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本土,留住香港,慢活細味今昔與你我的人情連結──《點對點》

家明說「《點對點》貴在不正常」,他真正想詰問的是「甚麼才是『正常』」——犬儒拜金、俯首待命的香港「不正常」,自主互助、勇敢創新的人生才是「正常」;月巴氏認為「對於《點對點》你可以提出好多質疑」,一連十點質問,其實他看到的是“Why NOT?”,讚賞《點對點》「沒有採用一個更易得本土人心的醒目安排」,拍出了自己的態度。兩篇風格不同的影評/觀後感,指向的都是《點對點》的可貴之處︰清醒、自由、獨立、不妥協。是的,最近最值得觀賞的電影,就是這部《點對點》。

「不正常」的人總是孤獨的,可是他們只是獨立,其實並不孤單。《點對點》中的陳豪與蒙亭宜,人生觀與生活方式雖然與眾人大異,但身邊始終有知心好友相伴(或好同事、傾慕者相助),蓋因貫徹如一的「真人」(對自己真,對人也真,如同戲中陳豪對著「港女」同事,雖無火花,但始終關心,知道她讀書的事,又盡力保護她的事業),就會有知音人。因此,導演黃浩然選擇的是不媚俗的路,故事中有關本土情懷的人、事、物,包括《兒童樂園》、荔園大象、大丸百貨煤氣爆炸事件,都不是甚麼改變歷史的風雲大事,互相之間無因果關連,也難以成為賣片噱頭或消費符號,但正因為其平實,沒有刻意藉此牽扯甚麼大敘事或隱喻,一切就像陳豪收在紙皮箱中的舊物,一件接一件不經意地拿出,每件都值得我們賞味一個下午。這是導演欲與我們分享的私人記憶,新一代縱未親歷過卻不覺得遙遠(正如我們也有屬於這一代的少年雜誌、看過聽過的天災與意外),就陪感親切。我們都知道陳豪這角色是導演的個人投射,影片「留住香港」的主題也非常明確,但我們實在無謂過分解讀(像半年前彭浩翔導演的那套《香港仔》[Aberdeen,2014],一個個勉強牽合、隨意比附的怪口味符號,以低俗包裝「本土」,其實更為「離地」,評論「一一拆解」後,反而更見空洞),如同片名「點對點」,這一點對的是哪一點,用直線連還是用彎線連,總是有無限可能,太過死心眼,就會失去許多趣味。

黃浩然最近接受《明報》訪問,說「我是香港人,在這裏土生土長,在這裏編劇和導演,講香港的故事,有多特別?反而如果你是香港人,拍香港電影,卻不提時下發生的事情,這才是不正常。」,又指「電影裏有不同層次的信息,不一定每個人都得抓取全部……你是怎樣的人,便決定你在電影裏讀到什麼」,可見他對於創作與評賞的關係,很有清醒的見解。不問情由,便以「用內地女演員」之類藉口批評此片(故事構思於九十年代,當時流行日劇,女主角本設定為日本人,但現在已不合時宜,加上成本與製作的問題,故改為邀請內地演員),心中實在太多狹隘的成見。周保松最近在 Facebook 指出雨傘運動令他「有一種更真實的感受」,就是政治學首要做的「不是中性的解釋(explanation),更不是因果式的預測(prediction),而是理解(understanding)」。這一點,筆者非常同意,不單是政治,無論文化、民生,盡皆如此。《點對點》揭示的,就是個體如何理解另一個個體以至整個社群的心路歷程。

1971年4月16日出版第439期封面與「點對點」頁

理解,必須接觸,在《點對點》中,有新(時人生活)與舊(昔日人事)的交替與相遇、有現實(愛情第一、經濟至上、飲食最樂)與理想(環保生活、慢活主義、社區保育)的碰撞與取捨、有個人(如陳豪與邵音音各自過去的故事)與社群(如學校裡不同國籍老師的交匯,又如警察與市民關係的轉變)的連結與發展、有本土(包括香港人了解自身歷史與內地人融入此地文化)與各地(如主動發掘台灣在旅遊消費景點以外的另一面相,又如外地人參加的本港交流團)的交流與啟發,許多點點線線的接觸,有時候是直線連繫與推進的(如故事主線的地鐵站點對點「遊戲」,另值得一提的,本片中不單多於實地拍攝,地理上也非常連戲,一站到一站,街道方向從不錯亂,導演堅持按敘事順序拍攝,大大加強了影片的親切感),更多只是輕輕拈出隨君想像(如蒙亭宜與內地親友的關係,又如陳豪昔日參加保育運動的經過),觀眾是否能夠體會到導演的用心、投入影片中的人事,就要看觀眾到底付出了多少關注與感情去自行連結故事中的「點」。打開一本《兒童樂園》,不喜歡點線繪圖遊戲的自然覺得是冗頁,喜歡的自會覺得樂趣無窮。是的,《點對點》倘若令部分觀眾有散漫的感覺,原因正在於其不走「正常」故事的套路,故事的起承轉合,目的不在於帶領觀眾走向終點站,而是在於慢步觀賞沿途風光(有趣的是本片避開拍攝著名香港地標,鏡頭常見的是圍著、隔開我們的石屎牆,最後才漸漸帶到市區與郊外的開揚海邊美景),連愛情線都若有若無(最後的浪漫邂逅令人動心,但也不是常見的開花結果式結局),但只要我們肯握起心中的筆,我們就能看到俗世人看不到的圖案。

近年香港興起關注「本土」的電影,有商業操作,也有獨立作品(導演在《點對點》中也點到了藝術電影與獨立電影的區別問題),有如上述《香港仔》般的投機賣弄之作,也有如賴恩慈《N+N》(2012)般議題為先失諸生硬的作品(影片中陳豪雖不時有切中時弊的「金句」,但相對《N+N》中楊秀卓幾乎句句鑲金的單向方式,顯然自然得多),《點對點》自省、清新又幽默(如調侃陳豪「同朕 check 吓」的對白,又如黃修平等人的客串,都比諸如《香港仔》對梁詠琪的剝削或《N+N》中楊秉基的客串,順眼且有趣不少),正是超越積弊的成熟示範,是香港影壇的新清泉,無論是對新導演黃浩然,還是對回歸影壇的陳豪,與及幕前幕後的參與者支持者,都值得一再鼓掌,入場支持呢﹗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