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速記︰《公投飯票》

花白陽光底下,穿著鮮亮背心的女工,走過馬路,逐一游說同事投票讓她復工。她患有抑鬱症,時常哭倒崩潰,頃刻吹彈即破。鏡頭隨著她,從自身的處境徐徐步進他人的場域。陽光猛烈,將人的底色清晰照見,而攤在眼前的,是平白如鏡的臉孔,映出每人共對的艱難生活。

戴丹兄弟的最新作品《公投飯票》,將一名鮮活的女角,置放於一則道德選擇題之中:她被解僱了,而能夠復職的條件便是同事選擇放棄年終獎金。這道選擇題清晰地將現代社會的「我」與「他」放在對立面上,考慮他人便要放棄自己的利益。電影為觀眾拋下此思考的開端,為女主角展開游說之旅。

女主角到每一個同事的家,以自身的處境欲獲取同情,卻發現每人的生活也自有其難處。電影以長鏡頭呈現每一段女主角與同事的對話,除了表現真實感,營造對話的張力;更讓女主角如同闖入每一位同事的生活日常,揭破每人內在的困頓處境。電影以一組又一組的長鏡,描述每人類近的處境。電影雖以女主角為敘事主體,然重複的結構卻突顯出女主角與他人的相生雷同,指向一個階級共同體。誠然,電影關注的並非各人最後所選,而是道穿工人階級的共同命運──制度洪流中的犧牲者。

雖然各人面對相近的生活難題,但在道德選擇的框架下,亦被劃分了對立位置。在整場「游說戰」之中,縱然工廠老闆一直不在場(absent),但他亦同時無所不在地操控每人的選擇。我們能從各人的對話中了解到每人的恐懼之源正是老闆(被解僱);更重要的是,整場道德選擇正正由老闆設下,突顯資本主義擅於將個人矛盾並置,讓階級撕裂,無視背後更凶猛的制度巨獸。

電影的另一重要命題是女性的成長。女主角由脆弱漸轉堅強,尤為明顯是結尾的處理。她在投票中落敗,無法復工,老闆向她提出新的選擇,讓她復工,或為新入職的黑人同事續約。女主角選擇了離去,展示勝利的姿態。這裡有兩重意義。一,由被選擇到選擇,她明白到選擇只不過是資本主義下的虛妄遊戲;不選擇,才更見自主,命運自決。二,尤其顯現女主角的成長是道德關懷的轉移。女主角由最初擔心自己的投票結果,經歷了游說之旅,見盡同事之間生活的苦處,猶如一場道德啟蒙,直到最後由一己考慮,轉至對他人的關懷。怪不得有論此片是「公路電影」,除了因敘事類同,同樣是由角色歷經「旅程」;更重要的是尾段的靈光閃現,展現了主角經歷「旅程」後的啟悟。這亦正是電影的精要所在。

雖然電影有社會的關懷與道德的考量,但仍難掩形式上的乏力。尤其明顯的是中段重複的結構略見凝滯,並未有層次的遞進,更難以鋪陳末段女角的成長。如果說這套電影的主題是我們每人都面對的難題的話,那我期盼的是形式上更多的新意與轉換,讓主題深化,引發更多的思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