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香港仔」的犬儒──2014香港電影回顧

2014年的香港電影,成績不俗,但也不及2013熱鬧。去年大片細片、合拍本土,都有成為話題,杜琪峯的《毒戰》引起正/反拍的討論,爭論到底影片的立腳點是在中國大陸還是香港本土,當中的名句是「識睇就睇得出處處反拍」;王家衛的《一代宗師》更是焦點,本為慶祝銀都六十周年之作,遲了數年才完成,橫掃了華語地區的獎項,當中以香港金像獎為甚;林超賢的《激戰》走出警匪格區,依舊雄性,引入運動角度,繼葉問後重新定義特區新男人,重定香港主體性,其中對白(怯,你就輸一世)更成為近日雨傘的抗爭口號;黃修平的《狂舞派》以小搏大,以街舞融合夢想,讓人眼前一亮,也造就了兩位男女主角;年尾麥浚龍的《殭屍》也引起話題,是成功是失敗,是致敬是扭曲,既引來掌聲也引來罵名,而他與日本恐怖片結合,殺出了一條血路來,也確實令業界反思本地工業與東亞影業的關係。

至於2014年,爭論的聲勢固然沒有去年強勁,但也有數部電影引起火花;隨了電影本身,小編也觀察到不同的電影現象,於此文一併分享,以作為這年香港電影(現象)的小結。

《救火英雄》

賀歲片檔之冠《金雞SSS──越看越心驚膽顫

每年的賀歲檔期均會有大片上映,今年也不例外。《賭城風雲》有兩位影帝周潤發和謝霆鋒對戲,而鄭保瑞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也夾著周星馳《西遊.降魔篇》(2013)之勢,但最後贏家鄒凱光的《金雞SSS》。前二作《金雞》(趙良駿,2002)和《金雞2》(趙良駿,2003)處處與香港隱喻和當時的社會對應;十年過後,金雞重來,趙良駿換了鄒凱光,搏得四千萬票房,卻叫小編越看越心驚膽顫──尤其是戲的後半,張家輝所飾的江湖大佬出獄從來,連往外闖的架勢也沒有,迫著接受當下侷促的現實──他沒有殺出一條唐人街來,只是在尖沙咀經營一所前舖後咸濕的茶餐廳(附近的「大富豪」也大概關得七七八八了)。電影說這是腳踏實地,但小編卻看到放棄夢想;電影說時代變了這叫作「識撈世界」,小編卻只識得犬儒與無力,這,怎能不叫小編看得心驚膽顫呢?

《金雞SSS》

「後見之明」──《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在年中引起最多爭論的,肯定是陳果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這戲改編自網絡同名小說,因而其中一個爭論點是舊掉牙的改編是否忠實的問題。然而,電影評論就這戲更大的爭論點是,這個陳果到底是不是十多年前拍《香港製造》(1997)、《榴槤飄飄》(2000)的那個陳果?當年《香港製造》的獨立視角讓人驚艷,而陳果及後的幾部電影也都維持這一切入角度,以致經常被人拿來嵌入回歸和後九七的論述中,成為評論和學術界的寵兒。這次他回來(香港?),拍了一部商業片,當然與多年前的獨立視角不同,以致才會有人質問,這陳果真的是那陳果?

不論如何,票房相當不俗(二千一百多萬),觀眾似乎挺喜歡這作品(小編也入場數次),而在佔領運動期間,更有人打趣說這戲彷彿成為後來的預言︰無人無車的街道、眼罩膠衣的裝束、還有大帽山上傳言有解放軍監聽站,都與電影情節呼應(只差那場血雨沒下,不過卻有血洗旺角和金鐘)。我們或可以把《紅van》的世界看成是我們世界的平行時空,在那裡,其實已經死了的人們不承認自己已經死了,成為「喪屍」,同時要在那裡建立他們的共同體,為自身生存尋找出路︰這或許才是與當下香港最為互相映照之處吧。

《紅van》

香港仔就是中產──《香港仔》與《竊聽風雲3

彭浩翔的《香港仔》打正旗號是談「香港」的,既於香港仔這地方,也說香港仔這群香港人。香港仔,用杜汶澤的說法,就是識撈世界──這從彭浩翔在中港兩地用不同戲名可以看到︰對香港,他用《香港仔》,對中國大陸,就用《人間.小團圓》──十分「香港仔」的做法,也因而引人指責,說這電影並不本土,不過掛羊頭賣狗肉。

對此,小編並不同意。小編認為,這是本年度最最最為本土的電影。彭浩翔的確很了解香港人,電影中要事業有成,要樣靚身材正,要體面,重家庭和諧等等,無不是香港人很重視的中產價值。彭浩翔獨到之處,是他很能切中香港人的這一面向,看得很通,也很明白,香港人的所謂家庭價值,其實是麥當奴式的。結局一家人在麥當奴中和解,是最叫人哭笑不得的。然而,彭浩翔有能力提出現象,卻沒有半點反省──「吸氣,忍住,呼氣」這套所謂「處世之道」,其實與《金雞SSS》的犬儒不相上下。於是乎,《香港仔》就像香港的一面鏡子,反照出香港人死抱不放的中產價值。

《香港仔》

同是直指中產價值的,還有《竊聽風雲3》。電影直指香港人對樓房的迷思,構想出若原居民丁權可自由買賣,結合地產勢力,香港會變成怎麼樣。當然,《竊聽風雲3》並非社會批評式的電影,背後還是黑幫片的類型,所以,所有的勾心鬥角與派系鬥爭都是在不同的地產利益集團間發生。然而,在這個類型格局背後,麥兆輝和莊文強還是對土地有一點心思的,認為土地不只是買賣謀利,也可以是種植出生命的。電影最後,吳彥祖飾演的阿祖出獄後回到新界地區去耕田,這點放在全戲的鋪陳來看,就有點過於浪漫了。

《竊聽風雲3》

在現代中國中不停逃亡──《黃金時代》

許鞍華近年的電影每部也讓人期待,這次的《黃金時代》也不例外。《黃金時代》是民國女作家蕭紅的傳記電影,未上畫以先發行商已不停為觀眾「做功課」,先在書展辦講座,再與香港文學生活館合作,推廣蕭紅其人和其時,她同代人的劇照一幅又一幅在社交媒體出現。然而,由於題材偏鋒,而上映又正值雨傘革命期間,票房並不理想。

不過,蕭紅在現代中國的命運,或可以看成是當下香港「域外」之人於大陸這片土地的鏡像。蕭紅之「域外」性質不在於她來自東北,而是在於她的文字與多年來文學史討論的「國族主義」、「左翼思想」或「女性主義」等大論述格格不入。而許鞍華鏡頭下捕捉的,正是她極想安定寫作卻又在亂世中惴惴不安的生命狀態。她的悲劇在於她所身處的現代中國中並沒有她的位置,而這,是否也可以看成是許鞍華的自我投射呢?又或是她藉蕭紅對香港的「域外」的思考呢?

《黃金時代》

「密食當三番」──獨立小型製作的放映現象

除了這些大片,本年的獨立小本製作也值得一提。紀錄片《未夠秤》(Matthew Torne)、《爭氣》(楊紫燁)和《河上變村》(曾翠珊)叫好,但不叫座,這是紀錄片在香港多年的命運(近年的例外可能只有張經緯的《KJ︰音樂人生》),就算《河上變村》得了台灣南方影展最佳紀錄片獎,幫助也不大,院線還是不願意購入紀錄片來放映。

反倒是另外兩部獨立劇情片找到營運的模式。賴恩慈的《N+N》雖已是2012的影片,但卻在2014年不斷放映,由六月開始,已經三十五度加場,放映超過半年,而且勢頭還未完,在臉書的專頁上已經看到2015年的放映場次。她是以「密食當三番」的形式,在不同戲院逐場逐場的上映,一場滿場,就可以有力再多放一場。《N+N》就是這樣,一直放到現在還未放完。另一部有相類營運模式的,是黃浩然的《點對點》,也是這樣一場又一場的打下來,雖然成績不及《N+N》,但以獨立電影來說也算是驚喜。

小編觀察到,這類型的小本小型獨立電影近年越來越多,而這類發行和營運的模式或可以是一種出路,就算不能收回成本,也至少讓更多的觀眾能看到作品,也是好的。若果獨立電影的需求越來越高的話,或許會有獨立電影院專營獨立電影也說不定。

 《N+N》

小結︰2014年所有電影都急速過時

這篇短小的回顧當然難以觸及小編認為值得討論的影片,例如麥曦茵愛情小品《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黃飛鵬的畢業作品《池之魚》、李公樂的《豪情3D》、謝立文的《麥兜.我和我媽媽》、林超賢的《魔警》和才子陶傑的《愛.尋.迷》。單就上述所提及的影片,今年香港電影可謂犬儒與行動之爭︰《金雞SSS》和《香港仔》明刀明槍的「香港仔」中產性格、《紅van》的「香港仔」死後如喪屍般尋找更新重生的可能、《竊聽風雲3》中的「香港仔」炒樓炒到炒大鑊和炒大鑊後歸園田居的浪漫想像、《黃金時代》中的文藝女作家於現代中國的大潮流中流亡與悲劇,這些都能構成我們思考當下的參照。

然而,在雨傘革命過後,這些在小編看來,都急速地過時了︰時代已不容許犬儒,世代需要更強的戰鬥力,人們需要想像新的共同體。這些,或許會是下年或往後數年香港電影的主調也說不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