁制下停辦了。李睿珺在成長過程中看了一些港產片,但他的不少作品都是以甘肅故鄉的村落為背景,後來甚至改變了村裏的文藝氣氛,電影與平民形成互動。女導演黃驥以《雞蛋和石頭》獲得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老虎獎,她打算拍攝農村女性三部曲。他們三人都將目光面向變遷中的鄉鎮,或城市化之下的百姓生活,這都是近年中國大陸獨立電影的常見題材,當然香港和台灣也有鄉土電影,而日本導演小川紳介的傳統,對新一代華語導演有不少的影響力。

台灣呢?台灣的八十後導演如趙德胤,他的電影已有許多人評論和關注了,書中另有詹京霖的訪談,我在第五十屆金馬獎頒獎典禮聽過他的名字,那一年的最佳創作短片入圍有郭臻的《流放地》、詹京霖的《狀況排除》、陳和榆的《神算》、胡偉的《酥油燈》,作品相當上乘,導演全部都是八十後,最後由中國大陸的《酥油燈》勝出。

黃驥《雞蛋和石頭》

詹京霖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觀眾來看,他們有明顯的目的,例如他們是為了社運而來,雖然映後也有討論,但這跟電影本身沒關係。電影在現場要是不見了,那放映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討論獨立電影,總是徘徊在社會議題與電影藝術之間,當然兩者不必然截然二分,但張力確實存在,不少獨立電影以帶出社會問題為主,而藝術方面,大家都會說:小本經營、青年習作、無所謂啦……社會意識與藝術的結合,還需要摸索,但至少不要讓作品變成附和強權的傳聲筒。

看完曾慶宏的《蜜糖不壞》,才想到書名的意思,他說: 「蜜糖天然有著很強的防腐功能,甚至有說不會腐壞,正好象徵一份初衷。」《蜜糖不壞》一書可以立此存照,事過境遷,相信有心的年輕導演,還是能夠毋忘初衷的。

詹京霖《狀況排除》

* 原文刊於《明報》(2015年5月31日),承蒙作者授權轉載
* 如欲購買本書,可於本網站訂購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