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女導演脈絡考︰從許鞍華談起

2014許鞍華憑藉《黃金時代》獲得她繼《千言萬語》和《桃姐》之後獲得的第三座最佳導演金馬獎,使她成為獲得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次數最多的華語導演。1979年開始,她作為香港新浪潮的領軍人物開始導演生涯,基本保持了一年一部的拍攝速度,35年後的今天,是那一代導演中極少數至今仍屹立影壇、同時也是作品數量最多的導演。

回望華語電影歷史,她也是作品最多、獲獎最多的女導演。我曾經在三地很多電影放映場合,詢問觀眾能夠說出所知女導演的名字,許鞍華也是很多觀眾唯一能夠說出的女導演的名字。那麼在許鞍華之前、之後,香港還有多少位女導演?根據電影史學家們的考證,香港的首位女導演是一位美國公民,既在三藩市出生、長大的第三代華人女性伍錦霞。她從小熱愛電影和粵劇,沒有上過電影學校,卻無師自通。

伍錦霞在南洋片場

伍錦霞傳奇

1935年21歲的她首次從影,就以聯合監製的身分在荷李活片場拍攝了《心恨》,並於次年帶這部影片到香港放映,引起轟動。1937年初,年僅22歲的她就獨立執導了影片《民族女英雄》,並再次獲得成功。她立刻收到4家電影公司的邀請,並在其後兩年裏拍攝了《十萬情人》、《妒花風雨》、《一夜夫妻》、《女人世界》等四部電影。1939年二戰爆發後,她返回美國繼續拍攝粵語片,共執導了5部劇情長片:《金門女》、《藍湖碧玉》、《虛度春宵》、《怒火情焰》、《紐約碎屍案》。在香港期間,她受到媒體追捧,讓觀眾首次知道女導演的存在,並且在香港引領了女導演的脈絡。1943到1949年之間,伍錦霞還在美國電影史上填補了另一個空白:她是此間唯一在美導演劇情長片的女導演。

伍錦霞在港期間,香港第二位女導演尹海靈已經師從南來香港的導演侯曜,踏入影壇並且迅速擔當起編劇和導演的職務。

伍錦霞和演員劉桂康

1938年,她的編劇作品有《周氏反嫁》、《錯點鴛鴦》、《粉妝樓》、《女戰士》;1939年,她已經與侯曜聯合導演了《鍾無豔》、《姜太公》、《賣怪魚龜山起禍》、《孝子亂經堂》、《桂枝告狀》等五部電影,與洪仲豪聯合導演《狸貓換太子包公夜審郭槐》、《鳳嬌投水》、《呂蒙正祭灶》、《武潘安》等四部影片,還有編劇作品《真假武則天》。1940年前半年,尹海靈在與侯曜聯合導演《中國野人王》、與洪仲豪合導《薛剛大鬧花燈》之後,還獨立編劇、導演了《觀音得到》一片;後半年,她和侯曜應在新加坡的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之邀,南下南洋,繼續與侯曜合作,聯合導演了《珍珠》、《一夫多妻》、《惡魔的面具》、《心痛》、《後母》、《月滿馬來亞》、《鬼眼》、《三個情人》等電影,成為在南洋拍片的首位女導演。二戰之後,尹海靈還獨立執導了《海外征魂》、《南洋小姐》兩片,這些成績使她成為1940年代可能是全世界最為多產的女導演。

 

二戰後女導演動向

在二戰期間和之後的媒體報道中,伍錦霞和尹海靈的名字有時會同時出現,作為當時電影界的一個新鮮現象受到媒體關注。兩位先鋒女導演先後在1949年和1948年退出影圈長達十多年,但是又都在1960年代初短暫復出:伍錦霞於1961年作為外景地女導演,與胡鵬合導了《紐約碎屍案》;尹海靈則在1963年最後一次作為編劇創作了《剪月蓉》。這兩人的成績,無疑對於後來女性能夠在電影界擔任導演一職,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和輿論基礎。

伍、尹在整個1950年代沒有作品產生,兩人1960年代息影前的拍攝都在海外完成。在五六十年代,香港有一位重要的女導演持續創作了十餘年,成為在許鞍華之前作品最多的女導演。她就是任意之,中國第一代導演任彭年的女兒、第一代武俠女明星鄔麗珠的外甥女,生長於電影之家。1945年隨父親從上海南移香港,在父親的影片中擔任演員、場記。1952年,她進入鳳凰影片公司,以助理導演的身份,師從著名導演朱石麟,學習編導技巧。1957年起,她開始以聯合導演的職位,與朱石麟、文逸民等人合作,執導家庭情節劇。

任意之

作品包括1957年出品的《雪中蓮》、《丁香姑娘》、《婦唱夫隨》,以及改編自《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情竇初開》(1958)、講少女愛上阿飛的《豆蔻年華》(1959)、關於新婚夫婦之間風波的《甜甜蜜蜜》(1959)、講被寵壞的女學生得到教訓的《小月亮》(1959)等影片。1960年後,她開始獨立執導電影,作品有《情投意合》、《滿園春色》、《蘭關陰影》、《四美圖》、《闔家歡》、《天堂春夢》、《含苞待放》、《白領麗人》等,都是鳳凰出品的國語片。

1950年代初,很多上海的電影人第二次南下,在香港成立電影公司。國共兩黨在香港爭奪政治勢力的同時,香港也開始了戰後自身的重建與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戰爭題材的電影退潮,以女性為中心的電影成為票房寵兒,客觀上給任意之作為導演發展的條件。任意之參與創作的電影捧紅了夏夢、石慧、朱虹等一代女明星,她們扮演的是現代生活中開始具有自主意識的女主人公。任意之的導演生涯持續到1970年代初,她最後的兩部作品,1972年的彩色劇情片《三個十七歲》、1974年的紀錄片《雜技英豪》,都與1930年代的著名童星陳娟娟聯合導演。

* 原文刊於《明報.世紀版》(2014年12月13日),承蒙作者允許轉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