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之歌》:在佛教的耕作中循環

本文是《稻米之歌》製片人Pimpaka Towira影後座談會紀綠。

Pimpaka:開首先來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的背景。巫魯朋.拉薩撒德(電影導演)出生於一個農業家庭,加上對耕作生活的喜愛,促使選取稻米耕作為電影題材,拍攝出稻米三部曲。第一部是《北方的故事》(Stories from the North),主要描寫稻米耕作的情境。第二部《農業烏托邦》(Agrarian Utopia),探討關於稻米耕作的議題。是次播放的電影是第三部《稻米之歌》(The Songs of Rice),重點放在稻米與人文生活的關聯。導演歷時一年,走訪了泰國十數個不同省份,觀察以及紀錄農民參與有關稻米的慶典。導演執著於稻米這個主題,是源於他相信「米不只是食糧,更是象徵一種精神」。

觀眾:電影中不論色彩、音樂、故事,都表達出一種正面的訊息,未知現實中的泰國農民是否同樣滿足於這種耕作生活?

Pimpaka:其實不全是。泰國作為第一個出口稻米的國家,稻米對國家而言非常重要,但種植稻米的農民卻是最貧困的階層,他們要面對很多問題,例如被大財團收購土地,再僱用當地農民工作等等。縱然如此,我們不想只針對敘述農民辛勞艱苦的一面。因此這電影主要選取農民慶祝有關稻米節慶的場面,希望可以帶出他們歡欣愉快的一面,更加立體地呈現出農民的不同面貌。

 

觀眾:未知導演、製片人或電影拍攝團隊在拍攝這齣電影以前有沒有種植稻米的經驗?

Pimpaka:導演及其家人至今仍在種植,我也嘗試過,但真是太辛苦了。

 

觀眾:請問這電影是在泰國哪一個地區拍攝?另外妳與導演之間是怎樣合作的?

Pimpaka:電影在泰國不同省份拍攝,主要在泰國東北部,片中佛教信仰比較濃厚的節慶和火箭比賽等,就是在東北部拍攝。其他地區還有泰國的北部與南部。

我與導演在前一部作品《農業烏托邦》緊密合作。這次他告訴我,他想拍攝一套與前作有關的稻米耕作電影,我們就開始一起討論、探索這個題材的可能性,從而訂定大方向,再將這個意念編寫成計劃書申請資助。在創作和拍攝中,導演擁有很大的自由度,而我也非常欣賞和相信他的才能,並相信他可以拍攝和剪輯出非常出色的作品。拍攝完結後,我跟他一同預覽初剪,提出一些意見,而他亦尊重和聽取我的意見。

觀眾:先前製片人提到,電影中大部分片段是由導演獨自拍攝,但影片有些片段場景相同,卻出現多個不同拍攝角度。這是否也是導演自己獨力拍攝?

Pimpaka:對,不同的角度是由導演自己拍攝的。

 

觀眾︰電影中大部分配樂都營造出一種歡愉氣氛,但在中段,有個場景的配樂歌詞似乎是比較哀傷,這安排是否有特別的含意?

Pimpaka:這很難用三言兩言來解釋,這關乎我們的宗教信仰。前段的場景大都是氣氛歡樂,農民在慶祝豐收的同時,期待下一季耕作的循環。而中段場景中婦女哀傷的情感,正正是基於我們信奉的佛教思想。佛教思想相信人有來生,每當妳在現世感到快樂時,妳就會同時聯想到妳的前生、來生,就像憶起已過身的親人曾經在同一個循環之中,因而悲從中來。

 

觀眾:電影中出現了不同節慶的場面,想知道節慶當中男性與女性扮演的角色有否不同?

Pimpaka:因為在節慶當中包含了很多比賽,例如火箭比賽,當中男性的角色是非常重要。加上我們的慶典多與宗教有關,而在佛教的傳統中有性別階級之分,只有男性可以擔當一些重要的角色,因此女性很多時候是作為一個輔助的角色例如負責舞蹈表演。

觀眾:導演上一套電影故事性非常強,但這套電影卻是由很多零碎的段落拼合而成,導演對兩套戲的感覺是怎樣?

Pimpaka:導演這次是故意嘗試用有別於上套電影的剪輯和拍攝方法去製作這套電影。前作中,我們聘請了農民作演員,並在拍攝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演員去演繹出我們期望呈現的效果。但這套電影的主題是圍繞稻米與生命,所以他選用了觀察者的角度去記錄農民真實的一面。

 

觀眾:影片中種植和收割的片段似乎描繪了一種永恆不變的畫面,但其中有一個片段的收音機廣播卻是有關變賣、超市的,這些廣播似乎將觀眾拉回現實世界,當中是否有喻意?

Pimpaka:導演十分喜歡耕作中那種連綿不斷循環的感覺,但稻米耕作作為一種團體的活動,連繫一個社區。而身為社區中的一員,又是無可避免一定會接觸到資本主義。現實亦是如此,近年市場上興起的有機食品或生活的潮流,農民為了迎合這股趨勢,或多或少改變了他們耕種或生活的方式。因此導演加插一個這樣的聲效去提醒觀眾這點。

 

觀眾:導演下一個計劃是什麼?

Pimpaka:我告訴他不要再拍攝以稻米為主題的電影了(笑)。他接下來希望將電影製作的主題放在文化方面,探索泰國東北部人民的不同信仰與慶典,尋找背後的原因。這是他暫時的方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